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伤逝丨去世12载,开国中将王秉璋终于入土为安

2017-06-03 宗和 新三届



        据媒体消息,去世12年后,开国中将王秉璋的遗体告别仪式5月31日上午在解放军总医院(北京301医院)举行。


        资料显示,王秉璋1914年1月14日生于河南安阳,1929年9月加入冯玉祥西北军部队,1931年12月14日参加宁都起义,随起义部队编入红军。


        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解放军空军参谋长、空军第一副司令员兼国防部原第五研究院第一副院长、院长,国务院原第七机械工业部部长,原国防科委副主任等职。


        1955年,王秉璋被授予中将军衔。2005年,他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王秉璋女儿王燕丽说:“2005年9月父亲去世后,这12年的时间里,一直在301医院的太平间冷冻。”

 

        5月31日上午,在301医院西院告别厅,黑底白字的横幅上写着“沉痛悼念王秉璋同志”,横幅下悬挂着他的黑白照片,遗体上覆盖着党旗。



        毛泽东侄子毛远新,林彪之女林豆豆,罗荣桓儿子罗东进、女儿罗北捷,空间技术专家戚发轫,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等人署名的挽联和花圈,摆放在告別厅。


        据公开资料,王秉璋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他参加了广阳伏击战,午城、井沟战役,陆房突围战等,曾任冀鲁豫军区豫东指挥部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他先后任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司令员,晋冀鲁豫军区第11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第17军军长等职,率部参加了鲁西南、沙土集、出击陇海路、豫东、淮海、渡江等战役战斗。


        1960年2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确定了“以两弹(原子弹、导弹)为重点”的方针。会议期间,时任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对王秉璋说:“上面要调你去搞导弹工作。”王秉璋一听急了,说:“我胜任不了这项工作。”刘亚楼说:“我顶不住哟,是中央定的,你自己找中央去吧!”


        当年4月,王秉璋出任原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党委书记,钱学森任副院长。他们顶住苏联撤走专家的压力,当年11月,中国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短程弹道导弹发射成功。之后,“东风二号”至“东风五号”陆续发射,多种型号的地空导弹和海航导弹也陆续成功研制。



        1968年19月,王秉璋被任命为原国防科委党委书记,上任后,他在大西北指挥了第10次核试验;1970年4月,以“东风四号”为基础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据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共党史人物传》记载,王秉璋“一直工作到1971年10月”。据王秉璋女儿说,王秉璋自1971年至1981年间,一直被关押在秦城监狱。 

 

        知情红二代、某开国中将的女儿透露:我今天去了,情况是这样:王秉璋当年是被开除党籍和军籍,从秦城监狱放出来后,由当时的国防科委在二干安排了一个师职的房子住。王2005年去世,子女要求平反,遗体在301医院冷冻12年。装发老干办告知子女,干休所要交出去,王的定位是中共党员地局级干部,今后将没有人管他。政治结论不是他一人的事,这个无法解决,其次每天50元的保管费都是总装出的,二干所交后完全要子女出,并且子女中已有人报过病危,请子女权衡,并解决了他们提出的其它要求。子女终于答应让老人落土为安。


        这次王秉璋的告别仪式是子女名义举办的,组织不便出面但出了钱,能办成此事装发老干办也出了不少力。当天去的人很多,主要是王秉璋老战友的二代三代,空军的二代三代,子女的同学,原航天部的人。印了500本悼念本子全部发完还不够,私家车排到院子外。我看到我们十一学校很多人,都是王秉璋子女的同学,上午10点开始整整等一个小时我们才进去,估计来人过千。悼念本子用的是中共党史人物传记中王秉璋部分,这事还算圆满。尸体已经氧化,全部遮盖住。


  

        某开国上将女儿在微群里透露:王秉璋的告别仪式,还有若干规定,比如说他去世时是师职,所以不能用着中将服的照片。说他没有身份证明,连身份证都没有,没法办告别仪式,还不能去八宝山。后来有人干预,才补办身份证。子女多次交涉,六个子女现在身体都不好,女儿王燕丽说,一定要争取在我们六个子女都健在的情况下把这件事办了。其他问题没解决。政治结论是中共特色。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特指对本人连带家属)我感觉是很伤人的。其实王秉璋是个很忠诚厚道的人。 

                                      

        上将女儿说,王秉璋叔叔原来曾是二野五兵团17军军长,所以跟她家很熟。他2005年9月就已去世,因为家属对将军的政治结论和待遇有异议不同意安葬,因此遗体一直冷藏于医院冰柜中。12年后终于可以入土为安。夫人也都故去数年了。

    

左起:刘亚楼、王秉璋、钱学森。三位都曾任过国防部五院(七机部前身)院长。

 

王小点:

导弹元勋王秉璋将军侧记

(摘选)


        1960年2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确定了“以两弹(原子弹、导弹)为重点”的方针(不久又提出了“两弹为主,导弹第一”的方针)。会议期间,刘亚楼对王秉璋说:“上面要调你去搞导弹工作。”王秉璋一听急了,说:“我胜任不了这项工作。”刘亚楼说:“我顶不住哟,是中央定的,你自己找中央去吧!”


        王秉璋找到周恩来,说:“总理,我水平低,不懂导弹啊!”周恩来说:“你水平低,那你说,在我们老同志里面谁水平高,谁懂导弹?你推荐一个。”王秉璋摇头道:“我推荐不了。”周恩来说:“你推荐不了,那就由你干。”3月8日,周恩来任命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兼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导弹研究院)院长,空军第一副司令员王秉璋兼任第五研究院副院长。


        4月14日,刘亚楼对五院领导班子说:“五院领导的分工,经过军委广州会议前后的酝酿,已经定下来了。聂总也于本月4日找我们党委的一些同志作了指示。我的精力主要还是放在空军,王秉璋同志主要精力放在五院。我不在时,由他拿总。”


        27日,五院党委向总政和国防科委呈报备案:“五院党委一致同意:刘亚楼同志为第一书记,王秉璋、刘有光、王诤三同志为书记。刘亚楼同志不在院时,由王秉璋同志执行第一书记职务,掌管全盘工作。”


        1960年4月,王秉璋到五院上任,开始主持中国的导弹研制工作。在那个艰苦创业的火热年代,他与政委刘有光,副院长钱学森、王诤、刘秉彦等人密切配合,共同指挥了一场意义非凡的特殊战役。他们顶住了苏联撤走全部专家和拿走技术资料的压力,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和国民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取得了震惊世界的一系列重大成果。


王秉璋将军


        1960年11月5日,“东风一号”发射成功,这是仿制苏联P-2导弹的一种近程地地导弹。随后,我国导弹工业开始由仿制转入自行设计。1961年秋,王秉璋在陕西临潼主持起草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暂行条例》,这是中国航天领域的第一部法规,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开始向正规化、科学化迈进。


        1962年6月10日,刘亚楼辞去五院院长的兼职,周恩来任命王秉璋为五院院长。王秉璋在主持导弹研制工作期间,对科研生产体制实施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钱学森后来说:“把大规模作战那套办法,有效地用到科技工作中来,把成千上万的科技大军组织起来了。”这种改革为发挥各方面积极性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64年6月29日,“东风二号”成功发射,这标志着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在导弹领域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枚大长中国人志气的导弹在出厂时曾经有一个小插曲。导弹组装完毕后,工作人员发现少了一颗螺丝钉。王秉璋亲临现场,要求一定要找到那颗螺丝钉。现场没有找到,有人怀疑可能掉到弹体内了。王秉璋决定拆掉导弹。


        技术人员认为,这么大的导弹,少一颗小螺丝钉不会影响发射,如果分解再组装需要几个月的时间,会使军委批准的发射时间推迟好几个月。王秉璋力排众议,坚持要拆掉导弹。组装厂加班加点,用25天的时间拆掉了导弹,虽然没有找到螺丝钉,但却从弹体中发现了压垫板、铁丝、松香等杂物。


        王秉璋以此为戒,对工厂进行了整顿,并建立了十多项制度。导弹运到发射基地后,又发现新的问题,他坚持泄掉已经加注的燃料进行检查,因而使发射时间又推迟了几天。他这种“不带问题出厂,不带问题上天”的严格、认真的作风,保证了导弹的成功发射。


王秉璋将军


        1964年11月,五院建制撤销,成立导弹工业部,即七机部(航天部的前身),王秉璋任第一任部长。1965年2月,领导原子能工业和核武器事业的中央专门委员会决定兼管导弹工业,王秉璋被增补为中央专门委员会委员。在王秉璋的主持下,制定了一个“八年四弹”的导弹工业发展规划,并获中央批准。


        1966年10月,“两弹结合”的核导弹发射成功。1966年12月26日,“东风三号”发射成功。1968年12月28日,周恩来在一次讲话中宣布:“国防科委新的党委书记……执行任务去了,他就是王秉璋同志。”王秉璋于当年10月就已经开始主持整个国防科研战线的工作。上任伊始,他就奔赴西北,成功组织指挥了第10次核试验。


        1970年1月,“东风四号”发射成功。1970年4月,以“东风四号”为基础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揭开了中国航天史的崭新一页。1971年9月,“东风五号”低弹道飞行实验成功。


        在王秉璋主持导弹研制工作期间,中国地地导弹从“东风一号”短程导弹到“东风五号”洲际导弹接连发射成功,并成功研制了多种型号的地空导弹和海航导弹。


右起:王秉璋、林彪、林立果、李作鹏。


        正当王秉璋沉浸在“东风五号”洲际导弹发射成功的喜悦之中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改变了他的命运。林彪折戟沉沙,摔死在温都尔汗。“九一三”之夜,王秉璋正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出席周恩来主持的会议。林彪出事后,党中央及时作出了在组织上清除“林彪的死党”的决定。


        王秉璋作为红一军团和八路军一一五师的作战科科长,一直深受林彪的器重。1945年9月,林彪在冀鲁豫军区突然接到中央“万万火急”的电报,命令他转道去东北。当时任冀鲁豫军区参谋长的王秉璋正在苏北支援新四军作战,林彪想带王秉璋一同去东北,让杨得志(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打电报给王秉璋,令其速回冀鲁豫军区。


        王秉璋在路上遇连日大雨,耽误了行程。林彪在“万万火急”的情况下,等了他3天,最后只得北上。就这样,王秉璋没能成为四野的战将。王秉璋与林彪的这种特殊的上下级关系,当然无法逃脱受审查的厄运。


        如何处理王秉璋,周恩来是非常慎重的。周恩来出席了国防科委的三次党委会。第三次时,他是坐在屏风后听会。王秉璋在会上详细讲了自己与林彪的关系。中央决定,对王秉璋停职审查。王秉璋被收审、关押了整整10年。1981年,王秉璋获释,但至今仍未作任何结论。


        2000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最具权威的官方传记《中共党史人物传》对王秉璋作了如下评价:“他为巩固与扩大湖西抗日根据地、建设人民空军,特别是在我国导弹与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等方面,建立了重大功绩。”但这个3万字的传记写到“九一三”事件就戛然而止,没了下文。


王秉璋和夫人史导。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属最高机密,其内幕世人自然难以知晓。改革开放后,关于“两弹一星”的宣传日渐增多,由于王秉璋属敏感人物,知情者有意回避,致使王秉璋领导导弹研制事业的历史鲜为人知,甚至经常发生张冠李戴的现象。


        在2002年底纪念罗荣桓元帅诞辰100周年的活动中,王秉璋的名字出现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罗荣桓元帅》中,是六位顾问之一。这位密云重锁的将星在沉寂了30多年后终于露面了!


(文图转载自网络相关资料)


更多阅读:

李昭老人魂归共青城与胡耀邦合葬

胡德平兄妹送别母亲魂归共青城

那一年耀邦出镜,我出了一点力 

胡德平:回忆母亲李昭

马波:怀念耀邦

刘建生:我拍邓大人

刘建生:我拍赵总书记

周其仁:三次近距离观察赵紫阳

    董必武儿子董良翮去世,

        孔丹回忆联动往事

董必武幼子董良翮追悼会,

俞正声王岐山献花圈

张宝林:人民大学教授蒋荫恩之死

马小冈:“联动”冲击公安部真相探源

姜和平:一对姐妹花的惨死

姜和平: 50年前的教育部小红卫兵

姜和平:夜搜苏修特务记

张玫:十二岁红少年 六千里大串联

李向前:寻找我六九届的伙伴们

尹俊骅:高三那年废除高考,

我们连夜致电毛主席表忠心

吴思:我在乡下的极左经历

李霄霞:满山跑“落草”黑山寨

姜和平:夜搜苏修特务记

吴工圣:一路走来  知恩感恩

平庸之恶:老兵王更印的人生悲剧






莱茵河漂流之旅

穿越欧洲的今昔



每天讲述最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关注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知青岁月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六: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七:反右运动60周年祭 

主题八:父亲,截止6月18日前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