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书籍

新書丨李守奎:《漢字闡釋十二講》(附:前言)

《漢字闡釋十二講》

作者:李守奎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8月

定價:88元

ISBN:978-7-5732-0776-0


内容簡介

漢字是我們一日不可或離的交際工具,是華夏民族融合和中華民族統一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要素,是中華文化的“基因”。只有深入研究漢字,才能正確闡釋漢字,講好每一個漢字故事。


作者簡介

李守奎,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漢語言文字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國文字學會副會長。主要研究方向爲:漢語言文字學、古文字學、歷史文獻學、簡帛學等。


目録

前言  從 “漢字與中國文化”到 “漢字闡釋”


第一講  緒論:漢字闡釋的傳承與創新

第二講  漢字的繁與簡——掌握繁體字

第三講  古文字視野下的 《説文解字》:深入研讀與充分利用

第四講  重新認識許慎的文字發展觀與 《説文》的價值

第五講  在出土文獻研讀過程中學習與理解漢字——何尊導讀

第六講  從觀念出發與從材料出發的漢字闡釋——以 “也”字爲例

第七講  漢字的文化屬性與漢字的闡釋——以 “福”字爲例

第八講  漢字的字際關係——以 “卿”字爲例

第九講  漢字闡釋與考釋——以 “俞”字爲例

第十講  古文字考釋與完全釋字——以 “釁”字爲例

第十一講  漢字文化的分類闡釋——以書寫、典册相關的文字爲例

第十二講  漢字:中華文化的基因密碼


引書簡稱表


附:前言

從“漢字與中國文化”到“漢字闡釋”


“漢字與中國文化”這門課程在清華大學以“强基計劃”落實爲節點,分爲兩個階段,課程的性質也發生了變化。


2017年秋季開始到2020年春季是大類招生課程中的基礎課,目的是展示漢字豐富的文化内涵,讓學生對人文學科産生興趣。古今漢字是開放的内容,中國文化更是開放的内容,很難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只能根據自己的知識結構對其中的某部分内容做一些介紹。講授的方法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選擇在構形上有共同特徵的漢字探索其中的文化信息,例如選擇與人體或人體器官相關的字形,溯其源流,觀其通變,揭示其文化内涵。第二種是依據某種文化現象類聚相關文字,通過文字編碼理據獲得更多的歷史文化信息,例如通過與刑罰相關的漢字觀察早期政治的一些特徵;通過對書寫、典册相關文字的解讀,了解書册的變遷與文化的傳承。這兩種方法都在課堂教學中嘗試過,第一種方法因爲是以文字構形爲標準進行選擇,靈活度大,趣味性更濃,教學比較容易把握。第二種先限定某一方面的文化内容,選擇文字受限,需要更多的歷史文化積累,還要兼顧知識性、趣味性,就相對困難一些。


很多學校開設漢字文化之類的課程,内容深淺不一,以上述兩種内容安排與講授方式爲常,如果對漢字没有深入的研究,對中國文化没有比較全面的了解,容易流爲“説者姑妄言之,聽者姑妄聽之”的簡單説解。我們在授課中以漢字爲中心,儘量避免鑿空之論,力争做到言必有據,收到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其中以構形闡釋爲主的一部分講授内容已經匯集成《説解漢字一百五十講》一書公開出版,配套的教材《漢字闡釋與漢字理論簡説》即將出版,二者配合,基本上可以滿足漢字與中國文化類基礎課的需求。


從2020年秋季開始,清華大學成立日新書院,落實“强基計劃”中哲學、歷史、中文(古文字)三個專業的人才培養,“漢字與中國文化”也納入基礎課程系列。“强基計劃”很明確,是要加强基礎學科的研究與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性學術研究能力,目標是培養基礎學科的頂級優秀人才。因此,每一門課都需要講學理,講方法,進行學術訓練。“漢字與中國文化”適合通識課的宏觀了解,如果不學科化很難進行學術訓練,所以就把課程的重點調整到“漢字闡釋”上來。


漢字構形複雜,歷史悠久,尤其是早期漢字藴含着很多文獻没有記載的文化信息,可以從文字學、文化學等不同的角度充分闡釋,這是“漢字與中國文化”成立的前提。漢字如何闡釋?自從《説文解字》以來,漢字闡釋一直在延續。現代學科體系建立之後,漢字闡釋很難説形成了學科或學科方向,理論與方法都存在重大缺陷,很難納入現代意義上的學術系統。我在課上課下,與同學們一起對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期望逐步建立起漢字闡釋的理論,探索可操作的闡釋方法。本教材的目標直接指向學術探討與學術訓練,其中大部分内容經歷了先在課堂講授,再作爲學術報告與各校師生交流,充分吸收大家意見之後形成文章公開發表的過程。教材内容一般性的知識介紹很少,而主要是方法引導,大部分以具體文獻研讀或文字闡釋爲例證,可操作性比較强。學生掌握了基本方法之後,可以參考這些講稿,選擇一兩個或幾個漢字進行漢字闡釋的學術訓練。


這部教材爲什麽不直接以“漢字與中國文化”爲名?在這裏我先對漢字文化、漢字闡釋中的一些基本問題談一談我的理解。課程名稱“漢字與中國文化”是在特殊背景下形成的,這裏的概念有漢字、文化、中國文化,每一個都大到難以把控。漢字文化、漢字與中國文化都是個開放的話題,很難成爲學科研究的對象。


文化的主體是人,人受意識的支配有所作爲,改造或創造的一切都具有了“文化”的屬性。原始人的砍砸器與石頭外形差别並不大,當一塊石頭經過改造之後,就成了石器文化的一部分。廣義的文化就是人類生活的全部,即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物質的、社會的、精神的都是文化。狹義的文化特指精神財富。


精神通過物化的方式表達,任何精神都不能憑空存在。探討没有文字之前的人類精神世界,只能根據各種遺存。文字産生之後,人類可以把思想觀念直接留在物質載體上。


中國文化是中國人所創造的語言、社會、習俗、觀念等方方面面構成的文化整體面貌。


中國文化像一頭大象,對文化的探討大都像“盲人摸象”,摸到的每一部分可能都是真實的,但據此判斷什麽是大象就是片面的、不真實的。我們這裏從漢字的角度探討中國文化也只能摸到一角。


對於每一個研究者來説,中國文化有其無限的豐富性,漢字幾乎是“無窮無盡”的,《漢語大字典》收録五萬六千多字,而出土文獻中還在不斷出現字書未見字。“漢字與中國文化”只能是管中窺豹,略見一斑。當研究對象没有明確的範圍邊界,很難學科化。


“漢字與中國文化”目的是從漢字的角度理解中國文化,從中國文化的角度解讀漢字,如何解讀?作爲文化的説解,可以洋洋灑灑,但進行學科化的學術訓練就無從下手。從傳統的漢字説解到漢字闡釋學的提出,漢字與漢字文化的闡釋逐漸發生着質的變化。重在學理與方法的 “漢字闡釋”可以成爲一個突破口。


作爲教材,漢字闡釋既可以是知識的敘説,也可以是學術研究的引導,還可以是漢字文化的普及,可以各有所側重,但彼此並不對立,大都相互貫通。


本課程在講授中得到侯瑞華、王先虎、趙市委等多位助教的幫助,尤其是侯瑞華博士前後三次擔任 “漢字與中國文化”課程的助教,完成了教學中的大部分PPT,在書稿的撰寫過程中,協助提供資料,處理文檔圖片,提出很多參考意見,補充例證,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定稿與校稿過程中,又核對出處,糾正了不少錯誤疏漏。


這是清華大學日新書院出版的第一部教材,從立項、寫作到出版,都受到日新書院的大力支持。


本書還受到 “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的支持。


感謝上海古籍出版社惠賜新書信息並授權發布!
微刊小編:老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