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入选教育部典型项目

济南大学 2024-05-06

    近日,在教育部组织开展的“第六届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评选活动中,济南大学推荐的《依托人才优势,第一书记引智帮扶》成功入选。

    本次推选活动,是为总结交流推广高校帮扶工作典型模式、成功案例、创新做法的一项重要举措,目的是挖掘高校特色经验做法,形成更多的高校助力乡村振兴样板。本次共推出29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61所高校的典型项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高端智力的支持,《依托人才优势,第一书记引智帮扶》主要介绍了我校省派聊城莘县古城镇第一书记徐兵、张依凤、陈军、赵萍驻村以来,以建成乡村振兴高端智库为目标,充分发挥济南大学综合学科优势,创新校地企合作模式,按照“政府搭台、书记牵线、企业出题、高校助力、群众受益”原则,以乡村振兴研究院为平台,聚焦企业发展“瓶颈问题”,推进科技成果在县域最后一公里转化,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加速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帮扶工作成效显著,获得帮扶地区政府、企业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成立济南大学古城镇乡村振兴研究院

    校政合作建立研究院具有非常强的优势互补关系,是充分发挥双方各自特长、实现产学研无缝对接的最佳途径。研究院集应用研究、科技推广、转移转化和人才培养等功能于一体的科技服务平台,让专家教授、大学生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科研成果应用到乡村振兴中。研究院是济南大学和古城镇合作的窗口和新技术科研成果的中试基地和产业化基地,成为济南大学长效帮扶“根据地”,织密乡村振兴“合作网”,形成可看、可学、可复制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多方联动合力,科技兴农发展

    一、发挥学校智库作用

    济南大学20多个部门、学院300余名师生,聚焦聚力古城镇农业升级、乡村治理、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基础教育等重点领域,开展前瞻性、系统性和跨学科的战略研究和决策咨询服务。土木建筑学院为古城镇建设编制规划;文化和旅游学院为莘县红色文旅产业发展出谋划策,美术学院以“共护诗画万丈湖,同筑百年乡村梦”等为主题对第一书记派驻村庄进行墙绘;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共建青少年天文科普教育基地;音乐学院为古城镇创作镇歌;羽毛球协会开展“乡村振兴、羽你同行”联谊赛;继续教育学院为莘县企业中层干部业务能力提升培训。为美丽乡村建设带来济大方案。

    二、依托学校培训资源优势

    协调济南大学师资力量为古城镇各类人才提供专业技术培训或专题培训,累计输送100余名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建立济南大学实践教学基地、国家社科基金“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机制”项目研究基地、黄河流域民生保障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开展各类人员培训,培训培养“乡村治理能手”“教学能手”“土专家”“田秀才”等100余名。

    三、依托省级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

    围绕兴一带业、富一方人目标,省派第一书记通过上门拜访、送“家书”、“筑巢引凤”等方式,积极实施农村优秀人才回引计划,引进、助推4人回乡创业、回报家乡,有服装加工、食品加工、养殖、网络直播等。杜楼新村村民刘来斌返乡创办的服装厂就是“喊回来”的“金凤凰”,在第一书记张依凤的牵线搭桥下,古城镇在省级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内实施“筑巢引凤”计划,投资7500万元的服装加工中心项目近日投产,以刘来斌的企业为主,生产外贸出口婴儿服装用品,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5亿元,创造税收100万元,可以解决1000余名留守妇女的就业问题。

    在济南大学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下,古城镇衔接乡村振兴集中进区,实施“1333”工程,蹚出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新路子”,已规范建设重点项目30个,初步培育形成了以蛋鸡养殖、服装加工、智慧农业等为主的立体产业发展格局。

    四、串起绿色种养循环产业链

    济南大学的专家教授深入田间地头,推广良种良法种植、病虫害防治、盐碱地改良、有机农园打造等农业技术,益生菌有机肥、有机蔬菜、“香妃猪”等项目为老百姓铺就了一条生态产业之路,徐会连院长为古城镇打造“绿色有机蔬菜种植基地+养殖基地+有机肥生产基地”三位一体绿色种养循环产业模式,种养循环农业产业园蔬菜种植基地现建有钢架式高标准冬暖式大棚、大拱棚304座,每年可实现蔬菜总产值6000万元;养殖基地存栏蛋鸡120万只,年产富硒鸡蛋3.6亿枚,年产值2.4亿元;产业园全年可处理农业废弃物6万余吨,实现集蔬菜种植、蛋鸡养殖以及饲料生产、有机肥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生态闭环农业产业园,完成“以地定种、以种促养、种养循环”有机综合体效益的“三提升”。

聚焦教育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一、打造基础教育新格局

    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第一书记们结合莘县中小学教育的实际需求,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通过支教、师资培训、高雅艺术进校园、“三下乡”社会实践、科普知识讲座等项目重点帮扶。培训基层教师200余人次,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学设计等方面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为乡村教育振兴积蓄内生动力;打造独特文化氛围,点亮乡村孩子的科技梦、文艺梦、诗词梦,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二、举办高考志愿填报咨询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协助高考学生选择好学校、选准好专业、做好职业规划是第一书记驻村帮扶的工作之一。第一书记充分发挥高校的专业优势,帮助考生全面、准确了解招生政策、高校和专业等情况,搭建卓有成效的平台,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热烈欢迎,指导200余人顺利进入理想的大学和专业。

    三、为留守儿童扶智扶志

    “量身定制”帮扶,扎实开展特殊群体关爱活动,对接古城镇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开展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活动,为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实行全程跟踪教育;联系爱心企业,走访慰问特殊困难儿童;举办“六一关爱手牵手,激情飞扬献爱心”活动;帮助脱贫户子女到济南上学、就业;联系烛光志愿者协会,为困境儿童提供助学活动。通过学习帮扶、助学、心灵关爱、物资捐赠等精准帮扶志愿活动,累计受益留守儿童数量达500余人。


加强基层党建,筑牢发展根基

    一、“党建+平台”服务乡村振兴新模式

    第一书记们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全过程,积极探索“党建+平台”服务乡村振兴新模式。济南大学古城镇乡村振兴研究院作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有效载体,让师生将自己所学专业知识推进具体实践,用调查研究推进理论落实落地,贯彻“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实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根本任务。

    二、支部联建 党建共建谋新篇

    济南大学基层党组织与古城镇各村党支部开展“1+1”联动共建,建立起了“书记联书记—组织联组织—党员进乡村”的工作机制,以结对帮带、双向促进、共同提高为目标,将基层党建活力转化为服务乡村振兴动力。自共建以来,共开展“书记联书记”会10次,项目合作对接会、论证会15次,有力推动了多个共建项目落实落地。

    三、“主题党日+志愿服务” 建强党组织

    依托“主题党日”“志愿服务活动日”等,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第一书记志愿服务”“党建引领助力乡村振兴”等活动,将主题教育向乡村党支部延伸,专业知识与服务乡村振兴相融合,把师生的课堂交流融入乡村实践,把党建引领作为“红色引擎”,古城镇已经形成“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第一书记联动”的良好工作格局。

    省派第一书记在济南大学是一张行走的“名片”,济南大学把服务新时代乡村振兴作为服务中心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阵地,发挥组织、教育、科技和人才等方面优势,校地校企合作,推动一批专家教授深入帮扶地区,进行基层调研、乡村支教、志愿服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等活动,转化一批技术、共建一批项目、解决一批难题,全面助力省派第一书记走稳走好乡村振兴发展之路,引领青年学子感受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给老百姓带来的幸福生活,将服务乡村振兴行动变为“行走的大思政课堂”,学生树立服务乡村沃土的远大理想,济南大学每年都有一批德才兼备的乡村振兴实践者通过“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项目走向基层工作岗位。

精彩荐读

济大繁星·弘毅之星

珍贵资料,开展!

全国第13位!

校园联名来了!

济南大学

融媒体中心

——UJN 1948——


来源:党委组织部  第一书记工作组

编辑排版:李佳琪 付欣雅

校审:王   娜

复审:赵华磊

终审:张   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