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又蓝又绿的深圳,还嫌“饱和度”不够!


5月30日
深圳市政府新闻办召开
“绿色发展会客厅之
应对气候变化的深圳‘碳’索”
主题新闻发布会

气候变化、绿色发展
绿色“碳”索、绿电绿证
碳足迹……
这些潮味十足、先锋前卫的话题用语
频频出现在今天发布会现场

深圳绿色发展有哪些新实践新成效?
应对气候变化有哪些深圳“碳”索?


新闻发布会
详细内容请看
↓↓↓

今天这场发布会主题很潮很前卫

一起看看应对气候变化的深圳“碳”索

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与人类长久生存发展息息相关,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所在。中美地方气候行动高级别活动于当地时间5月29日在美国加州伯克利召开,常务副市长陶永欣受邀分享了深圳绿色低碳发展实践和成效。几个小时之后,5月30日上午,深圳便举办了一场“应对气候变化的深圳‘碳’索”新闻发布会,展现深圳如何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深圳特色的智慧化、精细化超大城市碳达峰路径。

➤ 深圳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营十年来,累计成交量超过1亿吨、成交额突破23亿元,碳市场年均流动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2023年底清洁能源装机比重达到78.7%,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建立绿电绿证服务中心,2023年深圳市场化用户参与绿电直接交易购买绿电电量达5.9亿千瓦时……

现场,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郭子平介绍深圳市绿色低碳发展有关情况,并与深圳市国际红树林中心建设工作专班办公室主任、市海洋发展局副局长张谦,市市场监管局一级调研员郭力军,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宏就绿色低碳政策制度创新、国际红树林中心建设情况等答记者问。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苏荣才主持新闻发布会。


打造绿色发展会客厅

全方位展现深圳绿色实践


绿色作底色,发展才更有亮色。郭子平表示,深圳始终是绿色低碳发展的先行者、探路者。深圳充分发挥碳市场在激发绿色低碳发展动力中的牵引作用,持续建设规范活跃的碳交易市场,全球发展中国家首个启动的碳市场运营十年来,已经建立了国内最完整的碳交易制度,制造业企业在纳入深圳碳市场的十个履约年度中,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48%。
深圳国际低碳城

“今年将在全市开展100个园区绿色低碳化改造试点。”郭子平表示,近年来,深圳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支持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推广应用,并网容量已超44万千瓦,加快推动能源供给侧绿色低碳转型的同时,从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运行等主要环节,全面推进能源消费侧节能降碳,截至2023年底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97.1万辆,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28家。“深圳还充分依托‘志愿者之城’优势,发挥公益组织影响力,带动全民参与绿色低碳行动。”

深圳应对气候变化“碳”索的背后离不开创新。郭子平表示,深圳大力支持生态碳汇和负碳技术创新应用,在蓝碳领域,制定《深圳市海洋碳汇核算指南》地方标准,截至2023年底完成红树林营造15.48公顷、修复已有红树林103公顷,并率先探索开展了全链条的红树林碳汇项目开发与交易。同时,还积极推动碳捕集封存和利用(CCUS)等负碳工程技术的创新应用。

“我们将打造‘深圳绿色发展会客厅’栏目,本月起至年底,每月推出不同主题的系列活动,深入讲述深圳绿色故事、绿色案例。”郭子平介绍,会客厅后续还将推出绿色交通、绿色建筑、数字能源等系列主题活动,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展现推动绿色发展的深圳实践、深圳智慧。


绿色“碳”索持续上新

多维度助力发展全面转型


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是产业的认定与识别。郭子平表示,《深圳市绿色低碳产业指导目录》(以下简称《指导目录》)的出台,构建起深圳市绿色低碳产业认定规则体系。其中《指导目录》在国家目录基础上,结合深圳绿色低碳产业作了本地化调整,一方面全面对接“20+8”产业集群体系,重点突出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三大产业集群;另一方面融入了车网互动、虚拟电厂、固态电池、建筑光储直柔系统等新兴技术与业态。
谢宏介绍,深圳“获得电力”指标自2019年国家营商环境评价启动以来始终保持全国第一;平均停电时间连续两年小于20分钟,2023年仅10分钟,保持全国领先,优于纽约、巴黎等国际城市,福田中心区更是进入毫秒级。


“2023年11月,深圳市绿电绿证服务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在全国率先推出六大绿电绿证服务产品。”谢宏表示,在绿电绿证交易撮合服务领域,今年1-4月,深圳绿电交易电量和交易用户数均创全省最高,绿电交易电量3.8亿千瓦时;还率先在全国推出“基于电费结算的绿证交易模式”,为企业提供更灵活便捷的绿证费用结算方式,实现“一张账单算清绿色用能”;并打造了“绿色电力国际会客厅”(绿电国际营业厅),定期发布绿色电力消费指数、绿电绿证服务产品和国内外绿色能源动态;此外,电碳信息管理平台为企业和居民提供碳管理服务和数据支撑等。

郭力军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碳足迹标识认证公共服务平台于2023年11月26日正式上线,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实现企业产品碳足迹申请、核算、第三方核查、报告、认证、证书及标识发放、过程监督的一体化、一站式管理服务平台,实现了“五个”统一,即核算标准统一、核算模型统一、数据库统一、认证实施规则统一、认证标识和证书统一。目前,欣旺达、华为技术、联想、华宝新能源、全棉时代等95家企业已通过平台获得231张大湾区碳足迹标识认证证书,其中电池及储能行业22家企业获得58张认证证书。



创建“国际湿地城市”


保护区外,高楼林立,车马喧嚣;保护区内,红树林郁郁葱葱,水鸟翩跹飞舞。在深圳这座超大城市的腹地间藏着一片静谧的所在,2023年9月6日,国际红树林中心正式落户深圳。根据最新湿地资源调查数据,截至2021年底,全市红树林面积296.18公顷,相比2012年净增长约120.48公顷,近十年来增长68.57%。
深圳湾红树林。图源:红树林基金会(MCF)

张谦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红树林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取得明显实效。

➤ 深圳将大部分红树林划入自然保护地实施严格保护,目前,全市有红树林分布的自然保护地8处,其中红树林面积185.30公顷,占全市红树林面积62.56%;


➤ 严格规范红树林移植采伐审批制度;


➤ 大力实施红树林湿地保护修复,“十四五”期间,已完成红树林营造15.48公顷、红树林修复面积103.08公顷;


➤ 广泛开展红树林生态保护自然教育,常态化组织开展红树林保护自然教育,有效提升全民生态保护意识。

张谦表示,接下来,深圳将继续高质量、高标准建设国际红树林中心,打造好新时代深圳最亮丽的城市名片。国际红树林中心建设方面,将着力推动“国际红树林中心之友小组”26个国家签订《关于成立国际红树林中心的协定》,推动《国际红树林中心东道国协定》的签订;树林保护修复方面,加快编制出台《深圳市湿地保护规划(2024-2035年)》,加强湿地保护顶层设计,统筹谋划红树林等湿地资源保护,大力推动创建“国际湿地城市”。

抬头可见的“深圳蓝”
四处萦绕的“深圳绿”
深圳的今天
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成果
深圳的明天
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参与

来源 / 深圳发布

排版 / 李柳荧

审校 / 庞诗凡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