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方守恩: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夯实立德树人主阵地

方守恩 中国高等教育 2023-03-12

 点击上方蓝色文字“中国高等教育”关注我们


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夯实立德树人主阵地

方守恩


[摘 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需要高校强化组织领导,推动思政课提质增效;聚焦关键要素,增强思政课发展动力;加强协同联动,汇聚思政课建设合力。在实践路径层面,以“八个统一”为根本遵循,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完善评价体系,统筹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配齐坚强教师队伍。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八个统一”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重要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思政课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为新时代思政课守正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必须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切实增强信心、直面问题、多措并举,不断提高思政课建设质量和水平。


高校思政课建设需要着力破解的问题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中央及有关部委制定印发了《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等文件。高校结合工作实际,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贯彻落实,思政课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同时也要看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高校在推进思政课建设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是思政课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设计有待加强。思政课的主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有不同的培养目标,需要针对本科、硕士、博士不同学段的特点,统筹思政课程内容建设,形成不断深入、螺旋上升的知识体系和学习路径。目前,思政课在不同学段中和同一学段不同课程中尚存在着部分内容交叉重复的现象,还未能很好地实现教学内容螺旋上升的目标。尽管其中有合理的重复,但重叠和重复的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是思政课的思想理论性资源供给仍需强化。思政课教学需要鲜活的思想理论性资源和实践性案例支撑,需要强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支撑。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高校学科建设体系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学科建设、理论研究、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也都取得了明显成绩。但对标一流学科的建设要求,还应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内涵式发展,使学科的队伍建设、学科的发展速度和质量更好地适应时代要求。要进一步宣传阐释好党的创新理论,做好对国家重大改革举措的解读,及时回应社会热点问题。


三是思政课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思政课具有思想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综合特征,其课程目标不仅要向大学生传递好理论知识,更要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程目标的指引之下,思政课评价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例如,应拓展评价过程、丰富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在评价内容中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到教学中。


四是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衔接与协同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效应,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课堂育人效果与坚定师生理想信念的现实需要。高校要进一步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形成协同育人效应;要深入挖掘鲜活思政素材,通过“身边人”“身边故事”增强思政课感染力;要发挥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协同作用,汇聚“大思政”的强大合力。


五是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近年来,经过各地各高校的不懈努力,全国思政课教师数量大幅增加,高学历、年轻化已成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发展新形态,综合师生比有了显著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质量提升需要持续努力。从实际情况看,思政课教师的队伍规模还需要适度增加,队伍结构应进一步优化,现有师资在理论功底、科研教研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


加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主要方向


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提高思想认识,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深刻把握思政课发展的内在规律,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高校来说,重点要加强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强化组织领导,推动思政课提质增效。高校党委履行学校管党治党主体责任,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任,必须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思政课,要坚持党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近年来,同济大学充分发挥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政课的头雁效应,建立完善校领导班子联系思政课教师制度和多层级集体备课的工作机制,领导班子经常性深入马克思主义学院调研座谈,参与思政课程集体备课;把思政课作为重点课程,纳入学校发展规划,通过制度保障、政策倾斜、资源投入推进重点建设。学校结合学科专业优势,汇聚专家教授资源,由校领导领衔建设和教授“中国道路”“人民城市导论”等学校品牌思政课,在全校树立支持思政课建设的导向和建设高质量思政课的氛围。


第二,聚焦关键要素,增强思政课发展动力。学生和教师是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核心角色,二者的能动性直接影响着思政课的教育效果。新时代青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对时代进步有着深切的体会,对国家发展有着强烈的认同,具有视野开阔、知识面广、信息获取能力强、思维活跃等鲜明特点。思政课教学必须要主动适应青年学生特点,把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的重点、理论的难点、社会的热点相结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丰富学习形式,使思政课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强理论之供给,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启发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以强大的真理力量引导学生,引领其健康成长。例如,同济大学以推进乡村振兴为主题,开设融合视频展示、情景表演、亲历者讲述等多种形式的主题思政大课,配合多媒体背景,营造沉浸式体验场景,使师生真切感受同济人的奋斗风采、使命与担当,以身边事教育感染身边人。学校持续打造“梦想教室”“使命与担当——社会实践创新竞赛”等精品思政项目,每年一万二千余人次学生参与,帮助青年学生深刻认识“两个大局”,运用理论认识社会、关注民生,将个人发展自觉融入伟大复兴进程。教师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思政课教师选用、管理、考核中要严把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择优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释放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效能。要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完善培训体系,为青年教师成长搭建平台、创造条件,不断为思政课教师队伍输送高水平人才,强化思政教学供给能力。同济大学专门列支专项经费,支持思政课教师教学实践和研修,通过内涵建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核心素养。学校推动建立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专业学院的教师定期学习交流机制,既帮助思政课教师了解学校学科科研发展,也帮助专业教师提升课程思政能力。


第三,加强协同联动,汇聚思政课建设合力。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强调“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高校要主动作为,发挥优势和特长,积极参与建设全国高校思政课教研系统,通过拓展实践教学基地,丰富优质教学资源,打造品牌示范活动,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深度结合。要依托学科、人才、智库等优质资源,积极主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从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培养和在职培训两方面入手,通过思政专业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的一体化建设,以联合教研、定期教学交流、联合教学实践等活动,为各学段思政课教师提供切磋展示、提升突破的平台,切实加强思政课教师之间的沟通合作,促进全体思政课教师队伍持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同济大学发挥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方式进行思政课教学内容设计,加大思政资源共享力度,优化思政课程体系。学校以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同济大学 海南省)建设为契机,激发统筹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集体研讨、集中攻关、集团作战,打磨“金课”,推动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

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实践路径


高校深入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须立足校情、学情等实际,不断深化思想认识,聚焦优势和特色,打好组合拳,在提升思政课建设质量上下功夫,开创思政课建设新局面。


第一,贯彻落实思政课建设标准,加强顶层设计。为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政课的宏观指导,规范组织管理、教学管理、队伍管理和学科建设,教育部印发了修订后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高校要吃透文件精神并努力贯彻到课程建设中,认真对照新标准的相关要求,完成好指标体系中规定的任务,充分利用建设标准的杠杆作用,引导课程建设高质量发展,为思政课程建设上水平上台阶创造良好条件。要充分发挥相关校级议事决策机构的作用,整体推进学校思政课改革与创新计划。


第二,进一步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提供学术支持和学科支撑。要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意识,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属性,处理好研究领域和研究特色的关系,全面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基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成效反哺思政课建设。


第三,进一步完善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切实用好教育评价指挥棒。丰富和完善评价方式、评价方法,以评促建,是促进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也是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举措。要改进教师评价体系,以学生获得感为评价导向,以“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为基本标准,形成科学的思政课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教师自评、学生参评、同行互评、督导专评等多元评价方式,将教学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考察,强化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促进教师成长和课程质量提升。


第四,进一步统筹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的政治方向、价值导向和教学方法;课程思政拓展思政课程的师资力量、课程载体和教育资源,二者交相呼应、相得益彰。要以“五育并举”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为抓手,加强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健全课程思政制度建设,建强课程思政教研中心等教研平台,充分挖掘学校红色文化、校史资源和服务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重大案例、模范人物等,打造校级课程思政资源库、案例库,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第五,进一步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以提高科研能力为抓手,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高校要对标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结合学校人才队伍建设目标,持续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做好做强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培养工作。要持续完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相关的制度机制,如思政课教师选拔与准入制度、年终考核制度、职务晋升制度、培训制度、奖励与处罚制度以及退出机制等,使思政课教师队伍成为有进有出、不断更新优化的动态群体。要做好对思政课教师的关心关爱,设立专项支持思政课教师教学实践和研修,优化教师知识结构,开拓教师视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核心素养。

高校党委要积极落实第一责任,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协同配合的良好工作格局,落实好“八个统一”要求,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把思政课建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金课”,旗帜鲜明地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作者方守恩:同济大学党委书记】


 原载2023年第3/4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编辑:王弘扬

策划:唐景莉

统筹:万玉凤

监制:黄    蔚

制作:王惠英




 请点击上方图中二维码关注“中国高等教育”官方微信公众号





欢迎订阅2023年《中国高等教育》,请点击下方二维码订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