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已婚已育独居有什么呢?”摄影师历时五年,记录近40位独居女性影像

CITYZINE 城市画报 2021-10-15


一直以来,互联网有着各种对“独居女性”生活的想象。女性,如何在独居生活里找到最真实的自己,实现真正的独立?独立是什么?
摄影师戴显婧花了近5年时间,记录下40多位独居女性的日常生活及情感经历,探索她们的内心。
今年也是她独居的第5年。2016年,她分手辞职,从同居生活转变为独居生活。面临即将到来的30岁,情感、工作的变化让她在生活上重新审视自己,这样的停顿对她而言是弥足珍贵的契机。
她发现除了自我观看之外,也想看看身边好友,更多其他的女性在亲密关系中的状态。于是,她拿起相机,走进独居女性的家里。就这样陆陆续续记录了快五年。而今,也在探索更多展现这个项目的表达手法。





戴显婧微博 @戴显婧Amos,摄影师2018年,“波动”女性肖像系列作品, 加北京摄影双年展2020年,延续灵感,继续创作,项目更名为“她在家 Women at Home”项目持续征集中,欢迎自荐。

《她在家|Women at home》是一项持续记录的女性影像文本创作计划,摄影师戴显婧从2016年至今,记录了40多位女性在家中的真实写照,其中大多为独居女性。

在她的镜头下,独居女性呈现出多样化的生活姿态,单身、恋爱、已婚、已育——这并不影响她们做出独自生活的选择,并在其中照见更真实的自己。


城市画报 × 戴显婧

城市画报:开始这个项目的时候,正好你也开始了一个人的生活,你的独居生活是怎样度过的?

戴显婧:从前回到家里,不管深刻与否,可以有一个活人跟你随便说点东西,生活里的闲言碎语都会得到另一个人的回应。而独居之后,家里没有任何可以主动发出声响的东西。

在一个无声空间中,脆弱也是有的,但我没有去放大那种孤单,反倒让我变得更主动去与外部连接了。当时我重新整理了自己的摄影作品,不断地用相机介入到其他女性的空间中去跟她们交谈。通过这样的行动,我填补了内心特别孤单的时刻。

那段时间,我特别享受晚上八点到深夜一点坐在电脑前修照片的那段时间。在某种程度上,我其实是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和空间。独居意味着你的生活得完全靠自己来安排,必须得主动去思考你要干嘛。有些人一开始会不适应,觉得生活一下子失去了掌控,但这其实会推动人从依赖变成独立。

△戴显婧的工作瞬间。

城市画报:在你的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女性独居与女性成长是相互交织的,同时你也在强调“独立”这件事情。你怎么看待女性“独居”和“独立”的关系?

戴显婧我当时去了一个女性的家,她家门口的花坛上有一棵特别高大的热带绿植,都快长到天花板了。我问她为什么要放那么大的东西,她说买的时候尺寸没研究明白,快递给她送到了楼下,她就一个人慢慢挪到了家里,还磕破了腿上的皮。我觉得这个画面就特别“独居女性”。

我觉得独立并不只是看上去很潇洒,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真正的独立是清楚怎么爱自己,真正百分百接纳自己,并且知道自己要什么——这样才不会有太多外在的奢求。

独居则提供了一个自我思考的时段,提供了一个观看自己的可能。不处于独居状态的人更容易被各种关系裹挟和左右。或许独居能让我们更客观地看待自己,认识自我。

△戴显婧拍摄的独居女性。
周舟,34岁,艺术行业从业者,非单身独居。
“我三十岁之后对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越来越放纵。我得不断试错去了解我自己是谁,成为我想成为的人。独居生活很好,哪怕有另一半,亲密关系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一起生活。
——周舟

城市画报:在与这么多独居女性的拍摄中,你从她们身上看到了什么共性?

戴显婧共性就是她们依旧在寻找“亲密”,比如跟异性的亲密,跟自己的亲密,跟宠物的亲密,和最爱的事情的亲密。我觉得女性的幸福跟情感有着天然绑定的关系,她们还是在意内心情感跟成长的关系,并不是说今天我挣了五百万就觉得足够了。

△戴显婧拍摄的独居女性。
陈元元,38岁,大学教师、表演工作者,已婚已育独居。

“我在南京,我老公在台北,虽然领了结婚证,但婚姻没有把我们捆绑住,也不想渗透或占有对方。我们的婚姻建立在需求、人生目标、利益及价值观一致的基础上。我认为爱是很纯粹的,可能是一天,也可能是三十天。爱和婚姻并不需要挂钩,爱,性,婚姻,都可以分开。”
——陈元元

城市画报:项飚在《十三邀》里说,现代性消灭了“附近”,人们越发依赖手机和线上社交,而同居关系需要付出太多时间和精力,这导致很多人更愿意一个人生活。在你接触到的独居女性中,存在这样的情况吗?

戴显婧:当下独居的人并不只是女性,男性的比例也不少。只不过我目前还没有去拍摄男性。独居女性能够自主自在生活的前提条件之一的确是“现代性”所提供的,比如晚上发烧可以线上网购闪送药物,比如拎不动大米或者桶装水,可以线上下单送货上门。但这并不是说,生活就被圈在了一个房间里。


通过这些年的观察,沟通,了解,我发现独自生活的人更愿意参与公共社区的活动之中,也更愿意探索“附近”。因为她们不被太多世俗或传统伦理道德层面的关系、理念绑架,说得简单点就是可以自主地做一些选择和行动,有更多机会参与外界活动,熟悉的,陌生的。


比如说我的独居生活,尽量做到每周骑行,练瑜伽,也会去找朋友聊创作和生活上的东西,现在养猫了,也要照顾他。人的身份是多样的。我不觉得独居女性这个群体就成了在城市中消弥的一部分。而恰恰是因为家中缺少人的互动,反倒给了我们跟外在世界互动的权利和空间,促成了我们有可能去接纳或包容不同的人与事。



△戴显婧的骑行日常

城市画报:在你刚刚的表述中,独居使得女性与他人的互动从家的内部走向外部,在此情况下,你觉得家对于独居女性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戴显婧对独居女性来说,家更成了个人的延伸和支持,不管外面刮风下雨,回来之后你跟这个家是信任的关系。此外,家可以让我“充电”。比起原来的同居生活,现在到家后我可以自己掌控所有时间,家成为了一个谁都看不见的一个地方,我可以把自己藏起来,做好下一次出发前的准备。


以上内容节选自
《城市画报》2021年8月刊
完整内容尽在
封面专题《她一个人住》
内页抢先看



戴显婧

采访整理 邹露 卢绍聪

设计 梁海平

微信编辑 麦翠莹

视频制作 柴旭晨 麦翠莹



你的理想独居生活是什么样子?
评论区等你来唠!
🏡



戳一下
无论是否独居
都能找到自己
👇 👇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