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和语雀玉伯的一次聊天

池建强 MacTalk 2024-02-02

在呼啸的北风中,北京最低气温已逼近 0 ℃,冬天就这样来了。坐在电脑前,看着窗外树摇叶落,阳光绵软无力,而屋内却暖腾腾的,我戴上耳机,慢吞吞地敲下第一行字,心绪也随之平静。又是一个周一,开始创作吧。

上周和语雀创始人玉伯聊了一个小时,他当下已经离开蚂蚁集团,开启了新的生活。玉伯最近开始在墨问上创作,还开了专栏,借此连接,我和他有了更多的交流。今天这篇文章,便是我对交流内容的梳理。

慢,才是常态

过去二十年,互联网的增长速度非常之快,这我们有目共睹。从最开始的搜狐、新浪、雅虎、网易、百度、1688、QQ,到后来的淘宝、京东,再到微信、美团、拼多多、滴滴、抖音,闭上眼睛回忆,感觉这些年里,差不多每三年时间,都有一个增长势头不错的互联网产品诞生。

我很喜欢用“跑马圈地”这个词来描述过去互联网的发展状态,如同新王朝的建立过程一样,新生的力量总是以摧枯拉朽之势,在短时间内荡平旧有领地,勾画出一条完美的上扬曲线。

身处在上扬的态势之中,我们很容易把快速增长误以为是常态。但其实,这两年我们也已有感知,就像当下正在经历的暮秋到初冬的过渡一样,没有谁能逃出历史的周期律。再从互联网行业抽离出来,看整个国家的发展,过去四十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的经济也在快速发展。

但现在也慢下来了。

玉伯说,他觉得快是偶然,慢才是常态。放眼人类的社会发展也是如此。过去这些年,闪电式扩张、指数级增长的例子比比皆是,乱花渐欲迷人眼,身处其中,我们的认知很容易被这种现象带歪。

很多产品给自己定下的年度增长目标都是翻倍,翻好几倍。但我们得知道,不能翻倍才是常态。当下,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体,形成正确的预期挺重要的,要不然,很容易被反噬。

毋庸置疑,公司跑马圈地的时候,个体可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就比如那几年,阿里、字节、快手、腾讯等等公司都在疯狂招人,从业者自然水涨船高,能从中拿到不错的薪水。但这几年行业慢下来之后,很多公司都在提降本增效,这时候,大家又不免陷入焦虑。我们能看到,裁员相关的文章阅读量都很高。

怎么办呢?

很多人这时候开始聊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玉伯说他倒是没这方面的困惑,他从来都不是工作狂,也不觉得工作就是自己的全部。职场这些年,他更多追求的是做事情的投入度——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全心投入进去,把它做好。这个兴趣也可能是工作上的,也可能是生活上的。

可怕的是一个人没有兴趣,陷在单一的评价体系里被周遭的力量裹挟着往前走。顺风的时候,可以这样一直走,也有正反馈。若风停了,那就需要停下来去思考,去反思,到底自己要去往哪里。

这些话题一聊,很容易聊虚,但我也感觉每个人都无法回避。我们的价值评判体系不能总是那谁谁成功,那谁谁有钱,那谁谁有权,回到个体身上,有趣也许才是更重要的。

人是懒的

上周我写文章聊到了考勤打卡的话题。文章中我抛了两个自己的观点:第一,我不喜欢考勤打卡这种管理方式。如果哪天墨问西东经营不下去,那肯定不是因为我没设立考勤制度。第二,拧巴的管理手段越多,无形中的摩擦力就越大,组织内部也会变得矛盾重重。

玉伯说,阿里也好,美团也罢,管理者内心期待的肯定不是员工到点打卡,按部就班地工作。打卡是管理层内心某种焦虑和不满的形式投射,比如,业务增长慢了,有些员工做事慢吞吞,没有了创业精神。

虽说考勤打卡是形式主义,但他觉得这种形式化的东西也有些用,真的去抓九点半上班的时候,团队会有紧迫感,而不像之前那样松松垮垮的很晚才来。因为人是懒的,真正能自律做事的人,绝对属于少数。特别是大公司,人一多之后,这种有极强自律性的人会变得少之又少。

挺有意思的角度。

每次聊完类似的话题,总有用户会争论对与错,其实,我倒觉得对错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通过讨论本身,去思考人,去思考管理的本质。趁着玉伯说话的当儿,我在纸上写下来一句话:把员工当成具体的人,承认并尊重他的需求和想法。

三个重要的能力

我们断断续续又聊到了职业发展上。我问玉伯职场上哪些能力比较重要,他说了三点:

第一,基本功。基本功不难理解,每个行当都有自己的基本功。比如对于工程师而言,与写好代码相关的能力都是基本功。这一关谁都绕不过去。基本功不扎实的人,只要你还干这个行当,那天花板自然会比较低。玉伯觉得一个人工作的前十年,都应该把焦点放在基本能力的提升上。

第二,保持热情。比如你不喜欢做产品,只把它当成谋生的手段,那自然而然,下了班之后,你也不会琢磨这事。而不花时间琢磨,你又很难在手艺上有大的突破。这基本是客观规律。

但热情也不是天生的。

玉伯说,如果进入了某个行当,那我们可以努力培养或者挖掘自己在这方面的热情。很少有人一开始就对一件事葆有极大的热情,有的话,也可能是三分钟热度。最好的方法还是培养,比如养成一种固定的习惯;比如把工作把自己内心渴望的东西联系起来,让自己能发自内心地驱动。

就像写作一样,很多时候,我也不知道究竟是热情,还是习惯在驱动我。热情是一种很主观的情绪,我们或许可以用玉伯的方法来培养热情,就像那句英文说的:“Fake it till you make it。”事还没成之前,我们可以“假装”有热情。

第三,保持好奇心。热情往往说的是我们热爱自己所从事的领域,我们总想做深,然后成为专家。但好奇心,往往是横向的,他是说我们除了喜欢自己的行当外,还要对其他事情有好奇心,有了这种好奇心之后,我们的视野也能更开阔起来,最后那种开阔性会反哺我们的专业领域,并抬高我们的天花板。

前端工程师的发展

年中和一个猎头聊天时,他提到了一个自己无法证实的感受:“现在市面上前端工程师的简历特别多。前端的岗位需求在变少。这应该和很多公司不再开发新产品有关系。毕竟,起新楼时,才需要很多的前端岗位。”

玉伯倒是没有类似的感受,他觉得市场整体都比较冷,Java 等后端同样招聘岗位比较少。但整体情况只是整体情况,就像罗振宇之前说的那样:“宏观的事儿跟微观的事儿是两回事,就像气候变迁和明天北京是不是下雨?这是两回事。”具体到局部和个体,市场上依然缺少优秀的前端工程师。

比如很多 SaaS 产品挺复杂的,如果一个人能从前端层面,搞定性能、稳定性、维护性等方面的问题,那他肯定不愁好的机会。怕的是什么?是基本功不扎实,很早就切入做管理的前端。作为手艺人,知道什么是核心竞争力挺重要的。

另外,玉伯还有一个观察,前端工程师天然和用户很近,所以相比其他工程师岗位,他对用户的体验有更强的感知。若一个前端代码能力不错,并且有很好的产品感,那他往会写代码的产品工程师方向蜕变也不错。产品工程师这两年在国外和国内的创业公司也正在成为一种新趋势,是个蛮吃香的岗位。

最后,我要特别推荐一下玉伯在墨问创作的专栏:玉伯在树上。虽然玉伯之前做过公开演讲,但这次是他首次公开批量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形成了一个数字花园。这个专栏容量是 100+ 篇,主要专注于产品思考、管理实践、日常观察等话题上,算下来,每篇文章只需要 2.99 元。当下,他已经更新了三篇,聊到了知识管理的本质、顾城的诗、文字和符号的含义,非常有启发,近距离和一个高阶技术产品人交流的方式真不错。另外,订阅专栏之后,还可以加玉伯的微信。

点击下方小程序可以直接订阅,iOS 用户点击“点此解决”。

或者点击阅读原文链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和语雀玉伯的一次聊天

池建强 MacTalk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