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菁英丨王伯庆:高考开启了我的学历征战之路

2018-02-11 王伯庆 新三届

       老编的话:新三届学子,人中龙凤荟萃,皆为一时之选;南金东箭聚集,各领几分风骚。30多年过去了,他们中立德者有之,立言者有之,立功者更有之,可谓不拘少长、贤能辈出。本号特辟“菁英”栏目,刊登记录新三届精英的非虚构作品。


人物简介


王伯庆


王伯庆,1977年考入东北大学材料系,1990年赴美留学,获得数学硕士学位和经济学博士学位。2006年从美国回国创业,成立麦可思公司,被戏称为“年龄最大的海归创业者”。现任麦可思公司总裁,西南财经大学特聘教授,中国高等教育供需跟踪评估系统(CHEFS)创始人。



        高考开启了我的学历征战之路


香港科大创始校长吴家玮的夫人问他:“科大能够找到比你更合适的校长吗?”


吴家玮回答:“不能。”


又问:“这次最有意义和挑战的机会放在面前,假如不去,20年后会不会后悔?”


“我想会。”


于是两人扔下三个长大的孩子,携幼女,回到当时许多人争相离开的香港。之后,吴家玮用20年将香港科技大学打造成了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创造了奇迹。


我做教育的选择也有同样情怀。


图为大学时期的王伯庆


抗战时期,我的父亲背着行李,从内乡走到南阳,从南阳走到郑州,从郑州走到西南大后方,靠着战时的大学救济,完成了自己的高等教育,最后定居在四川,才有了我的城市生活,才有了我在高考恢复后读大学。普通人要改变命运,接受教育是和平年代的唯一出路。


父亲作为大型国企的总工程师,文革中受到冲击去世了。文革期间大家没法通过高考读大学,感觉怀才不遇的青年人很多。那时社会最羡慕的是读五七艺校的人、出来就能演样板戏,到处有人招待吃好饭。七七年恢复高考一宣布,大家就激动了,这消息好得不敢相信!积压了11届毕业生,恐怕是共和国历史上录取比例最低的一次高考。


四川省据说60万人进了考场,那年包括专科四川才录取了一万多点。接到消息后,离高考只有两个多月了,于是,工厂里请假的请假,知青回城的回城,争分夺秒准备考试。在成都的大街上,许多青年人胳膊下都夹着一本四川省中学统编教材,虽然过半的人最后连考场都没进,但你得手持知识以示上进。


大家纷纷去拜访毕业后再未谋面的中学老师,一屁股坐在老师家里,连饭也蹭了。那时的“名师”不知道收费补习,连饭菜都赔进去了。大学纷纷举办免费的考试讲座。


四川省那年是考前填志愿,除了信心特强的,像我这样只念了一年初中、没信心带碰运气的,第一志愿就是专科,能读书就行。1977年12月考试了,在我读过的中学里考,监考的人就是我认识的中学老师,心里也不害怕,觉得时间不够用。很多人考完一门就在外面对答案,我不敢对,怕影响士气。考了两天,四门。那年考试不难,但考生普遍准备不好。考完后觉得自己没考好,我立刻又开始复习。


约两个月又过去了,那年四川是外省重点高校先录取,我被第一批录取了,没去成我亲爱的第一志愿专科。到现在我都不清楚自己考了几分。1978年2月7日,大年初一上午我收到录取通知,大院里住了上百家,我是第一份。也是我妈妈最高兴的时候,到我这里是家里第二代大学生,没断档。


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妾身不由己,高考开启了我的学历征战之路,从此后大大小小考试上百场,先后拿下了四个学历。当然,没有一场考试能与高考相比。如果不是当年主持科教工作的邓小平果断快速恢复高考,再拖下去,七七级的大学生很多将与大学无缘。这个感激是影响长远的。


大学毕业后我做了一年助理工程师,报考了研究生,攻读工业经济学专业。当时中国正处于经济建设初期,国家十分缺乏经济管理方面的人才,我感到这将是一个很有前途的专业。1990年我去美国开始了新的求学历程,获得了数理统计的硕士学位和经济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我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吸毒人员、精神病人以及单身母亲等弱势群体在得到治疗和救助后的再就业状况。

 

我的创业是“大学生就业”


事业成功是要对社会进步有所贡献。而我这种人才在美国太多,留在美国可有可无,回到中国可能发挥能力。我一直专注于教育和就业问题,于是想把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科学方法和自己多年积累的研究经验用于国内。


王伯庆


2006年,我年满52岁,从美国回国创业,被媒体戏称为“年龄最大的海归创业者”。2006年10月,在西南财经大学一间教室里,麦可思公司成立了。取名“麦可思”的涵义很简单,就是My China Occupational Skills(我的中国职业技能)的缩写,非常中国的英文名字。我开始了创业之路,当时所作的高校管理咨询产业在国内尚是本土公司的空白。


在最初的三年,麦可思出去开展工作都是公益性的,我带着大家作全国、各省的大学生就业研究,然后再把调查报告免费送给各省。公司几年只花钱没收入,作为老板我差点崩溃了。我相信,麦可思做的,是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有人做的关键工作。


最困难是2008年,说好的第二笔投资款没有了,开支又上去了。我对天亮又爱又怕,爱是因为天亮了可以享受自己喜欢做的工作;怕是天亮了就要面对现实,要给职工发工资,还怕天亮打开E-mail,看见又有员工辞职了。


2008年发生了IT团队集体辞职一事,团队辞职的理由是太累。但辞职的真正原因是不看好这个公司,他们觉得这个公司不赚钱,看不到将来。员工辞职了就招人,又辞职了,我又招,就这样周而复始。遇到没钱的时候也是这样,没有钱就去找朋友借。从2006年到2009年,通过借款和投资支撑,麦可思步履艰难地走了过来。


2009年,创办近三年的麦可思公司终于有了第一笔进账;由麦可思公司编写的《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顺利发布,被誉为“中国第一本就业蓝皮书”,这本书获得了社会的认同。


金融危机开始,全国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了,一些高校付费请麦可思作数据分析。


目前麦可思公司的研究成果已被政府、高校、企业和学生普遍参考,也被称为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的第一品牌,这是中国民间智库的荣幸,社会在重视和呼唤着中国民间智库的发展。


在国外,社会问题的民间研究机构代表着独立和专业。中国的民间研究还没有树立公正和权威,说到底是中国专业公司要有专业水平和道德素质,这恰好是中国创业人、商人和民间研究机构最需要的品质。


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成功经验就是放开了民营经济发展。同样,如果能够放开让民间智库发展,中国的成功就不只是经济,而是智慧。没有高质量的民间智库,一个大国就只有半个脑袋。

 

高校应注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问题愈发严峻,已成为一个矛盾日益凸显的社会大问题。其背后的症结究竟为何?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中国教育的自身问题,高校应注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但目前中国高校仍缺乏足够的自主办学权及对人才市场的敏锐度。


在对中国高校毕业生作了八年的就业跟踪调查后,我认为,要解决中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短期内应在现有计划招生体制下做些改进工作,如按专业的失业情况,建立“三级预警机制”;同时,高校市场机制的建立还需以透明的市场信息为前提,应由第三方机构来监测高校的就业情况。创办麦可思正是希望能够借此推动中国大学的教育改革,帮助年轻人获得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


现在出国留学出现低龄化、增长速度快。中国必须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否则生源和人才的流失的现象将越来越严重。海归选择不同的方式服务中国,对国家是非常重要的。创业更多的是从某一个方面改变了国家的某一项服务方式,我们引入了高校咨询管理。


原载搜狐教育《那三届》专题

部分图片选自网络,版权事务请与编辑联络



新三届菁英

宁铂:从少年班神童到云海法师

刘鹤的30年

宋卫平:不要叫我"开发商"

陈锡文:我与中国农村50年

风投教父熊晓鸽忆恩师:22年与22分钟

熊晓鸽:在早晨第一缕阳光中起飞

许小年:知识分子不要总想着当国师

喻国明:宁愿喝一杯毒酒,

也不愿喝一杯温吞水

方莺:具有特殊使命感的资深投资家

阎焱:北大才子37岁激流勇退

于慈江:回望诗的1980年代兼谈诗人海子

黄健:我把父老乡亲的农家生活录入史册

郭建梅:中国首位公益律师的苦与乐

林双林: 从农家娃到大学教授

黄健:我做村民口述史

陶海粟:山西厅官杜创业

陶海粟:“屠夫状元” 任保山

杨滨:准确踩到历史的“点”上

唐师曾:我在北大的阳光里

陶海粟:奇人邓英淘

老鬼其人与《血色黄昏》

高华,历史守夜人

莫砺锋:我幸运地成为新中国第一位文学博士

刘晓阳: “知青”李三友个案

周其仁:纪念杨小凯

徐小平:把人生经历设计成人生财富

郝荃:最开心的是帮助别人

周慕冰:我们是知识改变命运的典型

邱兴隆:他先后与96名死刑犯同监共囚

张亚勤:从少年班"神童”到微软全球副总裁

徐建:如果不是海外爆料,

深圳也许已经有一个立法会了

唐翼明,在台湾传播传统文化十八年

纪敦睦:一位本应该成为大师级的人物

刘学洙:上善如水——记新闻人张善炬

周其仁:在江湖与庙堂之间

一个班级走出三型飞机总设计师

统帅部点赞的海归战略科学家黄大年

国产航母副总师孙光甦: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郭少达:与肖晓琳道别

钟健夫:1980年代的政治激情与《南风窗》

雷颐:精神启蒙远未完成

北大教授海闻:从北大荒到北大到北加州

胡舒立和她的新闻专业主义实践

田小野:与王友琴面对面

帮着"摸石头"的人——回忆张少杰

送别新三届学友曹征海

蔡晓鹏:人大新三届校园往事钩沉

复旦数学77级:在新世界门前

何勤华:与李克强同班的律政精英们

追忆逝水年华:

北大经济系77级点滴回忆

北大中文系77级:

数风流人物,还看当年

蔡晓鹏:九号院·杜润生·中央一号文件

陈锡文:我与中国农村50年

古灵精怪的音乐奇才谭盾

李梅:我眼中的顾晓阳

郝荃汪建熙:财金侠侣

遇见纽约的秋天——

人大工经系78级校友李德顺先生专访

李秋零:机会来了就要抓住

房伟:留得生前死后名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永远的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爱情故事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 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