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财政部广东监管局:扎实推进基层“三保”保障监控体系建设 筑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

财政部 2024-01-19

近年来,广东监管局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立足广东财政实际,构建“一体、两翼、三驱动”基层“三保”保障监控机制。 

一、构筑“一体统管”长效机制,打通信息壁垒

为克服基层“三保”预算管理“多线开展、主体分散”的现实困难,广东监管局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组织领导,建立横向联通省级、纵向贯通市、县的长效机制。  

一是完善内控机制,层层压实责任。制定《广东监管局地方财政运行监控内控操作规程》,明确将基层“三保”保障监控作为地方财政运行监控的重要一环,理顺各处室各岗位的业务流程、风险隐患和应急处置措施。统筹财政收支运行、直达资金、债务风险的监控成果,共同服务基层“三保”保障评估分析,形成有章可循、按章办事、规范高效的内控体制。  

二是联合属地财政部门,凝聚监管合力。与广东省财政厅签订《广东省地方财政运行联合会商工作备忘录》,双方约定通过加强信息互换,实现监管双向发力。一方面,广东省财政厅按月将相关财政数据信息提供给广东监管局,确保信息同源同步。另一方面,广东监管局以全省财政收支运行数据为牵引,主动将对县区“三保”保障监控过程中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告知广东省财政厅,不定期开展专项调研或督查,确保问题共寻共答。  

二、完善“两翼联动”制度供给,建立闭环链条

广东监管局坚持发展、全面、系统和普遍联系的思维,以基层“三保”预算编制审核监督和常态化动态监测为两大抓手,聚焦基层“三保”的源头管理和过程管理,形成闭环监管链条。  

一是健全基层“三保”预算编制审核监督机制。在预算编制前期,广东监管局同步了解“三保”预算编制内容、填报口径、政策规定等要求,并与广东省财政厅明确基础信息共享、审核意见反馈、后续落实跟踪等合作流程。在预算审核阶段,广东监管局聚焦过程纠偏,从基础数据的准确性、保障标准的合规性、预算安排的完整性、可支配财力的合理性方面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广东省财政厅,要求县区财政部门核实说明,确保省级审核工作“不走过场”。 

二是完善基层“三保”预算执行动态穿透监管机制。广东监管局对全省“三保”预算执行和财力保障情况开展常态化监测,每月向各地市发放问题处理单,每季汇总问题原因及整改情况并形成财政运行分析评估报告上报财政部和广东省政府。对财政收支、库款保障、债务偿还等指标异常或出现风险疑点的县(市、区),通过电话询问、书面说明、约谈等方式核实排查。不定期对疑点地区进行调研、抽查。对于排查中发现的问题,广东监管局与县(市、区)财政部门充分沟通,要求自查整改,并通报至省财政厅,由省、市财政部门督促整改或采取措施协助解决,落实兜底责任。对于普遍性、系统性、区域性问题,督促广东省财政厅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全面自查,统一整改。 

三、推动“三项驱动”贯通协调,突破瓶颈制约 

广东监管局突出数据赋能,在摸清财政“家底”的基础上,统筹跟踪各项“三保”保障要素运行情况。  

一是突出“立体画像”评估体系的基础性作用。制定《对县区财政运行“立体画像”分析评估办法(试行)》,围绕地方财力水平、财政收入质量、“三保”执行、库款保障能力等方面设置14项指标,每半年“立体式”分析研判全省县区的财政运行状况,通过系统分析、综合研判,在长周期分析地方财政运行特点和规律,总结提出前瞻性建议。同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当年地方财政运行监控工作重点县区名单。 

二是突出大数据分析的支撑性作用。坚持大数据分析与穿透式监管相融合的设计思路,自主设计开发财政预算监管系统并不断完善。一方面,整合利用财政收支报表、人民银行国库报表等多个部门的信息资源,通过自主设计各项穿透验证、智能分析功能,加强对信息数据的集中和利用,为开展基层“三保”保障监控打好基本底盘。另一方面,整合“三保”预算编制、“三保”预算执行相关数据以及财政预算管理数据,设计分析预警指标,实现对基层“三保”的过程监控。  

三是突出重点县区的关键性作用,着力关注财政困难县区。根据“立体画像”评估结果和财政部通报情况,确立全年重点监测县区名单,并建立联系点制度,按月分析研判“三保”保障及当地财政运行风险隐患。每半年对财政运行风险等级较高的地区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开展穿透式调研,从明细项目入手,逐个分析当地财政收入汲取能力、预算统筹能力、预算执行能力等方面存在困难的根本原因,提出改善基层“三保”保障能力的政策建议。 


(来源:财政部广东监管局)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财政部广东监管局:扎实推进基层“三保”保障监控体系建设 筑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