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举报导师学术造假,本不需要学生如此“勇敢”| 新京报快评

柳早 新京报评论 2024-05-01


黄某某因为学术不端而被处分,并不是事件的句号。

华中农业大学就举报事件发布通报。图/华中农业大学微博

文 | 柳早

日前,华中农业大学11名学生实名举报导师学术造假一事引发持续关注。
1月19日凌晨,涉事高校就此发布通报称,在已调查材料中发现所反映的实验图片、数据、结果等方面问题基本属实,初步认定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学校决定即日起停止黄某某校内所有职务和工作,组建导师组全面负责该课题组研究生培养工作。
随着学校的盖棺论定,该事件也有了初步结论。但有意思的是,就在学校通报的前一天,黄某某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信誓旦旦地说“举报全部不实”,并称“有个学生带头,他威胁别人,一起举报,一起签字了”。没想到话音刚落,次日就迎来了官方通报,也堪称“光速打脸”。
从学生举报的情况看,黄某某等的学术不端行为可谓无所顾忌,也持续多年。学生们准备的举报材料厚达一百多页,主要是数据异常雷同及篡改等学术造假,涉及15篇论文,以及19篇学位论文,所涉及的学位论文的时间集中于2016-2023年。
有网友评价这11位学生是“勇士”,大概是因为在公众看来,这11位学生以如此决绝的方式和导师决裂,揭开了重大的学术丑闻,不可避免要面临巨大的压力。加之很多论文自己也是作者之一,这些学生的检举颇有些“自毁前程”的意味。
但从举报材料不难看出,黄某某的学术不端行为,其实有一个长时间的积累,也长期处于“失查”的状态。
可以设想的是,如果常态化的监督、纠偏机制完备的话,学生本不必冒着如此风险,学术不端也不至于累积到这个体量。当学生以巨大的勇气、决绝的方式站出来,或许也说明了某种无奈:若不是以这种烈度极高、极富戏剧性的检举方式,问题就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
而除了论文造假,黄某某还被举报其他不端行为。包括涉嫌操纵同行评审、论文不当署名、教材编写造假、打压学生等。从举报材料看,黄某某在自己领域、课题组和“师门”之内,俨然就是一个“土皇帝”,打造了一个“独立王国”。这些内容如果全部属实,都说明他有着几乎不受控制的权力,日常的监督对他似乎没起到什么效果,起码从此事来看,相关常态化的学术审核纠偏机制几近失灵。
类似的问题其实也有某种共性,导师和学生之间的权力不对等,面对导师的压榨学生几乎无力反抗。据新京报报道,2020年也有一起类似的事件,天津大学一学生发一百多页PDF材料,实名举报导师论文造假、一稿多投,学生甚至在毕业前曾被逼签保证书,保证实验数据都是真的,最后被学校查明举报属实。
2020年,教育部印发《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包括导师不得要求研究生从事与学业、科研、社会服务无关的事务,不得违规随意拖延研究生毕业时间;不得侮辱研究生人格,不得与研究生发生不正当关系;导师对与研究生联合署名的科研成果承担相应责任;导师不得将不符合学术规范和质量要求的学位论文提交评审和答辩等等。可见,类似问题其实早已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
但从不时出现的案例来看,导师行为缺乏监督、师生权利关系不对等的问题恐怕依然根深蒂固,以至于原本正常的监督行为,都成了需要“勇气”的壮举。而社会也应当对此有所反思——反对学术造假,不能全靠学生的举报,关键在于完善常态化的监督、纠偏机制。如若相关机制完善,那完全可以在不端行为出现的第一时间、还没有演变成严重问题之前,作出及时的规制。
所以,黄某某因为学术不端而被处分,并不是事件的句号。高校及其主管部门应当就这些个案,探索如何完善制度,整体性地廓清风气,从根本上避免下一个“黄某某”出现。


撰稿 / 柳早(媒体人)编辑 / 马小龙校对 / 赵琳
推荐阅读:最高检纠偏“老干部被错捕案”,捍卫了司法正义 | 新京报快评
波音接连闹笑话,印度公司却送上一笔大单 | 京酿馆
撒冥币驱赶广场舞大妈,“以暴制暴” 不可取 | 新京报快评
彩礼纠纷司法解释兼顾情理与法度 | 新京报快评
为午休“躺睡”定标准,让孩子睡得更香甜 | 新京报快评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精彩观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