查看原文
其他

减肥药市场:癫狂与风险

唐菁阳 国际金融报 2023-09-17

在A股市场总体走低的背景下,减肥药概念本周却出现一波逆势大涨。


常山药业曾连续两日“20cm”涨停,翰宇药业、金凯生科涨超10%,德展健康、争光药业、华森药业等大幅上涨……

然而连涨两日后,9月13日,A股医药股再次震荡走低,减肥概念板块全天跌幅达2.18%。

其中,翰宇药业(-6.1%)、金凯生科(-6.57%)、仟源药业(-6.78%)、华森制药(-6.33%)等跌幅超过6%,德展健康(-3.72%)、常山药业(-3.44%)等大幅下跌。


减肥药带飞业绩


波动的股价也挡不住全球市场对减肥药的期待。

然而,两天暴涨44%后,常山药业发布公告称,其艾本那肽并不涉及肥胖适应症。

那么,这一轮逆势大涨到底怎么来的?

一切似乎起源于摩根大通上调对减肥药的销售额预测:GLP-1受体激动剂相关药物年销售额将超过千亿美元。跨国药企诺和诺德与礼来公司股价与业绩齐飞,也侧面带火了全球减肥药市场。

今年以来,GLP-1是生物医药行业最热门的靶点之一,其火爆程度不亚于曾经的PD-1,近期大涨的减肥药概念股均与该靶点有关。

GLP-1的中文全称是胰高血糖素样肽-1,是一种由人胰高血糖素基因编码,并由肠道L细胞分泌的肽类激素,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并抑制食欲,延缓胃内容物排空等。

最初GLP-1药物主要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但真正让它火“出圈”的,却是能够通过抑制食欲实现减重的效果。

2022年6月,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商品名“诺和泰”)获得FDA批准成为减肥药上市。

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就曾在网络平台称,间歇性断食和司美格鲁肽帮助他在一个月内减肥20磅。国内也有人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通过注射司美格鲁肽减肥的经历,“三天瘦五斤”的帖子比比皆是。

从诺和诺德最新的半年报来看,减肥药市场的确值得各大药企争先恐后的投入。今年上半年,诺和诺德总收入为1076.67亿丹麦克朗(约合人民币1127.7亿元),同比增长29%;营业利润达到488.95亿丹麦克朗(约合人民币512.13亿元),同比增长30%。其中,利拉鲁肽与司美格鲁肽用于减重的总销售为181.48亿丹麦克朗(约合190.0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8%。

优秀的业绩使得诺和诺德股价也随之飙升,一举超过LVMH集团,成为全欧洲市值最高的公司。截至发稿前,诺和诺德总市值高达4402亿美元。

美国市场上,礼来市值已经超过5000亿美元,其股价最近3天大涨6%。礼来的替尔泊肽虽然减重适应症仍未获批,但一直被视作是诺和泰的劲敌。

礼来是第一家将GLP-1类药物推进到减重领域的企业,其研发的利拉鲁肽早在2014年就已经获批用于肥胖治疗。遗憾的是,随着专利过期,礼来的利拉鲁肽销售量后续增长乏力,逐渐被竞争者超越。

但礼来怎会轻易放弃这条赛道?2022年5月,礼来的新一代GLP-1药物替尔泊肽正式获得FDA批准,用于2型糖尿病治疗。同年10月,FDA授予替尔泊肽减重适应症的快速通道资格,以加速该适应症的审批。

从Ⅲ期临床实验结果来看,替尔泊肽的减重效果甚至要优于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目前,替尔泊肽减重适应症的申报上市在国内也已获得CDE受理。


副作用难挡需求


今年7月,国内减肥药市场也收获连连。

先是华东医药全资子公司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中美华东”)旗下的利拉鲁肽注射液(商品名“利鲁平”)肥胖或超重适应症成功获批。

随后,由仁会生物自主研发的贝那鲁肽注射液(商品名“菲塑美”)肥胖或超重适应症的上市许可申请也获得了CDE的批准,用于成年人的体重管理。

虽然在半年报中,华东医药并未披露利拉鲁肽的销售情况,但其在8月16日披露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中表示,利拉鲁肽是医保产品,目前正在全国各省开展挂网和进院的工作,已完成全国20多个省份的挂网工作,预计将于9月份完成全部省份的挂网。

院外市场也是华东医药利拉鲁肽的主要销售渠道,线下药店预计在今年三季度实现3万家以上连锁零售药店的覆盖。仁会生物也曾表示,如无意外,全国各地的患者在9月就能凭医生处方用上减肥版的贝那鲁肽。

《国际金融报》记者注意到,目前减肥药利鲁平和诺和泰均可直接在电商平台上购买,同样为3ml的规格,两种药品的售价分别为298元/支和928元/支。一家线上药店的客服告诉本报记者,虽然其售卖的诺和泰的适应症是Ⅱ型糖尿病,但也可用于减肥,效果都是一样的。

记者还发现,在电商平台购买这两种药物时均不需要提供病例证明。购买者仅需选择自己的确诊疾病(包括肥胖症、Ⅱ型糖尿病等),线上医生问诊开方后便可直接付款购买。

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以上提到的哪款GLP-1药物,都有使用者表示出现了副作用,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恶心呕吐。

一位先后使用过诺和泰与仁会生物菲塑美产品的陈先生向记者表示,这两款药物各有利弊,司美格鲁肽的减重效果更加明显,且价格便宜,但“劲大”。

据陈先生描述,他在使用司美格鲁肽后不舒服的症状持续了一周,“恶心,心情也不太好”。菲塑美的恶心呕吐等症状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但价格更高。陈先生在线下医疗机构使用的菲塑美售价为2980元/4.2ml,使用起来也比较麻烦,想要减重快,就要一天三次随餐打。

另一位刚开始使用利鲁平的刘女士告诉记者,减重效果的确不错,面对以前喜欢吃的东西都没什么食欲。但恶心呕吐的副作用也很明显,特别是生理期的时候有所加重。

不过,刘女士依然认为,只要按照说明书上的剂量注射就不会对身体有太大影响,打算在生理期过后继续使用。

诺和泰也标注称,其在临床实验中最常报告的不良反应为胃肠系统疾病,包括恶心(十分常见)、腹泻(十分常见)和呕吐(常见)。因此,在使用该药物时需要循序渐进地增加药量以建立肠道耐受。

线上药店的客服向记者表示,如果想要减肥,诺和泰的建议剂量为0.25mg每周,四周后再增加到0.5mg每周。

事实上,GLP-1药物的副作用已不是第一次被提及。今年6月,欧盟药品监管局(EMA)曾对司美格鲁肽、利拉鲁肽等GLP-1药物可能存在致甲状腺癌风险提出审查警告;7月,有消息称,欧盟正在对诺和诺德旗下利拉鲁肽和司美格鲁肽药物可能引发自杀风险的事情展开调查。

可见,无论消费者还是药企,都难以抵挡GLP-1药物的减重效果和市场诱惑。摩根大通在最近提高了对减肥药的销售额预测,预计到2030年,GLP-1激动剂类药物的年销售额将超过1000亿美元,诺和诺德和礼来将形成双寡头垄断。


“药王”争霸赛


“今年的‘药王’极有可能出现在减肥药市场上”,这是医药圈早就流传的一种观点。

方正证券曾表示,当前海外对GLP-1类药物的研发趋势已经从单因素调节向多因素调节迈进,如多组分、多靶点等。诺和诺德开发司美和卡格列肽的混合组分,礼来致力于开发双靶点甚至三靶点的GLP-1类药物,而安进开发GIPR/GLP-1R抗体融合蛋白;从给药类型看,为进一步提高患者依从性,各大公司积极研发口服剂型,如辉瑞和礼来正在开发的小分子类GLP1药物;从适应症拓展来看,由于看到这类药物在多领域的潜力,已经从原来的以糖尿病治疗为重心,向减肥、NASH、阿尔兹海默等多适应症全面拓展,全面提升GLP-1药物的市场潜力。

在国内市场,除华东医药和仁会生物已上市外,信达生物与礼来共同推进的GLP-1R/GCGR双靶点激动剂玛仕度肽(IBI362)也备受关注,该药曾被给予厚望成为国产第一款双靶点降糖减肥新药。

然而,与此轮减肥药“热闹”的氛围有点格格不入的也正是信达生物。

当其他概念股迎来“20cm"涨停时,一直致力于打造国产减肥药的“创新药二哥”信达生物却跌超10%。据悉,其暴跌是因新发布了募资公告,令广大投资者摸不着头脑。

信达生物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玛仕度肽治疗2型糖尿病以及超重或肥胖的Ⅲ期实验已经完成了所有患者入组。预计将在2023年末至2024年初,提交玛仕度肽(6mg)的首个上市申请,用于治疗中国超重或肥胖成年人群。

值得注意的是,玛仕度肽于信达生物而言是减肥药赛道上的关键一步,但对于礼来却好像没那么重要。礼来前有替尔泊肽的上市申请已经受理,玛仕度肽只是众多研发管线中的一条。另有业内观点认为,玛仕度肽最大的意义在于即使切入国内减肥药市场,利用国内外市场的时间差来获得先发优势。但目前国内华东医药和仁会生物的药品均已上市,未来信达生物能否凭借玛仕度肽瓜分市场仍然存疑。并且,信达生物尚未披露与礼来合作玛仕度肽的具体协议内容,如果玛仕度肽上市后还需与礼来分成,一旦价格战打响,信达生物还将失去成本优势。

从半年报来看,信达生物的表现似乎也有些不尽人意。上半年信达生物亏损1.39亿元。而在9月12日早间,信达生物又发布公告称,将向不少于6名承配人配售6800万股新股,此次募资的60%将用于加速全球多项管线的研发,约30%用于开发、营销及商业化玛仕度肽(IBI362)。

这一公告引起了投资者热议,二级市场也迅速出现了反应,在当天一众减肥药概念股大涨的情况下,信达生物却一度下跌12%。

常山药业翰宇药业也在近日披露了其GLP-1药物的最新进展。前者表示,公司原研1.1类创新药艾本那肽,与司美格鲁肽同属于GLP-1长效制剂,目前获批临床的适应症是治疗2型糖尿病。预计在今年年底前向CDE进行上市申报。翰宇药业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的临床试验注册申请也于9月11日获CDE受理。

在GLP-1口服药领域,华东医药口服小分子GLP-1受体激动剂HDM1002糖尿病适应症已于今年5月首获中美双IND批准,肥胖适应症的中国IND申请已于今年6月递交;通化东宝全资子公司东宝紫星(杭州)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旗下的,口服小分子GLP-1受体激动剂(THDBH110胶囊)临床试验申请也于8月获得CDE受理。

有医药行业分析师认为,目前大部分已经上市及在研的GLP-1药物均为注射液,未来若有口服药上市,或许将打开新的局面。


见习记者 唐菁阳

编辑 王丽颖

责任编辑 孙霄

—— / 好文推荐 / ——

       

       

点亮“在看”,你最好看! (*╯3╰)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