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書丨張玉金主編:《出土文獻語言研究(第四輯)》(附:前言)


出土文獻語言研究(第四輯)


主編:張玉金

副主編:劉晶

出版時間:2022年12月

出版社:暨南大學出版社

定價:59.80元

ISBN:97877566835932


目録

前言/1


出土文献語言研究綜論

張玉金:出土文獻語言歷時研究的理論與方法/1

葉玉英:21世紀以來利用古文字資料研究漢語上古音的回顧與展望/20


殷商西周甲骨金文及其語言研究

陳光宇:兆辭“二告”與龜蓍並用/40

鄭繼娥:商代甲骨文金文中“用”的對比研究/52

秦曉華:異文與商周金文中句子成分的省略/62

趙偉:釋殷墟卜辭中的偏正結構“某
(禦)”/71

劉書芬、耿雯雯:、字和免的形義關係/83

喬盼峰:《甲骨文合集》札記/98


出土春秋戰國文献及其語言研究

张富海:安大简《詩經》補釋一則/106

許俊煒:從非楚文字特徵看安大简《詩經》的流傅/114

吳鹏:安大简《卷耳》“維以永懷”“維以永傷”訓釋淺議/128

朱學斌:戰國文字飾符“口”隸定的誤導搭配/135

王涵:上博八《李頌》“丨”字釋讀補説/152


出土秦漢文獻及其語言研究

吳辛丑:談馬王堆漠墓竹簡遣册中代詞“其”的一種特殊用法/160

吳秋珏:讀《嶽麓書院藏秦简》(叁)札記/169


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研究

龐光華:《詩經》諧音藝術新考/176

胡偉:西漢文獻的關係動詞及句法研究/190

尹世英:“其”在《左傳》中的調查與辨析/199

周翔:説“交交”及相關字/211

劉晶:琴曲《霹靂引》解題中的數術內容考/218


前言

出土文獻語言研究具有特別重要的學術價值,這是由出土文獻本身的學術價值決定的。

 

所謂出土文獻,是指出土文物上的文字資料,如甲骨文、金文、簡牘文字、帛書、玉石文字、货幣文字、璽印文字、封泥文字、陶文等。出土文獻可以大致分爲兩類:一類是檔案,即文書;另一類是典籍,即古書。前者如包山楚簡中的《集箸》《集箸言》《受期》《疋獄》等编,雲夢睡虎地和龍崗出土的秦代法律文書;後者如郭店楚简中的《老子》、上博楚簡中的《周易》等。

 

出土文獻對於漢語史、古代漢語的研究具有特別重要的價值。

 

首先,出土文獻時代地域明確。

 

研究漢語史和古代漢語,首先要弄清楚漢語發展史中特定時代、特定地域的語言面貌,所以要求所使用的語料的時代地域都明確。不少傳世古書的年代和地域存在疑問,學術界爭議很大,使用這樣的語料難以達到研究的目的。

 

討論出土文獻的時代問題時,會涉及三個時間,即文獻的形成年代(文獻是在甚麽時代寫成的)、抄寫年代(該文獻是在甚麽時代抄寫的)、墓葬年代(文獻是在甚麽時代埋入墓葬的)。在這三者當中,最爲明確的是墓葬年代,這是該種文獻的時代下限。就文書類出土文獻而言,其形成年代、抄寫年代、墓葬年代都比較接近,有些甚至是同時的,如遣冊類文獻(随葬品清單)。而古書類出土文獻的時代問题則較爲複雜,這種文獻的形成年代、抄寫年代、墓葬年代往往相隔較速,也就是説其形成年代往往早於抄寫年代,而抄寫年代往往早於墓葬年代。但是,由於這種文獻的墓葬年代明確,所以確定這種文獻的時代也不太難。即以楚簡《老子》爲例,它的墓葬年代是戰國中期偏晚,這是時代下限。而《老子》一書不太可能爲老聃所親著,而應爲老聃的弟子或再傳弟子所编成,其形成時代很可能在戰國早期。這樣楚簡《老子》從形成年代到墓葬年代有一百幾十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裹,《老子》有可能被改動,但是改動的人只能是戰國早期到中期偏晚的人,而不會是此後的人,這樣就不會有戰國中期偏晚以後語言要素的攙入。

 

討論出土文獻的地域問题時,也會涉及三個地域,即出土地域(墓葬所在的地域)、作者地域(某種文獻作者所屬的地域)、流傳地域(文獻曾流傳過的地域)。在這三者當中,最爲明確的是出土地域。文書類出土文獻的地域問題不太複雜,其作者地域、流傳地域、出土地域往往是一致的。有些文獻寫成後没有經過流傅即進入墓葬,如遣册類文獻;有些文獻在進入墓葬之前可能經過流傳,但不會超出一國的範圉。古書類出土文獻的地域問題比較複雜。有些文獻的出土地域和作者地域可能是一致的,如楚簡《老子》是從楚墓中出土的,老子是楚人,他的弟子、再傅弟子可能多數也是楚國人。有些文獻的出土地域和作者地域就可能不一致。如楚簡《缁衣》是從楚墓中出土的,但其作者很可能是鲁國人,是從魯國流傅到楚國的。再如睡虎地秦簡《日書》是從秦墓中出土的,但其作者可能是楚人。從楚國流傅到秦國後,可能還被改造了。

 

其次,出土文獻保持語言原貌。

 

研究漢語史和古代漢語,要求所使用的語料保持語言原貌,不能有錯誤,不能有後代語言現象的攙入。傳世文獻如《尚書》《詩經》《左傅》《墨子》等,經過長期流傅、反復傳抄、屢經校勘、多次刊刻,難免失真。而出土文獻長期被掩埋在地下,未經流傅,能夠真實地保留當時語言的面貌,具有珍贵的語料價值。我們拿楚簡《老子》和今本《老子》(用的是王弼本,即王弼的《老子道德經注》)進行比較,來看看傳世《老子》在流傳過程中的失真情況。這裹僅比較兩個本子中的一小部分文字:

 

(罪)莫重(乎)甚欲,咎莫會(憯)(乎)谷(欲)得,化(禍)莫大(乎)不智(知)足。(楚簡甲本《老子》)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王弼本《老子》)

 

今本脱掉“辠(罪)莫重(乎)甚欲”一句,而且後兩句還颠倒了次序,先説“禍”句,後説“咎”句。楚简本用“(乎)”,今本用“於”;楚简本用“(憯)”,今本用“大”。

 

可見,與傳世文獻《老子》相比,楚簡《老子》更接近其原貌。

 

最後,出土文獻對於古代漢語各學科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價值。

 

第一,用出土文獻能夠糾正《説文解字》中的一些錯誤,從而能對文字的形義作出正確的解釋。例如“王”字,《説文解字》的解釋是:字從三横盡,代表天道、地道、人道,中問一豎代表通達,能夠通達天道、地道、人道的,就是王。但是這種解釋是錯誤的。“王”字本像鋒刃向下的斧鐵形,而斧鉞是王者權威的象征。出土文獻的發現和研究還推動了文字學理論研究的發展,如文字起源理論、漢字結構理論、漢字字體發展理論的研究都有新的進展。

 

第二,出土文獻能夠解決音韻學研究中的疑難問題,推動漢語音韻學的發展。例如以“去”爲聲符的字,有兩種並不相近的讀音:一是屬於魚部,如“呿”“祛”等字;二是属於葉部,如“劫”“怯”等字。這是爲甚麽呢?原来是小篆把兩個讀音不同的字混在一起了。一個是从大从口,會意字,表示張大嘴,是“呿”的初文,也就是離去的“去”;另一個是像器蓋和器身之形,“盍”的上部即是如此,這個字應該讀爲“盍”。出土文獻爲音韻學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專家們利用出土文獻研究古音,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如研究了東冬的分合、宵談的對轉等。未來音韻學要想取得更大的發展,利用出土文獻是途徑之一。

 

第三,出土文獻能夠糾正《説文解字》對於本義解釋的錯誤,爲某些詞的本義提供例證,能夠幫助人們正確區別古代同義詞。例如“庶”字,《説文解字》的解釋是“屋下眾”,但是從古文字来看,此字是从石从火,本義是煮。在上古時代,陶器出現以前,人們以火烧熱石頭烙烤食物,或者以熱石投於盛水的器中煮熟食物,“庶”字正是這種生活方式的反映。又如“自”字,《説文解字》認爲其本義是“鼻子”,但是並没有舉出例證來。不過這種例證在甲骨文中比較常見,甲骨文中有“疾自”一語,正是説鼻子有病。再如“追”和“逐”是一對同義詞,這兩個詞的區别如何,原來並不是很清楚。但是根據對甲骨文的研究,發現這兩個字的區別是很明顯的,即追人爲“追”,追動物爲“逐”。通過對出土文獻中詞彙的深入研究,能夠推動古漢語詞彙學的大發展。

 

第四,出土文獻對於古漢語語法學的研究意義更爲重大。如果没有甲骨文,對殷商時代的語法根本就無法進行研究。而運用甲骨文,我們可以描繪出殷商時代語法的基本面貌。如我們現在知道殷商時代的賓語前置句有三大類:第一類是否定句中的代詞賓語前置,所涉及的否定詞是“不”“勿”,其代詞是“我”“余”“爾”。第二類是“唯+賓+動”式和“惠+賓+動”式的賓語前置句。“惠+賓+動”式不見於古文獻,“唯+賓+動”式只在《尚書》等古文獻中偶爾見到。第三類是名詞賓語可以直接放在動詞前,但要符合兩個條件:一是要與“惠+賓+動”式句構成對真,二是在名詞賓語前要出現否定副詞“弜”。

 

總之,出土文獻時代地域明確、保持語言原貌,對於文字學、音韻學、詞彙學、語法學等學科的研究都有特別重要的科學意義,因而應該重視對這種語料的整理和運用,並將其用於語言研究。

 

《出土文獻語言研究》是由張玉金主編的學術集刊。第一韓出版於2006年,是由廣束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編委都是當時在職的華南師範大學教授。第二輯出版於2015年,開始由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编委則約請國内外在出土文獻語言研究方面卓有成就的著名專家擔任。第三輯出版於2020年,仍由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

 

《出土文獻語言研究》原爲不定期出版物,自2022年起改爲定期出版物,仍由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2022年下半年出版第四辑,連續出版。

 

能夠把不定期出版物改爲定期出版物,得益於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段吉方教授的大力支持,他十分重視、支持教師的學術研究。

 

本學術集刊旨在爲國内外出土文獻語言學界提供一個具有較高水準的學術交流平毫,主要發表原創性的出土文獻語言研究方面的學術論文,也適量發表原創性的古文字考釋和古漢語研究方面的學術論文,不發表已經在其他刊物上發表過的學術論文,敬請學界朋友們賜稿。

 

張玉金

2022年11月


書影






微刊小編:阿東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