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技兴农,再传捷报!

近日,第四届全省科技兴农奖表彰奖励大会在济南召开,对在2023年度全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涌现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优秀项目进行了表彰奖励。我校荣获9项奖励,获奖数量再创新高。


经过评审委员会评审、奖励委员会审定,农学院《把科技兴农成果挂在农民笑脸上》荣获先进集体奖;生科学院丁延芹、农学院倪飞、食科学院唐晓珍、园艺学院张宗营荣获先进个人奖;化学院徐静《超薄增韧全生物降解地膜技术创新与应用》、食科学院张仁堂《固态发酵黑枣枣酒及其制作方法》荣获优秀项目专利奖;园艺学院胡大刚《“虫-果-菌”生态循环果园关键技术创制与应用》、杜远鹏《酿酒葡萄抗逆品种选育及高效栽培关键技术》荣获优秀项目一等奖。会上,张仁堂、唐晓珍分别进行了成果推介路演,并与现场部分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据了解,此次活动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现代农业强省。山东农业大学作为副理事单位,将发挥“双排头”作用,在服务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担当作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转化到农民笑脸上,为一流农业大学建设助力添彩。



先进集体奖



把科技兴农成果挂在农民笑脸上


农学院以党建引领、社会服务、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四驱”为抓手,构建“双擎四驱”科技兴农工作模式,在齐鲁大地结出累累硕果。



一是党建凝聚力量,让党旗飘扬在科技兴农主战场。学院荣获全国党建双创“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十三五”期间,选派67名教师到基层挂职科技副职和特派员;学院党支部与省内5个村支部开展支部结对共建帮扶活动。二是科技强农兴农,把成果写在科技兴农战场上。“十三五”期间,学院审定和登记新品种71个,获批新品种权40项,授权发明专利181项。破解了粮食生产中“卡脖子”难题,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Nature子刊等。三是初心汇聚智慧,专家教授冲锋科技兴农第一线。学院现有省部级人才、岗位专家等47人。每年组织200多人次专家在基层开展技术服务,为政府提供咨询建议、调研报告40余份。四是提供人才支撑,为全面科技兴农夯实基础。学院每年输送300余名毕业生到农业一线,派遣30余支社会实践小队赴农业基层;每年举办各类科技培训380余场次,培训人次8.1万。


先进个人奖



丁延芹



丁延芹,教授,中国农大理学博士,博导,农业农村部肥料登记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农业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针对土壤障碍和污染,开展微生物功能与机理研究、新型微生物肥料创制与推广应用工作,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4项,授权专利8项。


倪飞



倪飞,博士,副教授,泰山学者青年专家。主要开展小麦重要基因资源发掘和应用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和Molecular Plant等杂志发表6篇科研论文;联合创建国内首个小麦多组学平台WheatOmics,累计访问超过100万次。


唐晓珍



唐晓珍,教授,博导,主要从事功能食品和食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课题30余项,转化科研成果6项。以首位或通讯作者发表文章1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二三等奖等奖项荣誉。


张宗营



张宗营,博士,副教授,主持国家与省部级项目4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3篇,授权专利7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主持研发的专利技术在企业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推动梨产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优秀项目专利奖



超薄增韧全生物降解地膜技术创新与应用


该项目发明了超薄全生物降解地膜纳米增强增韧技术,探明了全生物降解地膜薄型吹塑工艺参数,创制出功能期可调且可机械覆膜的超薄全生物降解地膜新产品,降解地膜减厚后成本降低30%以上,推动我国地膜产品由聚乙烯地膜向全生物降解地膜升级换代,相关产品推广应用已超120万亩。


固态发酵黑枣枣酒及其制作方法


该成果聚焦黄河流域及大健康等国家战略需求,围绕黑化枣酒加工关键技术及黑枣酒品质提升,推进果蔬产业新质生产力形成。果蔬黑化后抗氧化能力提高30%-50%,黑枣酒无论从感官还是内在营养价值均得到提升,使得果蔬附加值提高5-10倍。该成果先后得到了多项省部级项目支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先进项目一等奖



“虫-果-菌”生态循环果园关键技术创制与应用


该成果将昆虫作为纽带,建立“虫-果-菌”生态循环果园。通过“果-虫-菌-草-牧”构建复合系统,利用“虫-菌”复合转化果园废弃物技术、果树生食食物链改造及提升技术、林下食用菌生产系统技术、昆虫类产品精细生物化工系统技术等4大关键系统技术,将废弃秸秆生物转化为昆虫、优质果品、食用菌等高品质产品,将秸秆先离田再还田,利用率达100%;首创虫砂基人工土壤,回田每年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1.0%-1.2%,实现零废弃果园,用蝗虫粪便做肥料种植的蜜桃品质明显提升。该成果研发过程中成功筛选适宜当地栽培的桃品种“瑞蟠21 号”和高类黄酮的功能性苹果。该成果研究的“虫-果-菌”生态循环果园新技术已在多家单位推广应用并创造显著经济和生态效益。



酿酒葡萄抗逆品种选育及高效栽培关键技术


该项目针对我国葡萄主产区冬季寒冷干旱、夏季湿热寡照、抗性砧木和品种缺乏等影响高效栽培的关键瓶颈问题,筛选出香百川等5个抗寒抗病品种,杂交培育了SA15等抗寒抗抽干抗盐碱砧木(系)8个和MCS2等耐湿热寡照的红肉酿酒品种(系)6个。开发了抗性砧木高位嫁接、简化防寒和立体裙膜防抽条促生长等越冬防寒综合技术,发布了葡萄抗寒防抽干技术规程。研发了花序扁平修剪、果穗简易防鸟避雨及土壤改良微生物肥等果实着色品质提升综合技术,发布了葡萄园沃土改良技术规程。

往期推荐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来源:社会合作与成果转化处

通讯员:韩艳

编辑:郭海涵 郭思雅 王晓 
审校:胡学俭 李庆亮 张钦龙 赵然

登高必自

-山东农大融媒体中心出品-

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后台
微信号:sdauxcb
新浪微博:@山东农业大学
投稿信箱:sdaunewmedia@163.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