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领头羊”澳优:驰骋、拓荒与战略眼光 | 专访澳优董事长颜卫彬

FBIF FBIF食品饮料创新 2024-01-04

作者:Ari

2022年,SONO CEO俱乐部发起了为期半年的食品饮料行业领导者调查,以问卷和访谈形式,探询了112位领导者们在企业经营上的思考。借由对话,我们得以了解企业家们的信心和忧虑,看见企业的历程和发心。我们相信,这个行业还有许多人物与故事值得“被看见”,CEO专访栏目也由此诞生。


对话澳优董事长颜卫彬先生,我们看到了澳优成立19年以来的几个关键抉择。这些选择既是个性化的,也带有行业和时代的鲜明痕迹。正是这些决策塑造了今天的澳优,使其在乳业市场拥有一席之地。


在公开场合,颜卫彬反复提到的一句话是,“以战略的确定性,战胜市场的不确定性”。这句话也被展示在澳优官网,作为“黄金十年”发展规划的注脚。澳优所执着的“确定性”,一是把握好累积下来的国际化、差异化优势,二是要对十年规划有定力、不偏移。


澳优董事长颜卫彬

图片来源:澳优


2015年,颜卫彬带领下的澳优公布了“黄金十年三步走”战略。当时,澳优面临2011年以来营收同比增速最低点(7.0%)以及管理层的调整。管理层结构优化后,颜卫彬带领澳优重新梳理公司文化、机制、业务,并提出“黄金十年”发展方向。2016年,澳优抓住了中国奶粉行业注册制的机遇,营收大幅增长30.3%,2017年增幅则达到43.2%,领导成效可谓立竿见影。



而现年56岁的颜卫彬,正带领19岁的澳优,直面内外部挑战,朝“黄金十年”战略的终点前进。


走出长沙,走向“国际化”


2003年,正在湖南大学攻读MBA的颜卫彬与其他合伙人一起创立了澳优。然而,长沙位居中国中部,缺乏奶源基础——公认的优质奶源带,一般集中在南北纬40°-50°区间的温带草原;在中国,位于这个坐标的是东北、西北和华北。

在湖南大学求学期间,颜卫彬读的是工业外贸专业。毕业后,颜卫彬在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海南工作多年,期间极大提升了其国际化视野。创办澳优后,颜卫彬将思路拓宽到“国际化”——依靠澳洲的乳源和生产能力。其后,澳优主打高端定位,完成了原始积累。许多中国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开始探索出海,但对澳优而言,成立至今,“国际化”思路和理念一直贯穿在品牌和公司运营中。

2011年收购荷兰百年乳企海普诺凯时,澳优也打了漂亮的一仗。据《商学院》杂志报道,当时洽谈并购事宜的中国企业不止澳优一家。澳优当时成立仅8年,而海普诺凯成立于1897年,作为“后生”被“前辈”选中的重要原因,一是澳优以真诚、尊重的心态面对彼此的合作,二是并购谈判中企业家的软实力不容小觑——颜卫彬能够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也能够将澳优的长期布局、合作前景、充分尊重的信念准确无误地传达给对方。

然而,收购海普诺凯只是第一步,实现融合才是最难的。跨国并购领域著名的“七七定律”诠释了这一点:“70%的并购没有实现预期的商业价值,其中又有70%失败于并购后的文化整合”。并购后,需要面对的课题也很多:从表层的沟通效率,到中间的管理体系,再到深层的信任问题,一旦处理不慎,就会处处“踩坑”。从结果来看,并购十余年以来,澳优与海普诺凯两者的融合可以视为一个成功的范例。海普诺凯的加入,对澳优的发展十分关键:从2012年开始,澳优几乎每年保持双位数增长。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图片来源:FBIF食品饮料创新

卓有成效的“国际化”理念也渗透在澳优拓展全球版图的道路上。

SONO CEO专访组:在海外市场,澳优如何进行业务拓展?

颜卫彬:目前我们的国际业务以羊奶粉为主。首先,羊奶品类逐渐被消费者所接受,这是一个大前提。过往,大家对羊奶研究较少,但是包括我们在内的许多公司做了大量教育、科普工作,如做合规研究、发表论文、通过美国的GIS认证,以及一系列推广等,消费者逐渐开始认知和接受它。

以澳优北美公司为例,第一任总经理的故事比较有趣。他是个营养学博士,三个女儿都对牛奶过敏,只好自己在家配制羊奶粉。了解到我们的产品后,他产生了购买的念头。后来,我们正要找当地合伙人,于是计划把他拉“入伙”,他也很高兴,觉得孩子的长期喝奶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因为他自身就是一个实例,在当地推广的时候可以主动现身说法,为品牌赢得了很多人的信任。

实际上我们在每个地方找本地合伙人的时候,都有这样有意思的故事。

SONO CEO专访组:澳优的产品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国际业务运营主要都是通过在当地建立团队吗?

颜卫彬:目前我们在北美、俄罗斯、中东建立了公司。2019年底,我们在巴西也成立了公司,但不久就遇到了新冠疫情,最后不得不将公司卖给当地合作伙伴。

毕竟不能在所有地方都建立自己的团队,我们的思路是在战略性的市场设立当地公司,并主管周边业务。

SONO CEO专访组:当地团队本土化程度如何?

颜卫彬:100%由当地人才构成。我两年多没有出国,但国外业务都在正常运营。前几年,我们的管理理念是:适度中心化、营运区块化、团队本地化,这样才能更好了解当地法规、文化,并融入当地销售体系。

比如,我们的产品要在巴西出售,首先要通过巴西的配方注册;也遇到过名称上的限制,我们的品牌kabrita(佳贝艾特)在拉丁文中是“小羊羔”的意思,注册的时候被告知不能作为商标使用,所以最后不得不改名。

在美国,由于羊奶不是正式的婴配原料,因此还要申请成为新原料,需要获得美国FDA GRAS(Generally Recognized as Safe,一般认为安全指标)认证,再进行配方注册。

另外,俄乌战争期间,我们提出希望向乌克兰捐助配方奶粉,但当地的红十字会却不同意,他们表示只接受学童奶粉,因为他们鼓励母乳喂养,不希望由于捐助的商品,间接鼓励大家喝配方奶粉。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情况,如果都由我们长沙团队来管,根本推不起来。公司的文化根基里,必须有对消费者的深度认同,对出海地文化、法规的深度认同,以及对当地团队的充分信任。如果不信任、不授权,不如不去。

拓荒羊奶,打出“差异化”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重创中国乳业,澳优是产品未检出三聚氰胺的乳企之一。但直到2022年,食品安全问题仍在反复刺痛消费者。颜卫彬曾对湖南大学校友会分享:“康德说对‘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赞叹而敬畏,我们的发展也需要遵循良好的道德法则。”2008年的信任危机给许多企业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澳优却在其中收获了“正直”的红利。

2009年,澳优在港交所上市。此后,有了资金的澳优开始在产业链上大展拳脚:2011年,澳优认购荷兰海普诺凯集团51%的股份,使奶源和羊奶粉技术有了新的加持。同年,澳优在中国市场推出第一款以“佳贝艾特”为品牌的羊奶粉,正式开始“牛羊并举”。乳业市场巨头盘踞,早早入局羊奶粉,是一个关键抉择——如今澳优在这个激烈的市场中拥有了自己的“山头”。连续4年,佳贝艾特在中国进口婴幼童羊奶粉市场中,销售份额超过60%,是当之无愧的明星业务。

佳贝艾特产品矩阵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澳优

SONO CEO专访组:澳优是如何把羊奶品类做起来的?

颜卫彬:我们看这个产业发展里的瓶颈是什么:消费者认知作为一大前提,目前算是解决了;第二大瓶颈,则是在供应链。供应链要解决的是“从0到1”的问题。

做起来是很艰苦的。刚开始做的时候,就发现羊奶不够;规模不及预期,就难以实现盈利。

实际上澳优这些年为了在行业里成为领先者,不得不做很多拓荒者的工作。

我们原本有个规模比较小的子公司——HGM(Holland Goat Milk,荷兰羊奶公司),但远远不够;后来又收购了Farmel和Sanimel两家公司,才得以解决原奶供应的问题。不仅是奶源稀缺,乳清蛋白也不够,于是我们和奶酪公司Amalthea又合资成立了一家乳清粉公司。另外,因为美国有各种认证,所以还得自己做大量科研。

以前每样事情都得自己来做,非常辛苦。

从0到1的问题逐渐解决后,我们近几年的市场反馈还不错,去年我收到了尼尔森的数据,我们在进口羊奶粉的市占率是68%,还是挺高的。国内一些羊奶粉公司的原料也来自澳优,我们也一直为其他羊奶公司进行支持和赋能。

我觉得整个产业靠一家公司是推不动的,得大家一起来做。过去一些国际大公司来问我这件事能不能做,我都是鼓励他们,这个事业刚刚开始,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个时候进入可能是好时机,也不必经历从0到1的辛苦。

澳优董事长颜卫彬及CEO Bart van der Meer与Amalthea管理团队在一起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澳优

进入从1逐步走向100的阶段,我们的生意面对的是另外一层障碍。要做的事,一是以更低的成本向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那么就要改善供应链,提升运营效率;二是这个生意必须变得有利可图,让经销商、合作伙伴受益,那么生意规模需要扩大,也就是增收。要销售规模扩大,就必须扩大市场网络。中国有15万家母婴店,我们只进了3万家,意味着有十几万家还不是我们的朋友,就要多去交朋友。

但是供应给3万家,并且要确保大家在每个区域里有相对的独家权,我们只有2个品项是不够的,必须继续拓展。所以,下游销售网络的扩大也依赖上游供应能力的增加,它是一个闭环。

SONO CEO专访组:从0到1,再从1到100的过程,无论竞争者还是合作者,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赛道中。您会担忧竞争变得激烈吗?

颜卫彬:我们是羊奶的拥戴者,也是推动者。我们对这个产业有一种非常强的信心,也有非常强的使命感,希望更多人享受到羊奶的益处。我认为,竞争其实不是存在于澳优和其他羊奶公司之间,而是在羊奶和牛奶,或者乳制品与其他食品之间。因此,首先是中国人喝奶的兴趣和“肚子容量”能够提升。

其次,在奶的消费量里,希望羊奶的水平提升更多。现在羊奶和牛奶还差距太远,羊奶作为相对新兴的产业,是比较可怜的,供应量少,成本就高。如果更多人加入这个赛道,整个产业的生态圈会更加高效、经济。

所以一开始是使命感,后来也延伸到生意感。

SONO CEO专访组:除了奶粉,澳优其它形态的羊奶产品比较少,您有这方面的产品规划吗?

颜卫彬:实际上,我们有一整个产业的布局,完整的产品价值链已经构建出来了。除了产品开发,我们也在进行深度研究,其中一个发现是用羊奶酪蛋白肽做的产品,有助于降低血压、尿酸,可以成为一种功能食品。但在国内,还是先把奶粉做好。如果把所有可能性都推出来,消费者的选项过多;我也没研究明白可以怎么做,所以一步一步来。

现在婴配没到100亿,不算做好;延伸太多,组织能力兼顾不了。疫情之下,有的工作又不那么容易,所以当下重点还是在最主要的业务上。但长远来看,羊奶团队的使命始终是“将羊奶进行到底”。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澳优

SONO CEO专访组:您在领导者问卷(注:指SONO CEO俱乐部发放的2022年领导者调查问卷)中提到,澳优的品牌核心价值是“可靠”,品牌差异化体现在“新型组织”上。如何理解?

颜卫彬:我觉得品牌的立足点还是在“可靠”,这也是我们公司理念里的核心部分。营养品,可靠是第一要务。2008年的三聚氰胺风波,我们没有受到影响,也是因为质量控制始终占据第一位。

要说差异化,羊奶粉确实有一定的产品差异化,但我们不是国内唯一一家羊奶粉公司;或者看高端牛奶粉,我们的海普诺凯1897发展很快,已经成为走得比较前的品牌了。同样在这些品类里,一些公司历史更长、供应链能力更强,为什么没做起来?

核心的一点是,我们从成立开始,整个组织就是一个新型组织,从文化上与其他公司不一样。很多公司比较传统,我们还是比较活泼、比较民主、崇尚创新。像我是公司创始人,但我把自己定位为职业经理,不是定位为公司老板。很多人说,你这个创始人怎么一点点股份还干那么起劲,还有这么强的公司掌控能力?我们就是合伙人制度,一帮合伙人一起来打造这个组织。

“组织结构任务化”是我们调动组织活力的重要方式。具体来说,很多事情并不需要用传统的金字塔型或者矩阵型的架构,而是可以通过项目团队推动。任务型组织是打破职级的。它以任务为先导,充分发现人才,让最有能力的人牵头。

从婴配粉到全面营养的“黄金十年”


2017-2021年,我国出生率连续5年下滑,对母婴行业的挑战尤其明显。尼尔森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婴配粉行业在中国的销售额水平同比下降4%;而在2020年与2021年,这一数据分别为增长4.4%和2.2%。这也是近年来,中国婴配粉行业首次步入负增长。

而在2015年,颜卫彬即提出“黄金十年”规划。长期而言,澳优不仅要延续婴配粉的优势,还要在营养品、营养健康服务上寻求新的机遇。横向上,澳优分阶段拓展品类布局,但只聚焦在少数品类:羊奶粉、牛奶粉、营养品、益生菌。纵深上,相比关注市场动向,澳优更多依赖研究的应用转化,并深耕基础科研。

图片来源:澳优官网

SONO CEO专访组:澳优的战略方向是向营养公司转变,可以看作是从生命早期营养转变到全生命周期的营养,所以布局上需要更丰富的、通过研发推动的产品创新。

颜卫彬:澳优的目标是,营养让生命更美好,那么不能只让孩子的生命更美好,也要考虑成年人;不能只让健康人的生命更美好,也要考虑有疾病的人、亚健康的人;不能只让中国人因为营养更美好,而是让全球因为营养更美好。

整个发展是顺着这样的逻辑往前走,这也是我们“黄金十年”计划里的核心。

除了刚刚提到的营养,还有些人需要个性化的营养。有人吃肥肉不长胖,有人喝开水也长胖;有人喝酒没事,有人恰恰相反。这是基因决定的。所以,个性化的营养实质上是深度理解生命。因此我们有基于基因芯片的个性化营养解决方案,这是根据医学上的多年积累,以及大数据建模和生命技术共同构成的营养闭环。

我们另外一个项目是关于肠道微生态的研究。肠道微生态会受到不同饮食习惯、生理状况的影响,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肠道微生态并进行干预,就能设计更好的解决方案。它对整个生命都有帮助,这件事总是令我们非常兴奋。

我们整个团队为什么总是这么有激情,投入这么多热爱,就是因为深度理解了生命的奥妙所在,看见营养能让大家的生命变得更美好。这也是为什么一直有这么多人愿意加入我们,愿意与我们合作。

SONO CEO专访组:去年,澳优旗下锦旗生物的MP108益生菌菌株获批成为新食品原料,它是罕见的中国本土研发的婴幼儿益生菌菌株。澳优对益生菌在产品中的应用是如何规划的?

颜卫彬:MP108是一个挺大的科研突破。在益生菌的应用研究上,我们做得也还可以。我们与江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包括中南大学等高校都有合作。可能你们有点疑惑,中南大学在矿产方面的科研能力比较突出,但跟益生菌有什么关系?其实是因为,我们会到尾矿里去找一些特殊的、耐强酸强碱的菌种,它们未来可能对环保、对农业微生物有帮助。这种科研从思路的广度和深度,也还是很有特点。

益生菌作为原料,最后是要服务于产品的,益生菌也是澳优营养品战略下、原料战略中最重要的部分。我们前几年并购了Nutrition Care,它是澳洲的专业保健品公司。并购之前,它在澳洲只做药师、营养师渠道这类专业渠道,我当时决定并购这间公司,也是看中了他们的专业能力,以及通过5000多个药师和营养师构建出来的信任网络。并购以后,我们以它为基础,在国内逐渐推出不少产品。比如养胃粉,目前只通过跨境渠道售卖,但单品已经过亿了。

近几年,保健品想拿到蓝帽子极其困难,所以我们有很多欧洲的产品,现在还不能在线下销售,只能通过线上。在这种情况下,公司让品牌建设、产品开发,以及服务网络构建这些方面先行,也将供应链逐渐从澳洲转移到国内。2020年下半年开始,包括新的养胃系列产品在内,一些产品已经开始在国内生产。

Nutrition Care部分产品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澳优

SONO CEO专访组:研发团队在澳优的角色是怎样的?

颜卫彬:我们其实更多依赖于内部研究的应用转化。如果主要依赖市场动向的话,可能不会在研发上有这么多投入。

澳优有科研委员会,由董事会成员、营销团队以及研究院的班子组成。大的科研决策都由科研委员会推动,确保公司战略、市场需求,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洞察,能得到有效衔接。由公司科研引领公司战略,才能避免使公司成为一个概念型企业,而是成为一个由科学推动的企业。比如,我们不会认为今天减肥很火就往减肥里跑,明天美容好就往美容里跑。我们会问的是,消费者在营养上还有哪些痛点?我们有什么更好的解决方案?如何做这件事情?

我们的产品,有在售的一代、认证中的一代、研发中的一代、储备中的一代、构思中的一代。我们不是一个追逐潮流的公司,而是一个在潮流之下的公司。如果有潮推动我们走,挺好;没有潮,我们也继续往前走。

澳优食品与营养研究院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澳优

结语


坚定拓宽业务布局中的澳优,选择了一条重研发、投入大的路径;但除了步子稳,也要 “走得快”,在 “强者恒强”的中国乳业市场,澳优看到了“强强联合”的前景——2021年,伊利战略入股澳优。

“伊利是乳业的领先企业,在科研、供应链、质量控制水平、营运、数字化团队等方面,都有非常深厚的功力。澳优在羊奶粉、高端牛奶、营养品、益生菌、个性化营养服务等方面,有非常清晰的优势。这种情况下,我们两家公司走到一起,能够有一个共同的愿景,很多合作就可以做到1+1>2了。”

巧合的是,潘刚于2002年升任伊利集团董事、总裁兼液态奶事业部总经理,颜卫彬于2003年创立澳优,两人同为极富企业家精神的乳业领袖,以一号位身份见证了近20年来乳品行业的沉浮。企业间的投资并购,不止于公司战略及财务,也关乎组织与文化。伊利与澳优的联合,不仅战略上极具互补价值,管理层也同为坚持长期主义的领导者。

2022年,外部环境因素叠加澳优的渠道策略调整,令业绩挑战也显示在澳优半年报中。“逆势增长”是极具挑战的课题,但跨越风浪才能构筑“好生意”。

颜卫彬也感受到了团队的压力与不安。在澳优内部公开信中,他坦陈了自己的想法:“尽管现在全球人都处于焦虑之中,但我们仍应感到非常幸运,并相信我们现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强大。”

在商业环境中,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对企业而言,唯一可控的事情是,在种种限制下仍然不遗余力、有所作为。19年历程中,澳优以独到的战略眼光,数次抓住行业机遇,塑造自身优势;“黄金十年”规划也描绘了澳优持久而清晰的前行路径。吉姆·柯林斯《基业长青》中写道:高瞻远瞩公司的核心价值观稳如磐石,不会随着时代的风潮改变;稳固核心理念之余,它们也展现出追求进步的强大动力。而此刻,这样的品质在澳优身上得以体现。

本文作者:Ari(微信:Simba_Ari),欢迎交流内容。

采访:Bella、Vera、Riri
审核:Bobo、Yanyan
校对:Isaac

提示:
* 本文为FBIF原创首发,欢迎无条件转发朋友圈。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了解规则。
* FBIF投稿与商务合作,联系Ari(微信:Simba_Ari)

更多文章


/ FBIF食品微信群 /
让专业的人聚在一起,30w+食品人已加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