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形势真这么严峻?

池建强 MacTalk 2023-06-18
最近在想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所有人都在喊不景气,但有人就是能逆势上扬。为什么,怎么做到的?
不景气,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消费。今年 618,各平台折扣力度一个比一个大,但问了一圈身边的人,都没怎么买东西。打开每个 App 的时候,只剩哐哐弹出来的全屏广告还有点购物节的氛围。昨天我还想着写一个应景的标题试试热度,结果确实没多少人看。估计大家感觉也差不多。
往年,我们对未来预期的高度乐观,允许了自己当下的放纵。都觉着,钱没了还可以挣,折扣没了那可就真过时不候,邀上一众亲朋好友,熬红了眼守着半夜开售,使劲买,先买他半年一年的囤着。
但今时,大伙勒紧裤腰带,一门心思想着怎么节流。消费者的预期不同了。也意味着,由大量需求牵引的市场驱动阶段,结束了。
王慧文下过一个精准的判断,一个经济体要经历 3 个阶段,市场驱动 → 领导力驱动 → 创新驱动。市场驱动阶段,就是坐向上的扶梯往上走,需求强烈供给不足,供给方很容易做生意。
中国现在所处的是市场驱动阶段基本结束的阶段,所以,人人都觉得竞争激烈。
大家还在关注疫情的时候,少有人发觉,驱动力已经开始换挡了。各行业在疫情期间,或主动或被动已经悄咪咪完成了一次结构调整和自动化数字化转型。
线下行业,比如旅游餐饮工厂生产,确实受疫情重创,但绝大部分线下行业也都是劳动密集型,不得不开始引进更多自动化设备。
干线上业务的,一些确实增长受影响,比如出行消费,但一些业务也发展迅猛,比如钉钉增速超过 50%,腾讯会议上线 245 天用户突破 1 个亿。
疫情期间,政府的逆周期调控措施,出台的不少贷款和减免政策,让转型中的企业多少能喘一口气,对市场也仍有期待。但现在调控力度减弱,眼瞅着半年过去,市场再也回不到 3 年前的热闹红火,没有足够多的开源现金流,投资也收紧,资金压力无法缓解,企业撑不住了,只能用裁员来节流。
带来的结果是人才的供需已然错位,数量错位之外,更深层的是能力上的错位。
疫情前,企业还需要我,疫情后,可能连岗位,甚至部门都没了。疫情前,工厂还需要我,疫情后,可能就被流水线上的机械手臂替代了。
再讲一个重磅消息,2023 年毕业生预估达到 1158 万人,再次刷新历史纪录。
但世界是参差的,有人焦虑,也总有人岁月静好。
比如拼多多。按理说现在没人愿意掏钱买东西,各大购物平台应该都不怎么好混,结果拼多多财报逆势上涨。拼多多 5 月份公布的 Q1 财报,收入 376.4 亿元,同比增长了 58.2%,强势增长。重点来了,对比阿里巴巴和京东,阿里同比 -0.09%,京东 +1.38%。
确实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一对比,拼多多的表现绝对能称得上全场最靓的崽。
有钱的时候买便宜的,叫追求高性价比,没钱的时候买便宜的,又可以叫追求实惠,多实惠多乐趣。谈消费水平,拼多多就是最好的风向标。黄峥真是个牛人,难怪当年能说出:“拼多多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模式,你可以说我 low,说我低级,但你无法忽视我。”
拼多多为什么能做成,还越做越好?
因为在整体资源劣势的情况下,可以创造出局部优势,进而有机会获得整个战役的胜利。基于此,平凡人可以成就不凡事。这是黄峥提出的“田忌赛马论”。
什么叫整体资源劣势。今年年头那会大伙都在唱衰,资本的共识是不要投资,创业的共识是不要创业。
结果没两个月,大盘没变,但 AIGC 火了,资本开始疯狂砸钱求进场,各路大佬纷纷下场开始挤 AI 赛道。这就是整体资源劣势里的局部优势。
市场再不景气,“田忌赛马论”也是有效的。比如有人吐槽房市不行了,一二线城市黄金地段房子照样蹭蹭涨。有人吐槽大厂又又又裁员了,各厂举着 AI 算法工程师应届年薪 50 万的小旗子从市场里哗哗捞人。有人吐槽经济不行的时候,总有人笑而不语,不行的就你的经济,我可好着呢。
这找谁说理去,毕竟人和人的悲欢并不相通。宏观是我们所有人必须承受的,但拼多多说我们可以创造局部优势,查理·芒格也说,微观才是我们能有所作为的地方。
既然不能用宏观当借口,掩盖微观的不作为。不躺平,就得作为,但心态上又容易波动。
今天还看群里一群人在聊的焦头烂额。没工作的,担心自己找不到工作;有工作的,怕自己指不定哪天就没工作。加上今年又有大的技术变革,AI 浪潮迎面打到所有人脸上,自己的饭碗会不会三五年就翻了,大家又从焦虑升级到恐慌。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既然在未来找不到方向,那就从历史里汲取力量。回想六七年前,互联网浪潮迎面打到所有人脸上的时候,大家也恐慌。
最恐慌的应该就是媒体,到处都是报刊杂志即将消亡的言论。罗胖之前讲过一个媒体朋友的故事,他在纽约,说纽约的报纸、媒体也像国内一样纷纷倒闭,但远没有国内这样凄凄惨惨戚戚,末日将临的气氛。为什么。
因为美国的媒体人他们觉得挺好啊。型?还转什么型,那边新媒体公司大量破土而出,开更高的年薪,同样在抢媒体人才。大家唱着歌,一溜小跑地去新公司上班不就结了嘛。这就是人类创造的另外一种资源整合方式。
任何一个组织的解体、企业的溃败,就是人类的一种资源整合方式本身的失败,不是任何从业者的失败。
所以我总有一种感觉,太焦虑是归因不对。中国有句老话,入错行,嫁错郎。行业转型人才供需错位,婚姻存续夫妻出现矛盾,都是周期性现象,必然的。但很多人被裁第一反应就是哎呀我当年真是眼光不好,没找准金饭碗,办砸了,我的人生太失败了,我做人太失败了。
问题是在一个正常的市场上,基本不存在能让我稳定一辈子干五六十年的岗位,绝大多数企业都活不了这么久。哪怕是网传最稳定的公务员,其实绝大多数也都是合同工,没编制,说精简都能被精简。现实就是,市场上没有金饭碗,就像技术圈里没有银弹。
冷静下来的人们开始采取行动了,但不少人一着急上火,行动变形了。
当老板的,觉得要想实现公司发展,必须要定好目标,用目标指导员工干活。想活下去,那就得狠抓营收。一旦上不来,那各位就得加把力,产出不行时长来凑,改抓考勤,希望通过考核工作时长,稳住营收。
当下属的,觉得营收目标定得不靠谱,眼前困难太多,资源太少。福利缩水,还强抓考勤,也开始用实际行动做出抗议。比如苟住最低产出,然后到点走人,间或在网上匿名吐槽自己雇主傻 X 的二三事。
仔细看,所有人的劲儿都没使到一块去。整个用力过猛,博弈错位。
从管理者的角度讲,考核上下班打卡时间,确实简单又直观,但太形式化,容易滑向虚假奋斗的深渊,麻痹自己战略上的懒惰。从员工的角度讲,吐槽久了,也容易潜移默化滋生惰性。前两天看到一个同学,从员工福利、加班文化,一讲到部门倾轧。有理有据,都是大实话。但就像小盖之前复盘的,企业里,评价一个人的能力如何,更看他能否解决问题,而非吐槽挑错的本事。
18 年极客时间刚刚发布的时候,数据也不尽如人意,新产品嘛,还没完善,很多 Bug,内容、运营也没摸索出经验。当时,私下有股风气,产品人指责内容有问题,内容人吐槽运营不对路,运营人觉得产品功能太难用……。反正人么,总是容易发现别人的问题。
后来小盖听到太多类似的指责,才意识到这样的情绪不对。把大家叫到一块:“不得不承认,我们现在每个部分都有很多问题。但如果想把事做成,最好的办法是每个团队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而不是向外归因。我们通力协作才能把事情做好。”大家都是聪明人,很快达成了共识。
把焦点放在别人哪儿哪儿没做好上,公司一定会走下坡路。只有把焦点放在自己能解决哪些问题时,协作氛围才会变好。
今年很难,市场驱动阶段结束,新的考验来临。但宏观无法决定微观的浮沉成败。也不要把组织的失败看成是自己的失败。
对我们知道的事情更加谦虚,对可能发生的事情更加自信,以及对无关紧要的事情更少担忧。正视问题,坦然向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