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3年11月22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三代人的传承与守望,三代人的xx情缘,能把世袭制说得如此清新脱俗也是没谁了,要点脸行不?

刘付罗金 俗世传媒 2023-11-22

请点上面的 俗世传媒  关注我

最近,《河南日报》一则消息刷屏了。

这则消息标题为:三代烟草人的传承和守望。

讲的是中国烟草总公司成立40周年时,宣传表扬了一些先进典型。其中有河南濮阳烟草的一家人。

文中说:

“在河南濮阳烟草,有这样一家人,一家三代薪火相传、接力守望,用实际心动诠释了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之上的共同价值观。”

这则消息引来众多评论,有的说:

“能把世袭制说得如此清新脱俗也是没谁了,要点脸行不?”

有的说:

“你要是一家三代清洁工我就不说啥了。”

“好像特么的受多大委屈似的”

在人们的心目中(实际上也是如此),烟草公司虽然只是个国企,领导是事业编,职工是工人编,但是烟草公司福利待遇之好,超过了好多公务员。报考的门槛很高,是出了名的难进。

而这些人竟然一家三代都能进去,还到处宣扬,能不让人义愤填膺?

就像一位网友说的那样:

这是典型的占了利益还要装逼卖乖,谁都知道,烟草行业由于其绝对垄断性,其员工的收入水平在任何地方都是数一数二的,一般寒门子弟门边儿都挨不着”。

这位网友还举了电力公司的例子:

“这也让我想起好几年前在毕节认识的一个在电力公司上班的棋友,他爹还是电力公司的一个重要领导,有一次我和这位棋友下完棋在一起吃饭闲聊时,他说他们的工作太辛苦了,别人过年时能在家温暖过年,他们却要经常加班,常常得不到人们的理解……他‘诉苦’完毕后,我就跟他说,干脆这样,让他把他所干的工作转让给我来做如何,让我来辛苦,让我来受那些委屈。我言毕,此君不说话了!……”


来源:实测



烟草和电力待遇之好,我是知道的。

昨天才听一个朋友讲,他的孩子今年应聘了上海烟草,实习期是每月6000元,转正后年薪25万!

还有一个朋友,他夫人在电力公司,负责开抢修车辆。十多年前,在我们工资才每月两三千元时,他夫人已经二十几万年薪了。

另外,还有石油公司、税务局等,也是非常好的单位。竟然也有“一家三代”同在这些单位。
热心的网友也从网上找到了这些典型。



那么,这些行业是不是世袭制呢,这其中是不是有着什么猫腻呢?

不完全这样。

这种情况的存在,与中国曾经有过的一种“接班制度”有关。

接班制度,规范称呼为“子女顶替就业制度”,是指父母退休、退职后,由其子女办理手续,顶替空下来的名额,进入父母原工作单位上班。


这个子女顶替就业情况,不仅发生在烟草、石油、电力这些福利好的企事业单位,其他单位也有。是一个在全国各地区各行业普遍实行的政策制度。
比如,自来水公司。


又比如,邮政。

笔者就有小学同学,其父亲是邮递员,经常会给村里和学校送报纸,有时顺便给他带些吃的玩的,我们都给羡慕他。
他长大以后也在镇上的邮政所上班。


这种制度从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实行,70年代达到顶峰,90年代末退出历史舞台。

上世纪50年代,由于“一五计划”的实施,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大量增员,原计划增加职工84万人,实际增加815万人,大大突破当年的劳动力发展计划,因此中央强调精简机构人员,为鼓励年老职工退休,提出“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吸收他们的子女就业”。

60年代初,由于“大跃进”等错误政策施行,我国遭遇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央决定实行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要求压缩城镇人口,大量精减职工,减少商品粮供应。我国从1961年至1963年进行了大规模精减职工的工作。职工退休、子女顶替参加工作作为鼓励城市中老、弱、残职工退休的一种政策全面实施,并逐渐作为一种就业制度确立、延续下来。

70年代末,大批知识青年返城、城镇就业形势极其严峻,为推进解决待业青年就业问题,子女顶替制度大规模实施。

1978年6月,国务院颁发《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规定工人退休、退职后,“家庭生活确实困难的,或多子女上山下乡、子女就业少的,原则上可以招收其一名符合招工条件的子女参加工作”。实际上,各地区各部门在执行过程中,只要是退休退职的,不管家庭是不是生活困难,也招收其一名子女参加工作。于是,子女顶替制度逐步在全国各地各部门、各行各业的工人退休工作中广泛实行。上世纪80年代初,子女顶替就业达到高峰。

子女顶替政策,一方面使年老退休职工得到了妥善安置,另一方面促进了劳动力更新,提高了工人队伍素质,对提高劳动效率发挥了积极作用。

最重要的是,这一政策的实施,对减轻城市就业的巨大压力,拓宽上山下乡知青返城途径,维护社会的安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这项政策也出现了一些深层的弊端。

比如,‍职工提前退休,造成了职工队伍技术水平的下降,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于是,一些提前退休的技术工人又因工作需要被工厂请回,被发工资照旧工作,以致在编职工的编制进一步扩大。

又如,子女顶替造成就业机会不均等,违背了社会公平原则。

再如,子女顶替违背了择优录取的用工原则,影响企事业的长远发展。如某国企的模型车间,100人左右就有3个痴呆,都是顶替进厂的。

还如,子女顶替对学校教育、价值观念和社会风气产生了消极影响。据统计,1979年,在天津市区中学生中,因父母退休,中途退学参加工作的达22505人。

因此,国务院于1986年发布了国营企业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四项规定,要求国营企业招用工人,要“面向社会,公开招收,全面考核,择优录用”;必须实行劳动合同制,废止子女顶替等制度。这标志着实行达30年的“铁饭碗”的劳资关系的改变。此后,全国范围内全民所有制单位陆续废止了子女顶替这项行之有年的政策。


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治理整顿和经济紧缩的大环境下,中国的就业形势又严峻起来。这时,一些行业、部门、单位提出可否恢复内招、子女顶替制度,以解决职工子女就业难的问题。1990年12月,劳动部发出通知,明确表示不得违反招工原则搞内招、顶替。自此,子女顶替这种社会现象基本消失。

笔者有个表弟,他有三个姐姐。我上高中时,他读初中。他的父亲在县翻水站当工人。为了赶上子女顶替就业的“末班车”,他的父亲提前退休,让一个初中尚未毕业的孩子接班。

由于这种接班顶替制度,父子两代甚至祖孙三代从事一个行业的情况还是存在不少的。
但是,此事最终发展成一个舆情,还是令人感到吃惊。
这说明,我们的国家和社会的确出了一些毛病。
如果不管你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在说假话、做坏事。那么,有司就需要反思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最根本的原因,是有些部门拿经常民众当傻子。
但是,民众并不傻,或者说,见得多了,终会明白的。
这样,久而久之,就失去了民众的信任。
这在在心理学上,叫“晕轮效应”,指的是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喜欢这个人的某个特点,就会觉得他的一切都是好的;我们讨厌这个人的某个特点,就会觉得他身上的一切都是负面的。
引申来讲,如果一个人经常欺骗你,时间久了,那么我们就会觉得他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不是什么好话,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不是什么好事。
就拿用人来说,公务员、事业单位虽然比较规范。但是,在提拔干部上,却乱象颇多。

这里不多说了,说多了可能会被和谐,导致文章发不出来。你只要看一些落马干部的简历就知道了,一些干部坐火箭一样地上升,这里如果说没有猫腻,估计他(她)自己也不信。
可能正是由于社会不公现象的增多,才造成人们无法理性地具体地分析看待。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国家和民众两方面着手。
从国家层面来看,要尽可能地采取措施消除社会不公情况。
事实上,国家在公务员考录制度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方面的制度已经非常完善了,机关事业单位“逢进必考”,大家已经有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
但是,这还不够,虽然一百件好事抵不过一件坏事造成的影响,但是,还是要坚持好事,以期久久为功。
从民众角度来说,需要更为理性地看待问题,具体地分析问题,不能随着别人的节奏起舞。

(本文写作参考了《中国经济周刊》2014年第20期王爱云先生的文章《

“接班”是个什么制度?》,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往期推荐  

 

iPhone爆出致命漏洞... 黑客可以完全控制手机

华为Mate50系列发布会即将揭晓

空姐又来插秧了,热烈欢迎明年能到我村里来

科大讯飞策划部总监婚内出轨,被朋友要回份子钱

曹德旺直播劝大家不要买房,结果被封禁

当杀鱼盘遇上互联网追星,这个套路要小心了

农村“妻跑族”成流行?去父留子的“妻跑族”,令很多男人陷入了窒息…

当年的伙伴大多已脑残...

感谢您抽出  · 来阅读此文

更多精彩请点击【阅读原文】哦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