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以色列启示录:中国人为什么这么辛苦?

正和岛 2023-07-11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决策视点 Author 陈为


作 者:陈为  正和岛总编辑

来 源:决策视点

          (ID:jueceshidian)


所有曾疯狂过的都散了

所有风光过的都退了

所有不知天高地厚的

全都变沉默了


——《Forever young》



以色列是我向往已久的一个国家。


6月初,与正和岛40位企业家一起,终于走近了它。


在以色列呆了一礼拜,时间不算长,同行者却多有感慨:这是一生难忘的一次经历与体验。


以色列第一眼:“吃穿住用行”


吃:


对于多次出国的企业家而言,此次行程的饮食估计是最简单的一次。


蔬菜、鹰嘴豆、玉米、奶酪、鱼虾、牛肉、大饼……,日复一日,鲜少变化,很多人不适应这寡淡风味,有人还提前从国内背了电饭煲,早上熬了米粥,就着自带的榨菜来温习国内熟悉的味道。


唯独见金晔食品的创始人李金伦甘之如饴,他每餐光盘,还称要在自己公司引进推广以色列食谱——这位“山楂大王”是内行,他知道为同伴嫌弃的“地中海饮食”是全世界公认最健康的饮食结构。


回国后,我站上体重秤,也意外发现,一礼拜竟然瘦了4斤,颇为欢喜。


事实上,去年看世界杯时候就发现:除了南美国家,其它足球强国,法国、希腊、西班牙、意大利、摩洛哥、克罗地亚……,基本都是地中海沿岸国家。我猜想,球员们强健的体能、充沛的活力与“地中海饮食”恐怕大有关系。


穿:


在穿着方面,以色列人分别处在3个世界里。


谨守犹太教规的以色列人,平时总是白衫黑裤,一袭黑色大衣,一双黑色皮鞋,一顶黑色礼帽,两鬓还有长长的发绺,在烈日炙烤下,也不动声色。


世俗化的信众穿着与常人无异,牛仔衬衫,却也得在头顶上戴一顶瓜皮小帽。


而在海法、特拉维夫这种海滨城市,另有一番景象:地中海的空气很独特,没有海风中常有的咸腥味道,在海滩上赤足漫步、嬉闹、打排球的都是短裤、比基尼,一派自由悠闲的清凉世界。尽管边境仍不安宁,这里却自由自在、无比祥和。



住:


以色列地狭人少,总人口不到1000万,实控面积不到25000平方千米,且多沙漠戈壁。


一路所见的房屋,无非“密矮破”:路边山头上,常密密麻麻地挤着一大堆房屋,学校、企业、住宅混迹其间;城市里,少有高楼大厦,都是低平的楼;街道两旁的公寓、店铺,也大多风格粗糙,不加修饰。


有一日回程中,看一寻常楼宇下有持枪卫兵,有人好奇,询问向导是什么机构,得知正是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家。


用:


此行有个环节是去以色列的家庭体验安息日晚餐。


我们一行人兵分两路,去了两个以色列人家。每家都有3个小孩,十分可爱,一家人其乐融融。


家里不大,家具也不多,书却很不少。一开门,就看到墙边满壁的经书。以色列是全球人均阅读图书最多的国家,人均每年读书达60本。即便在“安息日”,百业禁绝,飞机都要停飞,书店却可以开门营业。而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二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2022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8本。


返程的车上,来自台北的向导Angel专门交代:这里的机场免税店都是电子、化妆和日用物品,没有LV、Prada、香奈儿这些大牌,以色列人不喜欢这类奢侈品。



行:


举目所见,街上的车子,日韩车系不少,丰田、现代川流不息。


以色列的富人不少,豪车却难得一见。有一回,一位北京客人看前方停着一辆外形酷炫的跑车,说:终于看见一辆保时捷了。走近一看,却还是某个不知名的品牌。


这个小国家没有自己的汽车品牌。《创业的国度》里讲过一段故事:以色列其实在电动汽车方面布局极早。2006年左右,擅于创新的政治领袖佩雷斯就想让自己的国家摆脱石油依赖,在自己的国土上建立遍布充电站的“智能电网”。


可惜这个项目最终失败了。


Dream Big!小国家的大梦想


资源的贫乏,物质的简单,让人聚焦于钻研技术,探求真理,专注于更高远的追求。


在希伯来大学,我们看到一堵“荣誉墙”。


这所大学是以色列最高学府,被称为“中东哈佛”,爱因斯坦、弗洛伊德等人发起创建了这所学校。学校目前有1000多名教职工,25000多名在校生,校友已斩获8项诺贝尔奖。



以色列学者写的《犹太人与诺贝尔奖》中披露,尽管犹太人只占世界人口的0.2%,但自1895年诺贝尔奖创立以来, 犹太人将22%的奖项收入囊中。在全球770名诺贝尔奖得主里,有150多位犹太人,这一比例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独占鳌头。


以色列人为什么聪明,以色列为什么能成为创业创新的国度?我们一路追寻这个问题的答案。


张平从文化角度给出了独特见解。


这位特拉维夫大学的终身教授,也是山东大学的兼职教授,对中犹国情和文化差异有深刻理解。他的课尽管深奥,引起多数企业家的浓厚兴趣。


他给出的答案是“平行逻辑”。在他看来,儒家文化追求“心安理得”,容易不求甚解,陷入徐复观所说的“思维的懒惰”。而犹太人特有的“平行逻辑”却鼓励争鸣讨论,将问题一直深入下去。两个以色列人有三个观点,中国人则习惯于附和别人的观点,害怕冲突。这是中以文化的一大分别。


行程第三天,我们参访了一所经学院,负责人给我们讲的一个故事也为这个差别做了一个生动注脚:他的女儿在一所美国藤校教书,班上半数是亚裔学生。女儿初到美国时,他很挂念。一礼拜后,女儿给父亲写了一封信,里面说:自己的学生好奇怪,大多数时候,他们总是静悄悄的。


几年前,张平曾组织新儒家代表人物杜维明和一位以色列的著名哲人对话,现场却陷入鸡同鸭讲的窘境。杜维明提问,如何面对争论之时人际关系的紧张局面?以色列哲人根本听不懂这个问题,在他们看来,没有争论、隐藏观点才是奇怪的,这和人际关系何干?



80岁的尤西·瓦尔迪则将以色列的创新密码归因于“犹太母亲”。


尤西·瓦尔迪26岁就创立了以色列第一家软件公司,此后陆续投资了80多家科技企业,被称为“以色列创业之父”。见面交流时,他得意地告诉我们,他是腾讯老师ICQ公司的投资人。在疫情前,他差不多一年要到中国4次。


他知道中国有“虎妈”,照样以“犹太母亲”为傲。当小孩子放学回家,犹太母亲常问的是“孩子,你今天给老师提了几个问题?”而不是得到了什么标准答案。孩子成年后,犹太母亲会激励自己的子女,“孩子,我们养活了你这么多年,想要你拿一块诺贝尔奖牌回来回报我们,不过分吧?”


身临其境感受“Dream big”震撼,则是在佩雷斯和平与创新中心。


在这里,我们获得特殊礼遇——参访很少向外界开放的佩雷斯办公室,这位备受尊敬的政治人物7年前离开人世。



办公室书架上显眼位置摆放着佩雷斯的中文自传《大梦无疆》。马云那句著名的“有的人因为看见才相信,有的人因为相信而看见”正是来自他为本书写的序言。马云多次访问以色列,因为“在这里,梦想和创新,就像水和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在展厅里,我们看到一段描绘佩雷斯人生历程的纪录片,这位犹太人10多岁时,全家从波兰迁居特拉维夫,后来他跟随以色列国父本·古里安走上政治道路,出任过以色列国防部、外交部等五个部的部长,又先后任总理、总统。1994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片中,佩雷斯提醒大家,“不要吝啬你的梦想,不要害怕,总要敢于立大志……”。这位传奇人物的自问自答震撼人心,“如果回首过去,我犯过什么错误?那就是我的梦想还不够远大。”


我们需要一次新的“新文化运动”


以色列之旅,看了工业互联网、农业光伏、滴灌技术、网络安全等领域的5家企业,造访了罗斯柴尔德庄园、犹太经学院、大屠杀纪念馆等多个机构,全程感受到以色列人的坚韧、梦想与创新。对于此行的企业创始人、管理者们来说,他们最为关心的始终还是:如何用以色列这面镜子,照出我们自己的长短得失?


车上,一位老板由衷地说:“你看以色列人过得多好,我们可比他们辛苦多了”。向导Angel却不附和,反而说了一句扎心的话:“你们是很辛苦,但很多辛苦都是自找的,不是吗?”


面对这个灵魂拷问,很多人不得不在心里承认,似乎确是如此。


行程临近尾声时,我向同行40位企业家分享了此行的观感:我们尤其要向以色列学习的是求异思维和求质思维。



求异思维:儒家文化崇尚“求同”,和而不同,求同存异,都是要一样、一致,而以色列人反对“一面倒”,警惕“一言堂”。一进佩雷斯和平与创新中心就会看到一句话,“Make a Difference”。

以色列有一个著名的“第十人理论”——国防部情报系统成立了一个叫作“第十人”的特别机构,职责是:不管前面9个人得出的结论多么正确,多么万无一失,他们必须提出异议,努力找出这9个人存在的错误,交给上级进行重新评估。这对于组织集思广益、少犯错误,少走弯路无疑是值得借鉴的。

对我们而言,不仅要“求同存异”,更重要的或是“存同求异”,如《创业的国度》里所言,“一切大的机构,无论是军队还是企业,都必须始终防范顺从、集体思维的出现,否则这种整体性的趋势会促使机构轻率地陷入某种可怕的错误。

遗憾的是,大部分军队,还有众多的企业,看上去更愿意为了纪律牺牲灵活,为了体制牺牲主动,为了可预测牺牲创新。”


求质思维:儒家讲“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追求“文”和“质”的平衡。但平衡过甚,往往流于平庸。如果二者不可得兼,就要弃绝繁文缛节,追求简单直接。新文化运动旗手陈独秀当年提出“崇实际而薄虚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正是看透了传统文化的病灶。

让很多商界领袖激赏的正是以色列特有的Chutzpah(虎刺怕)精神:挑战传统,不惧权威,崇尚实质。如何绕过浮华表层,直取事、理、物的“第一性”,是难得的磨练与能耐。



这是我们应该吸收的部分。对比以色列,在我们的文化存量里,首先需要扬弃与更新的,在我看来,是三种“文化”。


一是酒桌文化。


如果用域外视角来看,很少有中国人这样嗜酒如命、以烈酒互相残害的民族。


酒桌文化的弊端与劣根人所共知,却似乎又是人情社会所需,积习难改。我见过有些人,痛下决心摆脱无聊的酒桌文化,一概不参与应酬往来。但大多数人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恐怕还是无法逃脱。


酒桌文化有四大缺陷:一是烈酒对健康危害甚大;二是酒桌很多时候是牌面与场面,欠缺自由与真诚;三是不少地方陪酒繁文缛节过多,浪费时间;四是酒桌上的话常是少有信用,缺乏营养。


二是面子文化。


中国人对物欲和面子的痴迷举世罕见。


衣锦还乡是普遍追求,被褐怀玉则很是少见。


疫情等因素重创之下,目前消费市场陷入低迷,奢侈品市场却逆势高涨:根据联合早报近日报道,中国前四个月金银珠宝类的消费同比增长达18.5%。

今年第一季度,奢侈品巨头LVMH在中国市场的拉动下收入同比增长17%,其中以中国市场为主不包括日本的亚洲地区营收同比大增37%;爱马仕第一季度的表现也超出预期,不包括日本的亚洲销售额增长23%。


奢靡、炫富、攀比,都是面子作祟。面子文化,害人害己。


但总有人能看透面子的虚妄,能跳出别人在地上画的牢笼。任正非专门讲过面子的问题,他说,自己最不要脸,所以进步最快。他也要求所有干部,应该不要“脸”,要“脸”的干部没多大出息,没本事的人,才处处在乎面子。“我要的是成功,面子是虚的,不能当饭吃,面子是给狗吃的。”


三是官僚文化。


曾国藩论人,有句妙语,“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


看一个人,主要看气质;看一个环境,主要看气候。


打官腔、摆官派、官气十足的地方,常有秩序,却少自由与创造。官僚文化蔓延到商界,就是张瑞敏所谓的“商僚主义”。


以色列的创新密码在于“反等级的理念在以色列社会随处可见,从作战室到教室,再到董事会会议室,它无处不在”。创造与创新,首先来自于自由活泼的空气。


以色列之旅行将结束的时候,我们在耶路撒冷做了一场复盘夜话。我问此行导师、经济学家向松祚,为何要第四次来以色列,到底是什么吸引着他?


这位多年来一直研究创新规律的独立学者答道,“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是一切创新和创造的根源。在我看来,以色列人是真正具有自由精神和独立思想的人,他们中间孕育出了很多人类的先知与先行者,来这里可以感受那些自由而伟大的灵魂”。

参考资料:

[1]. 丹-塞诺,《创业的国度:以色列经济奇迹的启示》,中信出版社

[2]. 西蒙·蒙蒂菲奥里,《耶路撒冷三千年》,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3]. 向松祚,《新经济学》,中信出版社


好文推荐:



排版 | 武小周  

编辑 | 正风   轮值主 | 正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