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走出去”的同时,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李博伦 奴隶社会 2020-08-25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1626 篇文章

题图:作者在柬埔寨乡村参与合作伙伴SFIEC“太阳村”项目。

作者:李博伦,Diinsider 联合创始人,长期关注国际发展与社会创新,所创办社会企业目前在中国、缅甸、菲律宾有办事处,并在柬埔寨、老挝等地开展项目。作者机构公众号:diinsider。


1

我对世界其实一无所知


2015 年我在秘鲁出差时,认识了一位叫 Mariana 的姑娘。她成立了一个做程序设计的初创公司,却在公司发展中发现,在当地非常难招到合格的程序员,且能找到的程序员大多都是男性。秘鲁利马贫民窟又有许多年轻女性没有机会接受优质的教育,也没有找到工作的途径。


于是她灵机一动,创办了 Laboratoria — 一个专门针对城市边缘贫困女孩的程序培训公司,既解决了自己人力资源缺乏的问题,又缓解当地教育、就业不平等的困境。

 

彼时我正在从事国际组织的项目,手握清华大学的文凭,又抱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到处闯荡。抱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干劲,我将大部分大学课余时间花在了中国西部或农村进行社会调研;又在读到曼德拉、安南等人的著作后,毅然将自己的触角伸向了世界其他地区。


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他的著作《历史研究》中提出,我们不应该只将视角局限于东西方意识形态与文化的交流和冲突,还应该关注那些不为人知、未曾被人发掘的发展中国家。我读了,信了,于是也这么做了。

 

但我发现,自己对这个世界还是一无所知。在各种国际组织中实习、积攒经验、跑过了亚非拉的许多地区,也做过无数调研和实践后,却发现我们寄予厚望的国际机构,实际很难深层刺入底层居民的真正所需,产生实际效益。在跟随美国演员安吉丽娜朱莉的基金会去柬埔寨做乡村清洁能源和卫生的研究时,我发现,他们辛勤耕耘资助了 12 年的 6 个村庄,到头来还是没能通电。

 

是资金不足吗?朱莉自己的人脉、关系,保证了资金的相对充足;人力也并不是问题,英国卫生部每年会派专业医生前往当地,一代代志愿者也不断更新换迭,为当地输送新鲜血液;而基金会本身架构成熟,工作严谨,又有许多专家的专业知识作靠山。为什么在当地,还是很难做成实事?

 

越是心高气傲越是容易失望。我发现,许多国际援助机构所发起的项目,常常居高临下地将自有的资源强加于贫困地区,却难以深入针对其所需的痛点;又因资金方等各方利益牵扯、人员换更,很难达成持续影响力;而当地却又会因此产生对国际机构的依赖,缺乏形成自助体系的动力。因此,援助 — 失败 — 再援助 — 再失败,成了国际慈善事业的常态。

 

我的所有教育、背景、经历,都指引我走向这一步,但当我终于到了那里,却发现没有出路。迷茫、不满,也气自己的无力,直到我认识了上文提到的 Mariana。她将经济所需与当地社会发展问题结合的方式让我耳目一新。


我发现,自下而上的创新力量,由于扎根于本土社区,更切合当地实际,因此在项目落成后,更有可能真正帮助当地社区发展。


 图:Laboratoria为女性做编程培训。


2

赋能本土创新机构


我在学生时代的时候特别喜欢的一部书是 C. K. 普拉哈拉德教授的《金字塔底层的财富》。在这本书中,普拉哈拉德教授以收入为依据建立了一个简单的“财富金字塔”模型,而处在“金字塔底层”的人是传统意义上所说的贫困人口。


普拉哈拉德教授提出了一个富有变革性的主张:被当做社会负担的全球四十亿贫困人口,事实上也是有价值的消费者和有创造力的企业家和生产者。而千千万万服务这个群体或由其组成的中小企业或创业者,则是世界下一轮创新与变革的源泉。关注与赋能他们,不仅仅是有效也有回报的投资机会,也更容易对世界创造价值。

 

我开始重新审视经济政治中,所谓的“欠发达地区”,发现其实在当地,有许多优秀的社会创业者,正利用本土资源,以自己的力量解决着社会问题。


比如我读研究生时的一位印度同学,长期关注孟买贫民窟的女性就业问题,并想出来一个手机应用(M- Naukri,印地语里 Naukri 是“工作”的意思)的想法帮助失业的女性寻找短期工作机会。当时她找到我,我们一起用这个项目申请了专注于国际社会创新的霍特奖(Hult Prize),并进入了当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终轮评选。

 

我深受我的同辈们感染,发现他们常常是最有洞见、也最有行动力的人。对于本土的创业者和创新组织来说,(大多数)草根出身的他们更理解当地民风、民情、以及社会发展现状;但却受困于资源的缺乏或是资金的支持,尚无法在商业与市场上形成可持续的模式。


Mariana 是幸运的,她的项目受到了 Facebook 创始人扎克伯格的支持与帮助。但在世界其他发展中地区,很多这样的好项目却仍在发展中挣扎,岌岌可危。

 

而对于众多致力于可持续发展工作的国际机构来说,有的时候却由于过度“高大上”,不容易从实际问题出发,更多地向本土机构学习。既然双方都有痛点,那么我们是不是能将二者结合,让资源流向这些创新组织,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切实解决当地的民生、社会问题呢?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与国内外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创办了 Diinsider,希望能够引导资源持有者,为本土创新机构提供实际帮助,同时也由此将草根性机构带入市场化的模式,为他们注入稳定的生命力。


 图:我们在 2015 年创办的 CHANGE 杂志是 Diinsider 的第一个产品,讲述发展中国家的本土社会创新故事,将他们的产品和愿景推广给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和合作伙伴。作为联合国亚太局 Youth Colab 的合作伙伴,CHANGE 已推广逾 100 个这样的故事,并吸引了全世界 106 个国家读者的关注。


3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


然而开始创业后,我才慢慢懂得什么叫做“创业维艰”。我们带着项目计划和上线的网站去拜访很多机构和个人,得到的回复大多是“你们做的事情特别有意义”、“你们很有情怀,向你们致敬”、“你们一定要坚持下去呀”之类的,虽然以肯定为主,但是却始终无法达成太实质的合作。


还有的人说“我不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创业计划”,“这个太难赚钱了”等等,算下来,过去两年也至少被人拒绝过几百次了。对此,我也一度非常沮丧,但想到马云说的“别人拒绝你是正常的,接受你才是不正常的”,就又会能量满满地继续尝试。

 

同时我也意识到,或许还是因为我所关注的还未成为“主流”或者“风口”,且离大多数人的生活还有些距离,而欠发达地区的本土组织购买能力相对有限。从创立一家企业的角度,我们也需要更多的优化,找到更广泛的“需求”和“市场”,并且在此过程中教育市场,收获一些“优质客户”,才有机会创造一条全新的“赛道”。

 

幸运的是,公司创立之后,“一带一路”这一话题慢慢和更多的中国机构和个人发生了关联。近年来,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公共外交和国际合作日渐频繁。澜湄合作、中非合作论坛等话题的热度与日俱增,中非合作论坛的 600 亿美元近期又一次引爆国内的社交媒体。企业、政府都开始“走出去”,将资金投入于发展中国家的民生、基础建设。

 

而原因也很简单:中国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全球。中国企业通过对外投资构建跨国产业链,这可以提高在全球配置资源要素的能力和竞争力。而 2017 年,受多种因素影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整体降幅较大,而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则增长 8.9%,显示出良好的增长性(数据来源:商务部研究院)


这意味着在不远的未来,中国老百姓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改善将更多地依赖于这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繁荣。而这些国家社会民生的发展也将为中国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空间与活力。

 

而这一时代背景,恰恰成为了我们实现上文愿景的“支点”。

 

不论是中国政府、企业、基金会还是当地民间,都很希望这些资金投入可以起到双赢的实效。然而,我们发现,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许多机构由于缺乏与当地民众的沟通或对当地情况的了解,项目往往效率不足,不被本地人认可,有些项目甚至无法顺利开展。根据一家美国智库的数据统计,自 2013 年来 234 项中国大型国际发展项目受阻,而这些发展项目的总额近 2000 亿美元。

 

因此,帮助这些(自上而下的)项目更好地了解所在国民情与文化,了解真实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并准确引导这些投资与援助,让他们在所在国当地创造务实的社会影响力,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而完成这样有挑战性的任务,既需要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也需要扎根在当地的全职团队;既需要具有中国视角,也需要谙熟当地民情。我想这正是我们所具备的优势。

 

今年 3 月,受深圳市国际交流合作基金会(SFIEC)委托,我带着团队在柬埔寨茶胶省进行乡村 200 户家庭的太阳能项目可行性调研。发现虽然很多偏远地区的家庭缺少照明能源,但由于用电设备有限,对于发电设备的要求其实并不高。而市场上绝大多数太阳能发电设备的参数远远超过柬埔寨乡村家庭的用电需求,如果捐赠或购买这些设备,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的浪费。


而同时我们了解到,在当地已经有一些创新性社会企业在致力于解决这一挑战,如一家本土太阳能初创企业(Okra Solar),已经在探索利用移动支付和智能控制的方式实现对农村家庭用电数据的监测,对于实际用电量远远小于设备功率的情况,企业会帮助另一户有需求的家庭连线进来,按实际使用让两家分摊费用。


我们将这些发现报告给基金会,合作伙伴也在其“深系澜湄”太阳村项目的执行中选取了更匹配的设备供应商,使得项目更得民心。


 图片来源:SFIEC


此过程也是一个“讲好中国故事”的良机。很多从事国际事务的朋友知道,有些时候由于传播媒介的原因,中国在海外的一些工作可能会被误解,或被以偏概全。


一次我们在自己的网站上发布了一篇讨论中国社会影响力投资的文章,一位亚太地区的创业者看完后十分激动地在社交媒体上发帖说:


原来中国的投资者已经开始关注影响力投资了,而国际的主流媒体却没能将中国投资好的一面或新鲜的理念向国际读者传递。


我看后感触颇深,想到有一次拜访一家国内政府合作伙伴时,负责人说“国之交在于民相亲”。


那么如何做到“民相亲”?说的简单化些,就是更多的国际合作可以来自民间,而老百姓的生活可以在这样的合作中获得更多改善。如果政府和相关平台型组织能够支持更多民间机构的“走出去”和“走进来”,那我相信参与的多方将会是共赢的。

 

到目前,除了 SFIEC 以外,我们服务或合作的国内机构还包括环保部研促会、商务部研究院、广西省政府外办、清华苏世民学院等,并希望可以通过“民相亲”的方式,将更多中国机构带向世界,让“自上而下”的项目更有“着落”,也让“自下而上”的项目更有前景。

 

我们相信可以授人以渔,帮助发展中国家的本土创新组织更可持续地经营他们的项目;我们也相信可以改变潮水的流向,以更多的方式服务“走出去”到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公共与私营部门,让他们的资金投入更切合当地实际的项目中,实现两方的双赢。

 

而我们,也将继续在这场创业与社会价值的马拉松中咬紧牙关,不断成长,帮助更多的人实现梦想!

-  END  -

推荐阅读

我不是女神,世界可笑又怎样?

李一诺:这个世界在变好吗?

看似比你幸福的人,往往经历过更大的苦难

颠倒的教育:当大学变成幼儿园

我的六次重启:中石化,药企,麦肯锡,民企,国企,投资,创业...

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看经典热文,点击菜单。


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

给邮箱 nlsh88@163.com 投稿吧。


欢迎转发分享;对话框输入“转载”即可了解授权详情;未经授权,不得用于微信外的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