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我的博士论文后记

2016-04-20 周详 教育法学
江城子· 吾师稷下文章誉八方,箴言良,永难忘,伯乐相马,北斗指迷航,学富五车贯中西,龙腾庄,经史藏;翰林九载树栋梁,品汉唐,议国殇,为人师表,玉鉴映红墙,德高望重育新苗,桃李芳,正开张。
        自入大学堂通儒院以降,五岁有余,瞬息弹指,往事历历。 

        先生儒雅,高山仰止,不以弟子不才,于年兄中选拔而取之。得孟、吴二师举荐,是丙戌年拜恩师陈门之下。师每委以重托,则催余奋进,不敢懈怠,余奋发为学,唯恐辜负所托。每遇困境,师必躬亲点拨,似四两千斤之力,亦承师母关爱备至,鼓励有加。余乃有所成。

        师门和谐,兄友弟恭,皆为龙虎之士,偶华山论剑,得益良多。重涵玉芳,磊砢小英,既为兄姊,更为挚友。文钦马可,汉聪守磊,亲如手足,可诉衷肠。其余诸友虽散居四方,三教九流,然八面玲珑,各显神通。每有难处,皆能鼎力相助。嗟夫,余有何德能,遇诸贤良之士,得膀臂若此?感荷之心,亦自拳拳。

        昔日任公称吾国为少年之国,是时,国势颓危,今已百岁有余。得赛德二位先生相助,鼎盛之势,初露锋芒。送吾辈学子云游四海,离家背井,不乏感伤。然国之兴盛,壮吾辈之气,师夷长技,定当治国安邦。

        康桥之于美利坚,似红楼之于震旦。余虽有报国之志,然观天下书未遍,不敢妄下雌黄。得遇冯师指点,感悟国学之博大,笑己年少之轻狂,自此慎言笃行,不言国是。冯师为人为学,堪称楷模,师母于氏贤良淑德。得遇此一家人,余三生之幸。

        客居康城两岁有余,广交夷友,相得益彰。尊师卢氏,谦和待人,每有惑,皆能解,余始得夷技之精巧,西学之根本。西洋教习、异国诸君、在此一并谢过,亦待诸君荣归。

        余自幼淘气异常,虽偶有小恙,皆能逢凶化吉,实乃父母辛劳之果。久沐恩泽,感激涕零,此当拜谢。父爱如山,母恩似海,若非慈母严父,天道至亲,今朝阔论高谈于学堂者,不知何人矣!

        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翰林为统,号令一方。诸贤实掌国运兴衰之命脉,担为国储才之重负,此为天下任。学生愚钝,蒙文阎施洪并翰林诸贤不吝赐教,其言谆谆,其意诚诚,余当永志。再谢匿名评阅,拨冗出席答辩之贤哲泰斗,今以璞示人,诚惶诚恐,大恩不言,叩首。

追昔抚今,求学艰辛,不足道。行将而立,迈步从头。国恩、父母恩、师恩、挚友恩无以为报,唯将所学反哺,竭绵薄之力,虽呕心沥血,必自践行不欺。

        一把荒唐言,满纸辛酸泪,是为记。


又到毕业季,学生忙忙碌碌专注论文写作,结构、内容、逻辑,不断修改反复,从调研、文献综述、开题、答辩等系列程序后,最后很多人没有“时间”认真写作后记,也就敷衍了事。

作为一个刚入行的学术人,在漫长的求学生涯中感悟之一是“论文后记”体现了整个学术研究的精髓,反映出论文研究的整体过程。虽然不能以偏概全,但完整的后记,能够折射出论文研究的用心程度,以及对于学术和导师的态度。千万不能敷衍,这是学术态度的主要体现方式。

和西方不同,在结构和内容上中国论文的后记远大于“致谢”,是一种复杂的感悟,所可以任意发挥,但仍遵循逻辑,感悟与感恩缺一不可。自我评价,虽然论文并非完美,但尽心尽力,不断琢磨,绝不敢怠慢,生怕“有辱师门”。于自己,研究已经成为志业;如果幸运的话,这也是一生的追求。(周详2016.4)

文为《美国大学法人制度的确立——以达特茅斯学院为例1607-1819》后记,略作修改。《江城子·吾师》为师门学术聚会所作,回国之前,感慨万千,作此辞,附于论文后记,表达对恩师陈学飞教授的感谢。
作者为北京大学-哈佛大学联合培养博士,赴美留学从事学术研究,博士论文主要写作于博士屯坎布里奇市老园子(Old Yard),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八届高等教育学优秀博士论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