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广深老城为何没有上海苏州好看?

孙不熟 城市战争 2019-04-24


这几天在苏州和上海闲逛,主要在它们的老城区活动,一个总体感受是整洁有序、人文荟萃、情怀满满,让人赏心悦目,这和我所熟悉的广深截然不同。众所周知,广深两座城市,地段秩序更替特别的快,老城区的存在感很低,对外地人的吸引力不大。


在深圳,城中村在市中心随处可见,福田甚至被戏称为“龙华南”,足见深圳市中心的变化之快。在广州,高大上的天河区,城中村也是一道道魔幻主义的奇观,而在越秀荔湾,城中村虽少,但批发市场多,各种脏乱差,有些老街区还能看到老鼠遍地跑。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上海苏州,包括北京成都这些城市,能把老城区打理得井井有条、窗明几净,而广深做不到呢?


我想起著名规划学者袁奇峰讲过一句话,大致意思是,深圳广州的“城中村”是一种广东特色,是政府在城市化中“遇到红灯绕道走”的特殊产物,是低成本城市化的结果。


嗯,关键词是“遇到红灯绕道走”,什么是“红灯”?就是旧村、旧厂、旧城、批发市场这些难以改造的“硬骨头”。在城市化的初期,广深的应对策略是放弃,是绕道走,而北京、上海的选择是重视“城边村”改造,不让集体土地进城,不许村庄成为改造成本奇高的“城中村”。


换句话说,北京上海的城市化进程是平推齐进的,而广深则是迂回前进的,遇到难啃的硬骨头就绕道而行,所以广深的新区发展得特别快,老城区衰败得也特别快。比如在广州,一条广州大道把城市一分为二,一个老广州,一个新广州,二者泾渭分明、各自运行,这种空间上的断裂感在同类城市是比较罕见的。


和广深不同,北京上海的老城区可以说都经过大规模的换血运动。在北京,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量胡同北京人被成片地连根拔起,搬迁到通州、昌平等外围区。在上海,从1991年到2003年,共有95万户,约300多万原本住在市中心的上海市民被迁往郊区的动迁房,取而代之的是各种高档楼宇以及经过修缮后的旧式洋房。


在上海,甚至有这样一句戏言:“内环讲英语、中环讲普通话、外环才讲上海话”。


而在广州,可以说正好相反,内环讲粤语,外环才讲普通话。


换句话说,广州老城区没有像北京上海那样有过大规模的迁徙运动,即使拆迁,也大多是原址回迁,而非异地安置,“动迁房”在这里是一个陌生的词汇。


所以,广州老城区为什么没有上海北京那么好看?答案肯定有很多,但有一个原因肯定是广州在城市运营上不是强势风格,做不到像北京上海那样连根拔起、整齐划一。


广州曾在全国率先设立了城市更新局,但旧改这一块老实说推进力度不大,城内一直缺乏一个像上海新天地、成都宽窄巷子这样的标志性旧改工程,当然现在有了永庆坊,这是一个让人期待的开始。


当然,不强势也有不强势的好处,那就是顺应了城市的有机生长特性,让城市中心保留了生活空间的多样性,这不仅给外地人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居住场所,也让原住民充分享受到城市化的红利,这也是一种成功。众所周知,广深的城中村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扮演着“创业孵化器”的功能,不少创业家的梦想都是从城中村租房开启的。


毕竟,城市不仅要好看,还要好用。比如,有城中村的城市,不好看,但是适合生存,有利于拓展城市的可能性和丰富性


编者注:孙不熟是公众号“城市战争”创始人、广州市房地产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卫视《财经郎眼》特约嘉宾、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


延伸阅读:

不要抛弃了广州大道以西

为什么深圳人都爱城中村?

对当前楼市的三点看法

不可抗拒的珠江口向心力

老城区的老房子,还要不要买?

房价降了该怎么做?我的意见是:什么都不做

买了就忘记

山沟沟里的知识城,要不要买?

豪宅购买指南

中心区买房指南

郊区买房指


欢迎加入孙不熟的付费社群,一对一,陪聊。

扫描以上二维码加入孙不熟的社群,读懂城市、学会买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