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飞机上到处是补作业的孩子”,而聪明的家长都在教孩子“不拖延”

学习公社 2019-11-30
国庆小长假结束了,
各位爸妈第一天上班的心情如何?
相信很多人还未从假期综合症中缓过来。

但最扎心的还是那句:
你的2019年法定节假日余额已用完。
下个假期要等到明年了。


与大人们一样。面对开学,孩子们也有万般无奈:10月7日,一趟吐鲁番飞广州的航班莫名其妙的上了热搜。

原来,整个航班中的孩子都保持了统一的姿势——在飞机上狂补作业!


有网友把这当成了一个安慰剂。


也有网友们乐此不疲地搬出了在高铁和地铁上补作业的图片。


还有网友愿意送出自家的狗,来“帮忙”完成作业。



调侃的背后,是这些拍照的父母的一筹莫展:如果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作业不拖延,就不会有这样大型“超励志”的一幕了。


01

总是磨蹭的孩子,也许被冤枉了

貌似大家有一个共识:孩子都是越催越慢的!其实,孩子们着实被冤枉了。

6岁以下的孩子爱磨蹭,没有时间观念,皆因为他们真的不认识时间。

大人嘴里的1分钟、5分钟、10分钟,孩子根本不知道有多长,也就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要做的事。


心理学家发现:

孩子2.5-3岁,时间观念才开始发展。


到了6岁,大部分孩子仍然不会认表,对于具体时间有多长也没什么感觉和概念。


一直到8岁上小学后,孩子才有了一点时间概念,知道按时上学,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



从3岁到7岁,孩子的大脑一直在发育,脑容量不断增加,神经元链接不断增加,这样孩子才能慢慢做到对父母提出的要求快速反应。

所以,面对孩子的磨蹭,父母要做的就是让孩子在一定的时间频率下,不断重复相同的行为,提高熟练性;同时调动起做事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做事的效率。

成长需要时间,父母更需要一份耐心。


02

孩子爱磨蹭家长得“背锅”

除了孩子自身时间观念淡薄磨蹭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家长的催促和一手包办。

快去洗手,外面脏死了!怎么不换鞋呢,快去换鞋!说了多少次脱下来的衣服别扔沙发上!



类似的追魂夺命Call相信你一定用过,这完全扰乱了孩子的注意力和做事的节奏。


孩子的大脑发育还不完善,无法一次性接收两个以上的要求指令,否则思维就会被打乱,手忙脚乱,容易出错,更何谈计划性、条理性和时间观念。

以至于到最后就演变成了家长的大包大揽,这一点在孩子每天早晨上学的时候体现的淋漓尽致。

一些家长为了能让孩子别迟到,就帮孩子穿衣服、喂饭、背书包、穿鞋子……

本来孩子能自己做的事,家长都替他做了。

慢慢的就会让孩子形成依赖性:反正我也做不好,反正做不好会被骂,那还不如不做!

美国一所中学有个规定:不允许家长帮孩子把忘在家里的午餐、课本、作业、运动鞋等物品带到学校,就是要让孩子们自己承担责任,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只有孩子有了责任心,懂得自己的事自己做,才能建立时间观念。


03

怎样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其实,不只是我们,全世界家长在面对孩子“拖延症”时也是很崩溃的。

斯坦福大学一个研究“儿童行为与心理”的教授表示:

其实我们成年人按照我们的节奏去要求孩子显然是不公平的,但是放任不管显然也是不对的。在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和他们一起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案是帮助孩子克服“拖延症”的最好办法!



孩子并不是天生就有时间感知的能力,需要我们去培养。


建立时间知觉

说到时间概念,要为大家科普个新名词:“时间知觉”=大脑对于时间的把握。

对于孩子来说,最简单的就是“天亮要起床”、“天黑要回家睡觉”;“周末可以出去玩”;“冬天很冷”、“夏天很热”。至于“十分钟内穿好衣服”这种,就属于他能力范围之外的了。

想让孩子感受到时间,有一些实用的小方法:

利用具体的事件

刷牙 = 唱一首歌的时间
洗澡 = 看一集动画片的时间
妈妈上班 = 睡一觉的时间

还可以借助一些小道具:沙漏、定时器

“沙漏漏完就要刷完牙齿”
“定时器响了以后就要睡觉了”

慢慢的孩子就会知道,五分钟是很短的,15分钟会稍微长一些,一个小时是更长的时间。抽象的时间,在孩子心里有了具象的概念。

规律作息,养成习惯

研究表明:0-6岁是孩子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

上了小学后,课业压力加大,孩子的时间就变得更紧张了。

一位小学班主任曾说:“班上40个孩子,凡是学习成绩好而且稳定的孩子,除了学习习惯好,时间观念也非常不错。有了时间观念,孩子才能更自律,做事更有效率。”

然而坚持一件事情,对一个孩子来说一开始是很难的,我们可以把这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大任务”拆成小任务,来克服孩子的心理障碍。

当孩子完成一个小任务时,就可以打一个勾或者贴一颗小星星,对于孩子来说,这是非常有成就感的过程,接着一步一步往下走,于是孩子便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一个好习惯。


换催促为表扬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反暴力沟通》常年霸占图书销售榜前几名,这些专门教大家说话的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沟通,方式很重要

对待孩子,也是一样。

在催促孩子的道路上,可能每个妈妈都用过一招绝杀——“我数到三”。孩子刚开始会乖乖听话,但很快就会失效。或者是妈妈用这招管用,换成其他人带孩子的时候又被打回原形。

看似养成了一个好习惯,但其实是假象,只是“怕妈妈”而已。

如果是换成对孩子的鼓励:

“看你多快”“做的不错,下次你还可以再快点儿”“做的真棒,这次你又进步了!”


通过奖励和鼓励,会强化孩子的这种行为,让孩子更加自律,受益终生。

别忘了留一个缓冲

曾经看过一个小朋友的一周作息表,看上去比上班族还要充实。


他计划很早起床,先是晨读一个小时,紧接就去上学,下学后先充电一小时后,到家再做作业,周末也是被各种兴趣班辅满……

这期间,没有任何缓冲,对自己十分“克扣”,但这样的计划到最后往往无法实施,,总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最终回到“拖”的状态。


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写道: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5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

孩子磨蹭的背后都是有原因的,这需要父母耐心观察,仔细分析。

别急,给孩子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慢慢来,而我们只需站在他们身后,投以鼓励的眼神。相信,蜗牛也终能抵达属于他自己的终点。


来源│凯叔讲故事、小小包麻麻、新浪微博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