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研中心刘世锦:共同富裕的挑战与选择|经济人大家讲坛

徐瑾经济人 重要的是经济 2024-02-07

共同富裕是大部分人的期待,为什么需要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就是杀富济贫、削峰填谷吗?

         什么人群最可能在共同富裕中迅速受益?

共同富裕是民心所向,也是zy政策的决心,更是需要深度思考、全盘思考的重大课题。带着这些大家时下关切的问题,来经济人大家讲坛,听一听中 央智囊的解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世锦老师主题分享)
1
刘世锦分享

本期经济人大家论坛邀请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刘世锦老师分享“共同富裕”话题。北大苏剑教授与清华黄张凯教授作为嘉宾,与经济人大家讲坛的学友共同讨论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发展的战略与机遇。

刘世锦老师长期致力于经济理论和政策问题研究,主要涉及宏观经济、产业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等领域。在可见的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下,国家提出了共同富裕的目标。


政策会如何导向?实现的路径有哪些?对于我们个人有什么影响?这期话题关乎所有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世锦老师主题分享)


2
全球经验与教训

刘老师首先从已观察到的国际经验中,分析各主要经济体在发展中的居民个体收入结构变化,这种结构变化也体现了该国经济体的特征。

从国际经验来讲,大概是二战以后有将近上百个经济体都进入了工业化的进程。但是,真正有中等收入阶段转向高收入阶段的这个经济体根据有关的研究,大概只有13个经济体,亚洲只有日本和韩国。

从全球各经济体中,我们有可用的经验和教训,同时,在通往进入高等收入国家   的道路上,又有需要在我们的制度框架下思考的符合自己的道路选择的。


刘老师和学友一同回顾了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变化的历史曲线,我国的居民收入变化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78年到2008年,收入差距逐步扩大;第二阶段2008年以后收入差距高位徘徊或略有下降。

△(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变化的历史回顾)

为什么关心收入差距?为什么我国致力于跨过中等收入国家的规划与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反复提到“稳”字,收入差距拉大形成贫富分化,并不利于社会整体的稳定和谐。


这时候提出‘稳增长’和“共同富裕”其实还有特殊的意义,因为从国际经验来看,真正跨过中等收入门槛的国家不多,也有一些国家是曾经跨过了以后又倒退回去,比如说像俄罗斯。


在目前这个时点上的讨论共同富裕的问题,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因为跨过中等收入阶段进入高收入社会,一是这步迈不迈得过去?另外是出现徘徊不前的状况。


无论从发展阶段,还是社会结构稳定,亦或者普通百姓的真实生活感受提升,都是现阶段必须要思考和决策的。


△(理解共同富裕首先需要厘清两组重要概念)


刘老师着重指出,深挖“共同富裕”的内在肌理,提出两个重要的概念,就是增长性收入差距变动和衰退性收入差距变动。


增长性收入差距差距是指收入差距变动与经济增长同时发生,而且收入差距变动是一个增长的动力,拉动的增长更具包容性的。社会各个阶层的收入均有增长,只是有人快,有人慢,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大家实际上日子过得都好


相反的就是衰退型的收入差距变动,这是指收入差距变动与经济衰退同时发生。可以定义为经济增速虽然维持了正的增长,但是显著的低于潜在增长率,更可能因劳动所得和资产投资所得的不同加大收入差距。

另外一组概念,就是增效型收入差距变动与减效型收入差距变动。增效型收入差距变动是指有利于提高效率的收入差距变动,比如资源由低效的领域向高校领域流动。最典型的就是改革开放以后,大量的农民由农村转向城市,由农业部门转向非农产业,我们大量的农民工。


共同富裕不是劫富济贫,更不是字面上的平均收入,而是尽可能的扩大中等收入人群

我们也做了一些测算:假定2019到2030年GDP实际增长5%,平均通胀率2.5%, 名义GDP年均增长7.5%,居民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匹配,那么到2030年的时候,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将会上升到51%。

相应的这个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达到7.5亿人。大体相同的变动速度到2035年以前,有可能使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达到8-9亿人,从而实现倍增的目标。

怎么做?刘老师认为经济发展规划要有利于中低收入群体的人力资本提升,让中低收入群体从分配收入中找到增长收入的动力和能力,不单单依靠收入再次分配解决消费和提升生活品质的问题。


共同富裕的提出不光是拉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更是要中等收入人群得到稳定的状态和扩大规模,采取劫富济贫方式和绝对平均方式并不利于社会经济增效,只有增效大于经济增长,社会的发展动力才得以持续。


参加分享活动的嘉宾和学友跟着刘老师思路一路探讨

清华黄张凯教授:

刘老师讲得非常全面,也非常丰富,刘老师许多观点也是他多年以来一直在不断的呼吁,经济学界已形成一定程度的共识的,比如说推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推动农村农民的宅基地流转,为进城务工的农民提供落户和教育教学等等各方面的方便,这些应该说是经济学界主流的一个共识。

北大苏剑教授:

刘教授的观点说的真是非常全面,也非常的细致,应该说把实现共同富裕的机制和他的重点、难点,都讲得非常透彻,我完全赞同这个观点,收入差距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

学友:

对三种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情况拿日、韩对照来看,除了制度上的资产保护等,还和文化对工作伦理,财富价值的看法有关系,所以日、韩跨越是有其原因的。


收获与思考

此次刘世锦老师以及北大苏剑教授、清华黄张凯教授的分享交流与思想碰撞,给予学友很多收获,课后学友表示很受启发。



徐瑾私塾学友在刘老师分享后有感悟的说:

做为民营经济高度发达的浙江,更有条件如刘老师谈的促进中小企业,民营经济更大规模,更为稳定,更高质量发展。

就我们自己的实际情况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帮助小微企业:

鼓励企业纳税,鼓励企业多购买社保,政府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补贴企业;

对于在本地有多年社保的外来人,鼓励支持他们买房;

应有尽有的帮助农民工解决孩子上学问题

还有学友通过刘老师答疑交流引起自己对社会结构和分配制度更多更深的思考



4
更多精彩
春节后,我们邀请了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的研究员马勇老师,聊聊中国儒学。马勇老师致力于秦汉学术史及儒家经学研究领域。

三月,我们邀请葛兆光老师分析历史,徐瑾老师也和大家交流宏观话题。


△ 扫码报名 

徐瑾私塾月月有分享,期期很精彩,往期活动回顾👇👇👇
李冬君:文化中国的底层逻辑 | 经济人大家讲坛
陆铭:大国视角看中国经济|经济人大家讲坛
许成钢:制度基因为什么重要|经济人大家讲坛
徐英瑾:人工智能不智能|经济人大家讲坛

变革时代,链接是关键词。社群化生存,也是软阶层对抗阶层下移、打造二手人生的一个重要途径。

学友、老师、嘉宾的强强组合,会打磨出深度思想碰撞和思维链接的强悍小圈子——践行社群信念“小圈子,大能量”。
选对圈子,一切都对了|徐瑾私塾第1期,咨询联系助教,微信ashes-18)


↓↓欢迎同频好友,阅读原文或扫码申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国研中心刘世锦:共同富裕的挑战与选择|经济人大家讲坛

徐瑾经济人 重要的是经济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