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751条、1.1亿人次、5264亿元......2023这些经济数据与你相关|钛度图闻

刘亚宁 钛媒体 2024-01-01

钛度图闻·一百三十二期


回首2023经济热点故事。



编辑|刘亚宁 孙骋

作图|初彦墨

策划制作|钛媒体视觉中心


又至年末,中国经济在2023年经历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年初,全面注册制落地成为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又一里程碑,A股印花税下调对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起到催化作用;ChatGPT引爆AI圈,多个行业借力AI变革;从4月一桌难求的“淄博烧烤”到寒冬人气飙升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文旅市场迎来全面复苏......


回望过去一年,国内相关机构都发布了哪些政策?这些政策如何影响你的生活?又有哪些政策在未来产生持续影响?钛媒体·钛度图闻带你回首2023年中国经济的热点故事。


全面注册制落地

主板过会率提升明显科创板最难“过”



历经4年试点,今年2月1日,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正式启动。在全面注册制背景下,上市审核效率明显加快。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主板过会的45家企业,从受理到过会的平均时长为80.2天,其中有11家企业的IPO申请从受理到上会的时长均仅为21天。在过会率方面,2023年前三季度沪深京交易所共审核288家IPO,其中有254家企业成功过会,12家企业未通过,14家企业暂缓表决,8家企业取消审核,过会率为88.19%,与去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


纵观各大上市板块,主板的过会率会明显提升,科创板通过率最低。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沪深板块的过会率分别为94.33%和90.32%,与2021年同期、2022年同期相比过会率提高幅度明显。其次,创业板前三季度的过会率为89.62%,比去年同期提高0.74%;北交所过会率为85.71%,比去年同期提高0.64%,创业板和北交所的过会率几乎与去年持平。


值得注意的是,与去年同比相比,科创板过会率下降22.86%创近年来新低。全面注册制的实施并不意味着IPO审核放弃质量要求,企业上市更加容易,而是更加市场化、透明化,信息披露更加规范化。



贡献50%以上税收的民营企业不可或缺



今年7月,国内相关机构就对“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提出八方面31条举措,短短半年内,支持民营经济的25条措施也继而出台。从“31条”到“25条”,对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民营经济的融资问题等方面提供了渠道和保障,对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释放了积极信号。


在税收方面,民营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从2013年到2022年,民营企业的税收占比由50.5%提升至56.9%;在经济方面,民营企业贡献了60%以上的GDP。


数据显示,2022年,各省市民营企业经济的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普遍在50%-70%之间,其中,泉州、郑州等城市的占比已超过60%;在就业方面,80%以上的城镇劳动者就业是由民营企业贡献的,2013年,民营企业解决了75.8%的城镇劳动就业,这一数据在2022年已上升7.8%至84.5%。截至2022年底,国内民营企业数量为4701.1万户,占全部企业数量的93.3%。民营企业数量的增长,在稳定经济、促进创新、增加就业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告别限购降首付利率

700余条房地产政策持续发力


2023年,各级政府部门频繁优化楼市政策,房地产政策环境愈发宽松。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2月18日,全国松绑楼市政策出台了751条,覆盖城市超330个,其中9月出台政策最多达140余次。今年以来,虽然楼市政策持续放松,但房屋供应端仍偏弱、商品房销售仍不及预期,楼市大盘未明显回温。


具体看楼市松绑政策内容,主要聚集在以下8个方面:


第一是优化限购措施,其中包括沈阳、大连、南京、武汉等21城取消住房限购政策,还有10城在限购住房政策方面有所放松,比如上海金山区取消单身限购、广州解除对部分区域的限购、长沙放松首套房限购等。


第二是102城放松限贷政策。今年以来,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官宣“认房不认贷”政策,随后多地也逐渐跟进,此外,还有提高高层次人才、多孩家庭的贷款额度等。


第三是包括宁波、合肥、成都等在内的7城调整或取消限价措施,比如成都明确竞地价和取消商品房限价等;


第四是放宽限售,包括郑州、青岛、唐山等18地全面取消限售,以及泉州等7城放宽限售年限。


第五是221个省市优化公积金购房支持政策,比如郑州、银川、合肥等地支持提取公积金付首付,上海提高公积金贷款限额等。


第六是30城房屋契税减免政策,比如杭州余杭区新房契税减半,安徽六安实行“二、三孩”家庭购房契税补贴等。


第七是145城发布购房补贴,四川宜宾叙州区对相应人群购房最高可补贴7.5万元,烟台黄渤海新区在2023年发放购房补贴金额超1.7亿元等。


最后是深京沪楼市相继调整普通住宅认定标准,不再将房屋总价金额作为认定标准,上海更是取消了价格标准,让更多的二手住房交易享受更优惠的税收力度。



彩票销量创历史新高

彩票在年轻人中火出圈



今年以来,一个显著的现象是彩票开进了商场,彩票柜台边围满了刮彩票的年轻人。“喜相逢”、“点石成金”等福彩刮刮乐、体彩顶呱刮即开型彩票吸引着年轻人。数据显示,2023年前11个月,全国共销售彩票5264.12亿元,同比增长45.1%,与十年前同期相比,彩票销量增长88.6%,创历史新高。如果按全中国14亿人口计算,相当于前11个月中,每人花376元购买彩票。


与大众认知不同的是,在中老年男士人群中风靡的彩票如今却在年轻人群体中火出圈。数据显示,2023年,25岁-34岁年龄段群体购彩十分频繁,在每月购买4次彩票的区间占比达6成,每月购买4次以上的区间占比近4成。不同于以往将彩票视为一夜暴富的机会,年轻人将彩票作为一种消遣方式,享受的就是开奖过程中期待和惊喜的感觉。刮卡开奖的过程,也成为了年轻人解压的过程。



时隔近15年下调证券交易印花税

资本市场短期提振效果明显



今年8月27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公告称,证券交易印花税实施减半征收,此次政策实施后,证券交易印花税将按照股票交易成交金额的0.5‰对卖方单边征收。


我国的证券交易印花税始于1990年,从1990年至今,A股证券交易印花税经历2次上调,7次下调。印花税的调整是为了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从历次税率调整的政策效果来看, 历次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下调均对资本市场形成了很好的提振效果。


具体来看,2次上调税率后,股指出现下跌;7次下调后,短期内股指出现明显上涨,具有提振市场信心的刺激效应。


比如,2008年9月19日,证券交易印花税由双边征收改为单边征收,当天沪指创下史上第三大涨幅,收盘时上涨9.45%,两市个股全部涨停。从总体上来看,虽然每一次印花税的调整会造成行情短期的大幅震荡,但并不影响整体走势。印花税作为调节资本市场的重要政策工具,此次减半征收为将来进一步降低证券交易成本、活跃资本市场留下了可操作空间。



年内两次降息降准

稳增长政策持续加码



今年以来,金融组合拳接踵而至而备受市场关注。金融管理部门两次降准,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累计0.5个百分点;两次降息累计下降20个基点;两次调降逆回购操作和中期借贷便利,分别累计下降20个基点和25个基点。


总体来看,一系列金融政策组合拳效果逐渐显现。1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人民币贷款余额分别同比增长10%、9.4%、10.8%。前11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1.58万亿元,贷款增量已超去年全年水平。高盛预计,明年中国货币政策将从价和量方面支持财政发力,预计2024年将有3次降准、1次降息。



演唱会井喷、“特种兵式”旅行出圈

文旅市场强劲复苏



今年以来,以高强度、高效率、低成本为特点的“特种兵旅游”成为国内年轻群体的新型旅游方式,旅游市场逐渐复苏,车票、酒店等重新占据各大社交平台热榜,以山东淄博、陕西西安等为代表的网红城市由此涌现,国内多地接待游客人数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消费者们的出行热情,在春节、“五一”、端午、“十一”等重要假期时段迎来出行高峰。


数据显示,2023年春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3.08亿人次,同比增长23.1%,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8.6%;“五一”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74亿人次,同比增长70.83%,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19.09%;端午假期,国内旅游出行人数达1.06亿人次,同比增长32.3%;中秋国庆节假期,国内旅游出游人数8.26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71.3%,恢复至2019年水平的112.8%。


与此同时,今年线下演出市场陆续重启,很多演唱会、音乐会等演出门票不仅常常被秒杀,一票难求,整体票价还上升了10%至20%。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演出市场观演人次超1.1亿,超过2019年全年水平,因此各大演出门票基本都要靠抢。值得注意的是,2023暑期档演出市场尤为火热,观演人次达3256.19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806.70%;票房收入同比增长792.41%。


演出市场复苏的背后,也为承办演出城市的旅游、住宿、餐饮等关联业态增添了消费新动力。比如,五月天北京演唱会期间,北京全城的住宿预订量较2019年同期增长约300%,其中“鸟巢”周边5公里的住宿预订量暴增2400%。周杰伦2023嘉年华世界巡回演唱会海口站,4天共吸引15.46万人次游客,实现9.76亿元的旅游收入。演出市场繁荣的同时,对城市文旅消费市场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ChatGPT打响大模型热潮

国产大模型集中在文本生成领域



2022年11月30日,美国人工智能公司OpenAI研发的聊天机器人ChatGPT横空出世,打响了AI大模型热潮,科技界、投资界等开始疯狂追逐这股热潮,国内各企业掀起“百模大战”,国产大模型频频亮相。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有超200个大模型,在大模型厂商方面,涉足AI大模型赛道的“玩家”有以阿里、腾讯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大厂;还有以商汤、科大讯飞等为代表的AI科技公司和教育类企业孩子王、金融类企业同花顺、房地产类企业我爱我家等为代表的各行业公司。另外,大模型在学术界也很火热,还有诸多科技大佬以及大厂高管等投身大模型开启再创业,行业赛道十分热闹。


随着以大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AI的快速发展,相关监管政策逐步落地。截至今年8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布了两批《境内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清单》共计151个算法,这些算法来自美团、快手、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知名企业。这些备案的算法,多为用于人脸识别、车牌识别、语音分析等方面。


据钛媒体·钛度图闻不完全整理,在较为知名的23家备案企业中,37.4%的算法集中在文本生成领域,其中阿里在文本领域的占比最多达25%;此外,音频以及包括音视频在内的多媒体模块也是各厂商算法发力的领域。未来,随着大模型产品的陆续上线,大模型产品将在产业应用、商业化开发等方面迸发更多可能性。



2023年,国内经济在“困”和“韧”中前行。展望2024,我们期待在各领域的新一轮利好措施。


* 数据来源:网信办《境内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清单》、文旅局、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税务总局、英为财情、Mob研究院《2023年彩民洞察报告》、克而瑞地产研究、中指研究院、人民日报、《中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经济观察报、同花顺财经等公开资料整理。



热点视频推荐

2023年即将结束,什么事最能让你记住?3分钟和你一起回顾,2023最可能影响人类未来的瞬间。


点赞关注钛媒体视频号,观看更多精彩视频
*温馨提示:喜欢钛媒体公众号的小伙伴注意啦!根据公众号推送新规,请将钛媒体设为“星标”,这样才能第一时间收到推送消息,已设置的小伙伴还需要重新设置“星标”


-----------华丽的分割线------------


下载钛媒体App,打开科技,打开财富。

万水千山总是情,点个在看行不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