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女生清唱戏曲张口即惊艳!听完我的戏曲基因觉醒了!

来源:微信公众号“共青团中央”(ID:gqtzy2014)综合整理自微信公众号“央视新闻”(ID:cctvnewscenter)、“重庆共青团”(ID:cqyl54),微博@田野视频、@青年湖南,抖音@新华每日电讯、@FM107太原交通广播,闪电新闻客户端

在文化碰撞的时代

这些“00后”始终坚守着

非遗文化的一方阵地

他们用创新的方式

传承和守护着中华文化
让自己的青春
和传统文化融在一起


“416女团”重聚

不忘初心,无一人转行


近日,曾火遍网络的“416女团”

舞台上重聚,再度合作唱响了

最初的京剧戏腔歌曲《探窗》

5位姑娘细腻的唱腔

传神的表达

还是戳动了不少人心



两年前,上海戏剧学院的

5位00后女学生

“老旦”边靖婷、“程派青衣”杨淅

“花旦”程校晨、“花旦”朱鹮

和“梅派青衣”朱佳音

5人翻唱京剧戏腔歌曲

在网络走红

因住在416宿舍

她们被网友称作“416女团”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

两年过去,5位姑娘无一人转行

都在继续坚守着戏曲梦

边靖婷、杨淅就职于

江苏省演艺集团京剧院

程校晨、朱嬛从事

戏剧、戏腔歌曲相关工作

小一届的朱佳音也在毕业后

紧跟师姐脚步

入职了新艺民族室内乐团




有趣的是

和毕业前在校园不一样

姑娘们的直播间里

少了姐妹的身影

却多了同事的面孔

比如,在演出后台

边靖婷会拉上同事们一起直播

她不在镜头前时

同事们便自然地帮她上播

和观众科普戏曲知识



姑娘们的坚守与热爱

感动着舞台前后和线上线下的

业界前辈、票友观众

不少人看到她们表演

会给予鼓励

很多00后、10后的粉丝互动道

正是在“416女团”直播间的

“惊鸿一瞥”

让他们产生了兴趣

加入学校社团

开始了解、喜爱京剧

这一传统艺术


“把自己学的东西让大家看看

我们真的在传承非遗”


陕西汉中“00后”女孩李雅芝
是一名汉调桄桄青年演员
汉调桄桄是陕西汉中的传统戏曲
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却一度面临失传的风险


为了让更多人知道汉调桄桄
2013年,汉中南郑
招收60名儿童学习汉调桄桄
就这样
李雅芝和其他50多名“00后”
一同进入南郑县桄桄剧团


进团时,李雅芝才13岁

回忆起学戏的苦,李雅芝说

“一天有三分之二的时间
都在上专业课

周末也在上课
假期封闭式训练”



当年进团的60名孩子中

有52名留到了今天

十年间
他们夏练三伏、冬练三九

多数人都登上了表演舞台

然而,戏迷越来越少


李雅芝尝试将汉调桄桄

唱进直播间

把直播平台当作舞台

让年轻人也能看见汉调桄桄


从十多秒的短视频
到一个多小时的直播

从“炫技”到戏曲唱段和文化科普

李雅芝的直播间
让汉调桄桄走出了汉中


“中国的经典传统文化

如果都不支持

还谈什么文化自信?”

李雅芝认为
他们有责任

将经典的东西传承下来

换一种方式传播出去

清唱戏曲,开口即惊艳


10月16日在北京
一名女生清唱戏曲的视频
引发大家关注
很多网友看完表示
难怪老人们常说
戏曲不是唱出来的
是从嗓子流出来的



晋剧课堂

武生扮相耍标枪


9月5日
在山西大学开设的
晋剧鉴赏选修课上
老师身着戏服现场表演
武生扮相耍标枪
在场学生纷纷拿出手机记录


“青春遇见梆子腔
山大学子当自强”
这是山西大学晋剧鉴赏课的课堂口号
据了解
这门晋剧鉴赏课
每节课都会邀请专业戏曲人员
现场表演一段戏曲
让同学们切身体会中国戏曲之美
近距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网友:“国风拉满!沉浸感好强!”

15岁少年

痴迷非遗创作


山东淄博
今年刚15岁的少年戚祖豪
已经是淄川铁壶制作
非遗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
出生于铁壶世家的他
从小就喜欢画画做手工


随着年龄增长
戚祖豪逐渐展现出
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周末经常在博物馆一待就是半天

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
齐瓦当引起了他淡厚的兴趣
瓦当是我国古代建筑
顶檐上的建筑构件
而齐瓦当集绘画、浮雕、书法艺术于一身
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和艺术价值
他产生了以铁壶为载体
展现齐文化的想法
“我认为在日常生活的用具上
来发扬我们的文化
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

00后女孩

成家乡最年轻非遗传承人


来自云南楚雄州的

“00后”女孩陈海燕

是当地最年轻的

彝族服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将彝绣传承下去

不仅是我的梦想

也是我的责任”

这是出生于彝族刺绣

和彝族服饰制作传承之家的

陈海燕的一个小小彝绣梦



从12岁起学习传统技艺

到大学毕业后

回到家乡从事非遗事业

用所学的设计知识和热情

为彝绣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一方面,她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

创新产品设计

并通过电商直播的方式

进行产品宣传与推广

另一方面,她主动投身扶农助残事业

多次组织开展彝族刺绣培训班

是培训班里的残疾绣娘们

最爱的“小陈老师”



此外,陈海燕还通过

进博览会推介、上T台走秀等方式

把彝绣文创产品带入

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

推动楚雄彝绣走向国际


目前,陈海燕

共掌握了10余种刺绣针法

刺绣、设计等活都不在话下

尤其在民族服饰制作

和手工艺品刺绣制作领域

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独立设计绣制的《山纹》笔记本

及立体花刺绣斜挎包

被大理大学收藏



90后小伙

用0.16毫米金丝做凤冠


重庆渝北区

90后小伙辜国强

在学习文物修复时

被花丝镶嵌的一顶凤冠吸引

随后拜师学艺5年

成为一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他在大学时期

学习的是瓷器专业

并到故宫进行了

为期半年的瓷器文物修复学习

他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结合

用0.16毫米金丝设计制作出

凤冠、发簪、耳饰等

作品远销海外


辜国强说

“希望更多的90后、00后加入其中

把非遗技艺传承发扬下去!”


95后非遗传承人

让古老面塑潮出圈


郎佳子彧

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

他从5岁开始

跟随父亲学习手艺

15岁破格成为

北京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



作为95后非遗传承人

郎佳子彧在继承

传统美学的基础上

把握时代脉搏

借助各种新型传播方式

致力于扩大非遗的影响力


面对采访

郎佳子彧坚定地说

“新时代的年轻人

应该有执着自己理想的定力

即便它是一张冷板凳

也要有足够的耐心

一点一点捂热它

有朝一日,不光理想

这个过程本身就会回报你

无论是平凡的生活

还是激荡的事业

都要享受生命这场旅途的过程”



丰富多彩的非遗

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是中华文明

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加入了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队伍

他们接过了文化传承的接力棒

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

以各种新的方式和渠道

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让我们一起携手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非物质文化遗产

共同见证

中华文化瑰宝的醇厚与浪漫
编  辑丨杨冠奎、罗嘉欣
校  对丨闫淑一
校  审丨孙小千
值班编委丨连李生
点亮“在看”,一起传承中华文化瑰宝!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