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2016中国好书"人文社科类候选图书

2017-04-18 中国好书 中国好书

中国好书微信号:ibookmonthly

为读者发现好书,为好书寻找读者、


  谷雨过后,万物滋长,好书相伴,启迪人生。“2016中国好书”即将揭晓,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份权威的年度榜单。

人文社科类候选图书


《海昏侯刘贺》,辛德勇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看点】2015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了大量的精美随葬品,令人赞叹不已;而根据史学家们考证研究出的墓主人刘贺的传奇、戏剧化的人生,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一时间,考古和阅读历史形成了一股热潮:史家妙笔,情节曲折,千年冤魂学理式解读,堪称好莱坞大片;文字灵动,珍品文物呼应,被幽藏的历史场景鲜活地投射到现代人眼前,五彩缤纷,酣畅淋漓地散发出了历史的巨大魅力。

【推荐理由】这是一部关于海昏侯及其时代的学术研究专著,以历史文献记载为基本依据,吸收文物考古的最新成果,对海昏侯的生平历史做了大胆合理的推测,通过对当时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说,全新解读了“刘贺废立”等历史谜团,澄清了一些有关海昏侯和海昏侯墓的不合乎史实的流行观点。本书史料翔实,考证严谨,既嘉惠学林,又普惠大众。


《中国古代建筑概说》,傅熹年 著,北京出版社

【看点】中国古代的建筑活动,就已发现的遗址而言,至少可以上溯到七千年以前。尽管地理、气候、民族等差异使各地域建筑有很多不同之处,但经过数千年的创造、融合,逐渐形成了以木构架房屋为主、采取在平面上拓展的院落式布局的独特建筑体系。中国古代建筑理念高度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伦理观念、礼法制度、文化传统、艺术倾向、生活习俗甚至民间迷信等人文因素对中国古人的建筑观、建筑审美趣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是古代中国文化的形象化语言,并主导了古代建筑的风格特点和发展方向。可以说,中国古代建筑是一门大学问,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古代建筑思想对周围的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地区发生过深刻影响的原因。

【推荐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傅熹年从事建筑史研究六十余年,这是他普及古代建筑知识的“大家小书”。本书从宏观规划和建筑设计角度,对战国至明清各类建筑进行复原性研究,通过一幅幅珍贵的测绘手稿,复原古代建筑,解析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建筑理念,再现中国古典建筑的精妙所在。


《中国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贾康、苏京春 著,中信出版社

【看点】“中等收入陷阱”,这个骇人听闻的经济学理论,标志着一个世界性难题。拉美等发展中国家不幸落入发展陷阱,从而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对于处于艰难转轨、力求在和平发展中崛起的中国来说,这是一个关乎其现代化命运、能否实现“中国梦”的必须严肃面对的顶级真问题,是攸关国家命运的收入之坎、发展之坎、创新之坎和国家之坎,也是关系你我所有人的坎。如何认识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如何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中国成功跨越这道坎?著名经济学家贾康以理论分析与案例验证相结合的方式回答了这个问题。

【推荐理由】本书通过分析当前我国经济转型遇到的问题和面对新常态的复杂情况,通过解析和参考美、日、韩等国的经验和拉美有关国家的教训,提出了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过程中中国应对挑战与克服困难的可行的路径和方法。逻辑上抽丝剥茧,论述上层层递进,对论题做了富有启发性的探索。


《锦程:中国丝绸与丝绸之路》,赵丰 著,黄山书社

【看点】丝绸,曾经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贵重珍稀物品,曾经让全世界为之疯狂的比黄金还珍贵的东西。中国古代人们对它有着美好的想象,把它理解为包裹死去蚕蛹的神奇衣裳,有一种还魂回生的神力,可以让僵死的蚕蛹化为翩翩飞生的飞蛾,因而成为中国古人作为丧服、祭服和祭品的重要物品,寄寓着古代人对死后世界的想象与期望。这也就是中国历朝历代人们不惮其凡、创造出如此繁复精密的丝绸工艺程序的原因。而就在这“丝绸”创造的历史进程中,伴生出一部优秀的人类文明史。

【推荐理由】本书是权威纺织研究专家赵丰教授深入解读古代丝绸文化的精心之作。本书补充了丝绸之路研究的丝绸部分,并进而全面描绘人类生活最基本的“衣”的历史进程。通过具体的历史细节,使读者理解每一片在沙漠中发现的丝绸中包含了多少文明的累积。全书内容翔实、考证深入、图文并茂,学术性与普及性俱佳,生动展示了丝绸之美和看得见的丝绸之路之美。


《文字小讲》,许进雄 著,天津人民出版社

【看点】一种文字体系的厚度,承载、记录着世界上各古老文明文化的高度和厚度。大学问家陈寅恪说过:“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一种文字的变迁发展,更是构成了社会文化、文明发展史的重要内容。中国汉字体系独步宇内,是灿烂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和象征,亦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头。

【推荐理由】台湾著名古文字学者许进雄,继《文物小讲》后为普通读者“无门槛”说文解字,用专业的学识精心打造汉字王国的行旅指南,用简洁的行文精细讲解209个常用汉字背后的文化与故事。透过可靠的学识、通俗的叙述,连接文字、文物与历史,引领读者展开一场对中国古代人生活场景的全面探索。


《庄子哲学讲记》,郑开 著,广西人民出版社

【看点】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善于以汪洋恣肆、神鬼莫测的文字,表达深邃的哲学思考和天马行空的精神境界。他对道之真理的洞见,对人性的深度开掘,对得失生死的达观态度,对艺术审美的亲切体验,触发了千载以来无数读者的无穷想象。即使在现代世界和现实生活中,我们仍能看到庄子的身影。因为他对自由、和谐的追求以及对沉沦于物欲的社会现象的反省和批判,对我们当下的生存结构和生命意义依然有着足够的警示意义。

【推荐理由】本书是北京大学郑开教授30余年庄子哲学研究与教学的结晶,旨在发掘蕴含于《庄子》文本中的哲学新义,特别是分析和研究庄子思想超越时代的深刻意义和重要特征。作者以讲记的形式对自己的思索过程做了通俗表达,在深入浅出中引导读者准确理解和把握庄子的思想世界和精神境界。这是一部了解庄子哲学精髓的可靠读本,也是一部启发现代人追问和反思的慎思之作,为我们指引了一条通向庄子思想世界的哲学之路,从而进入庄子超逸的精神之境界,领悟庄子哲学的现代意义。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张国刚 著,中华书局

【看点】历朝历代的国家政权和知识精英都高度重视历史书写,是中华文明有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特色,故此,中国的历史典籍浩如烟海,其中《资治通鉴》是最著名、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它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通史,记载了事关国家兴衰、民生休戚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具有极高的经世致用价值,受到后世的交口称誉。读史就像看高人下棋,前贤往哲应对时代挑战,成败得失经验教训留下的记录,犹如那个时代留给后人的一个棋谱的残局。熟读残局,我们就能继续下棋。熟读历史,我们面对现实的挑战,就能做到心中有数。道理是抽象的,历史是具体的。抽象的道理在具体的历史情境当中,能使我们明白变化的道理。

【推荐理由】本书是学者张国刚在慕课讲稿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史学著作。从《资治通鉴》文本出发,选取影响军国大政的20个关键节点,生动地讲述了从春秋三家分晋至大唐盛世终结这段历史,既有忠于原典的历史再现,又有独到精辟的分析讲论,令一部体量浩繁的古典巨著一变而为精简通达的大众历史读本,堪称当代名家深入浅出解读历史名著的经典之作。阅读千年历史,令我们豁然开朗。


《造房子》,王澍 著,湖南美术出版社

【看点】现代都市人每天都生活在各式各样的建筑里,好或不好的建筑不再是与我们毫无干系,其与我们是否有好的生存环境戚戚相关,并且也在主导我们的心情。那么好建筑的标准是什么呢?好建筑如何能够获取深厚的文化底蕴、极致的原创性和感染力?世界建筑界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获得者王澍为我们做出了深刻的诠释:他在宋代山水画的意境里寻找当代建筑之路,于明清园林的哲思中探求传统文化之美,在中国哲学的秘密小径上去探索“被”“建筑”的世界。

【推荐理由】本书是一本个性鲜明的建筑随笔集,一本营造之书,对“好的建筑”以及“如何做出重返传统的当代建筑”有着深入入微的思考,深入阐释了造房子的艺术智慧;并附有大量建筑作品的精彩摄影。同时又不只是一本营造之书,它连接着东方哲学和美学的深邃空间,构建了独特的审美体系,阐释了房子这一物质文化的精妙纹理,为传统文化融入当代提供了一种可能路径。

 

《国学与人生》,傅佩荣 著,东方出版社

【看点】中国国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国学对现代人生有何启发?在经济、科技高度发展的当下是否还有解惑人生、安顿心灵的作用?国学中有哪些我们应该必备的、能真正代表中国文化的“精纯”理念?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人生观是否符合现代人的理性要求?传统文化具有什么样的当代意义?等等。这可能是我们面对国学宝贵遗产时脑海里闪现出来的种种疑问。

【推荐理由】台湾大学著名教授傅佩荣先生继《哲学与人生》之后,又一次开启了承先启后的智慧。先生正本清源,回到原典,从易经到诗经,从大学到中庸,从孔孟到老庄,从朱熹到王阳明,把人生问题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视野中来考察,通过追溯先秦诸子的思想发端,回归和阐明了中国文化源头的许多重要观念,重点阐述了儒道二家的核心思想,并挖掘和论述了其现代价值。本书视野开阔,思想睿智,逻辑严谨,尽显国学魅力。


《极简黄河史》,杨明 著,漓江出版社

【看点】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坎坷的命运大抵会给人沉重的感觉。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黄河包容了中华各民族的文化而最终形成了源远流长、众善毕集的伟大文化。要了解中国文化,不能不了解黄河文化。历史上稳定盛世与动乱不安常常交替出现,而黄河在每次重大改道后,都会保持数十年乃至百年的稳定期,这种自然地理与政治生态的巧妙呼应,常常让人产生丰富的遐想,穿透你的思维,其背后便会出现一个个留名史册的人物。有道是:有黄河,家国生生不息。

【推荐理由】本书是一部精彩纷呈、独具一格的“黄河别传”。河流动力学家杨明用谐趣通俗的语言,系统梳理了黄河两千多年间的变迁史,将历代黄河治理、人文风情及休戚相关的历史人物等知识趣闻,融会贯通,一一呈献,字里行间充满家国情怀,把纷繁复杂的黄河史写得意趣横生、引人入胜。


《大都无城:中国古都的动态解读》,许宏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看点】如果有人说中国古代作为国家权力中心的都城,却没有城墙,你肯定会觉得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城墙是构成都市的基本政治要素,怎么可能没有?”然而,历史学家根据考古文献告诉你,这是真的。“大都无城”——至少在一千多年里中国古都皆是“不设防”的城市——这是不是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勇敢自信、包容大度、善良友爱、热爱和平的民族气质和精神?

【推荐理由】如何理解“大都无城”这一看似颠覆性的观点及其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文化内涵?考古学家许宏从坚实的考古材料出发,通过对中国古代都邑遗存及其发展阶段的归纳与提炼,系统描绘了先秦时期中国古代都城构成和布局的变迁轨迹,为我们打开了解读早期中国的另一视角。扎实的考古材料与充满想象力的历史推理互为参证,体现了考古学在古史构建中的基础性作用。


《满天星斗:苏秉琦论远古中国》,苏秉琦 著,赵汀阳、王星 编,中信出版社

【看点】“满天星斗”,一种诗意的描绘。但它并不是一个文学散文创作,而是本身并不浪漫的中国考古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观点。这个理论揭开了中华文明起源的源头成因,破解了中华文明从涓涓细流汇成滔滔江河、源远流长、具有无穷生命力的生命密码,找到了对中国文化传统长期发挥积极推动作用的动力要素,揭示了中华文明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具有极强包容同化功能的特点和内因,分析了中国文明为什么没有发展出一神教,并且形成和平主义基因的社会生态环境,最后总结概括了中国文化传统精华是什么、中华文明的民族灵魂是什么、精神支柱是什么等这些当今中国人都十分关心的大问题。

【推荐理由】这是考古学大家苏秉琦先生的学术合集,旨在从宏观角度探讨中华文明的起源问题,在大量考古实践的基础上,提纲挈领地梳理了几大区系文化的渊源、特点和发展轨迹,指出中原地区只是“独立发展又互相影响”的六大区系之一,从而纠正了中国文明起源问题上的传统理解偏差,并将中华文明起源状态传神地描述为“满天星斗”。本书见解独到,史料翔实,语言通俗,是一本优秀的“大家小书”。


《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楼宇烈 著,中华书局

【看点】世界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在创造丰富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比以往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为严重的世界性的社会问题,作用于人的精神、道德领域的文化建构问题日益迫切地摆在当今世界面前。中国人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传统文化,如何做一个传统文化下的现代人?中国成为了世界大国,如何增强文化认同感,树立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这些都成为中国学者思考的重要问题。世界文化的发展有两大趋势,一是东西方都在回归传统,二是向东方文化靠拢。20世纪中国文化走的是一条借鉴西方文化的道路,21世纪的道路则是应该着眼于中国文化的重构与发展。中国人创造了礼乐文化,积极发掘自己民族传统文化中合理的成分及人文精神的精华营养,做出符合时代精神的诠释,建立起符合时代精神所需要的伦理观念、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这对世界文化未来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推荐理由】本书是著名学者楼宇烈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解读。作者围绕中国文化精神和提升中国软实力两大主题展开论述,以睿智的哲思颠覆了某些经不起推敲的文化观念,将儒释道融汇一体的“以人为本”定位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其论述打通了旧说与新解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隔阂,拓展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空间。这是一本学养深厚、视野宽阔、语言优雅的智慧之作。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全2册》,王建朗、黄克武 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看点】从1840年到1949近110年的时间,在中国有文字以来漫长的历史中,只是一个短暂的阶段。然而,这百年之变却是前所未有的,它改变了中国发展进程,调整了中国发展方向,影响既深且巨,其波澜之余浪及今仍未平息。在不同人的眼里,有不同的近代史。如此波澜迭起的历史,必会演绎出众多解读。随着历史的远去和时代的进步,海峡两岸学术交流、交融及共识达到了全新的高度,两岸高水平历史学者合作,携手修史,完成了一个划时代的创举,在两岸学术交流史上具有象征意义。

【推荐理由】本书是海峡两岸近代史学者第一次合作撰写的系统完整的历史著作。全书分上下两册,采取专题论述方式,大体以时间和事件为经,以社会发展面向为纬,分章论述了晚清通史及最为关键的一些历史课题,比较全面地展示了近年来学界最新的关于中国近代历史变迁的重要成果,具有国际视野,立足学术前沿,既凸显学术共识,又恰当保留表述差异,为读者更好地认识晚清历史提供了一个新的文本。


《长安与罗马:公元前后三世纪欧亚大陆东西帝国的双城记》,周繁文 著,商务印书馆

【看点】两千年前,欧亚大陆的东端和西端,耸立着世界上的两个伟大帝国——中国的汉帝国和西方的罗马帝国,还有帝国的都市,世界版图上的超级大都市——两个闪亮的名字——长安与罗马。两千年时光无声流逝,长安成了只存在梦里回不去的城市;罗马仍活着,青石板路上堆放着十几个世纪的时光沉积。但是两大帝国余留的回响仍然盘旋在岁月的风云间,他们曾构筑的政治、经济、文化框架,他们曾创造的思想、技术、艺术架构,仍遗留在我们文化的基因里,以一种不易察觉的方式在现代社会继续发挥着影响。望着那曾经鲜活的历史转身后依旧动人的背影,如果我们想知道自己从何处来,想知道今天之所以为今天,我们可以借助浩瀚史籍和丰富遗址,穿越古今,回到过去,去亲眼看看两个帝国曾经辉煌的历史。

【推荐理由】长安与罗马作为都城,是秦汉与罗马两大文明之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集中体现。本书从城起、分区、基础、居住等10个方面对长安和罗马进行了比较,涉及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和世俗生活等内容,有助于读者在对比中了解秦汉文明和罗马文明的基本特征,以及东西方历史的发展方向不同的原因。


《大国大城》,陆铭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看点】美国根据卫星数据制作了一张世界夜晚灯光地图显示,世界上灯光亮度高的地方,总是集中在全球陆地的一小部分。灯光亮度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表明全球的经济活动都高度集中在少数地区。“大国”,有着巨大的优势,是每个现代国家追求的目标,所以有了“欧洲化”的欧盟;“大城”,则是世界先进国家发展的成功经验和模式,在“发展”的意义上,城市化是世界性的共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才刚刚过半,距离国际的75%城市化率还有足够的提升空间。如果中国城市化这一进程能够不断推进,足以使中国经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这一进程注定是艰难的,那么中国应该如何发挥大国优势和“发展中大国”的巨大潜力,走出一条和其他国家不一样的城市化道路呢?

【推荐理由】本书在比较全球经验、解析本土现状的基础上,系统论证了发展大城市对个人、群体、国家的益处,力倡中国发展大城市的重要性。呼吁取消人口自由流动门槛,倡导以发展大城市的方式促进中国城市化进程,谏言以人均GDP的均衡取代对区域GDP均衡的追求;主张让建设用地指标跨省流转,让农民工同等享受大城市的公共福利待遇,让留守儿童进入城市接受教育,让城市病在“拥挤”中解决……这是一部打破直觉、凝聚共识之作。


《礼乐文明与中国文化精神:彭林教授东南大学讲演录》,彭林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看点】我们常说中国是礼仪之邦,那么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礼”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是中国文化在所有方言和风俗之上的一个更高的存在,是一种得到一致认同的共同道德理性的规则。它既是家庭的准则,也是社会及政府的准则。它维系着大江南北、黄河上下所有的中国人,维系着偌大的中国几千年不可分。“礼”不简单等同于“礼俗”,它对每个个体来说都特别重要,是人安身立命、提高人生境界的途径。今天,礼学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各种社会问题更使得“礼”的当下意义愈发显得重要。西方是靠宗教和法律来管理社会,中国是靠礼,靠社会公理和人的自律管理社会。21世纪东西方文化博弈的实质,是中华民族能不能向人类社会提供一种不同于西方文化的社会发展模式,那么礼就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重返世界之巅的根本之道。

【推荐理由】本书为著名学者彭林先生根据自己的系列讲座编写而成。全书分“学理”“要则”“常礼”三个部分,阐述了作为中华文明核心的“礼”的精深内涵和现实意义。作者将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文化理解融入学术研究之中,既有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解读,又有对现实生活的观照和针砭,深入浅出,情文并茂,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


《创新 拼搏 奉献——程开甲口述自传》,程开甲 口述,熊杏林、程漱玉、王莹莹 访问整理,湖南教育出版社

【看点】他是一位非常令人尊敬的老科学家,是中国第一代科学家群体的杰出代表。像很多科学家所做的那样,他放弃国外优越的待遇,毅然回到祖国,承担起国家科研工作的重任,长期默默地在艰苦条件下工作,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是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并在理论物理、抗辐射加固、超导理论、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也取得了众多具有开创意义的研究成果,蜚声世界。这是程开甲院士在97岁耄耋之年所做的口述历史,深情回忆了中国老一代科学家们施展才华、奉献青春、燃烧激情的岁月,具有极其珍贵的文献价值和史料挖掘抢救意义。

【推荐理由】本书是“二十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系列丛书之一,根据著名科学家程开甲的口述资料整理而成。作者深情回忆了自己早年求学、任教、研究的经历,重点讲述了开拓我国核武器事业、创建核试验科学体系的艰辛历程,在娓娓道来中呈现了许多生动的历史细节,也从侧面折射了当代中国科技发展的风雨兼程。书中还附有大量当事人对传主的回忆,以及传主本人的部分文稿。资料翔实,图文并茂,语言质朴,可读性强。读者不仅可领略传主的科学人生与学术思想,也可在书中捕捉到时代的多重记忆。


《革命与霓裳:大革命时代法国女性服饰中的文化与政治》,汤晓燕 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看点】你看你没有想到,穿衣其实并不是简单的事情,服饰也不仅仅是一个审美问题,社会流行的服饰现象,绝不只是简单地改变款式和材质,而是与政治、文化和社会中出现的巨大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服饰上的细微变化,是各类群体或个人表达他们的态度、力量以及诉求的绝佳途径。简单的服饰现象背后,是社会、政治、文化、性别乃至观念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是社会整体心态、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经济等层面的深层变革的体现,其背后隐藏着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现象及丰富的含义。

【推荐理由】服饰史学者汤晓燕女士通过性别研究和表象研究这两个当代史学的新锐视角,深入细致地考察了法国大革命前后法国女性服饰的时尚潮流。将史料与理论相互渗透和融合,立足于实证所需的图像材料,通过精心拣选的历史配图给人以直观印象,又运用西美尔等社会学名家的理论,通过探讨服饰材料和外观的改变,探究其背后的政治文化变迁。这是一部考察和研究时尚文化与政治事件及社会变迁之间的互动机制的佳作。


《中国社会经济通史》,全汉昇 口述、叶龙 整理,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看点】全汉升先生是中国经济史学科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一位贡献卓著、广受赞誉的史学名家。他以贯通古今中外的宏大视野,对数千年间中国经济历史大势的精彩把握和分析,不但为我们找到了中国近年来主要经济问题发生的历史原因,例如回答了为什么中国自清末以来多少次想要工业化皆不成的疑问,还为我们解答了世界经济史上的许多问题,对世界经济史的研究亦有贡献。

【推荐理由】本书根据全先生的授课内容整理而成。书中对历代人口变化、农业生产、财政税制、工商贸易、货币金融、城市发展等方面的情形做了系统而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勾勒出了数千年间经济发展与社会演进的趋势,特别是对明清及近代的重大历史转型做了详细深入的剖析。全书史料丰富,视野开阔,并借鉴了西方经济史学的新观念和新方法,是一部概观中国经济、社会历史变迁的佳作。

 

《大写西域:全2册》,高洪雷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看点】公元1973年,英国伦敦一间墨香氤氲的书房,45岁的日本作家池田大作与84岁的英国著名史学家汤因比相对而坐。前者脸上洋溢着佛一般的浅笑,面庞饱满得如一轮十六的圆月;后者则有着基督徒的严谨与凝重,眉毛浓密得如同两把刷子。

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对话。

中年人问老者:“您喜欢在历史上什么时候的哪个地方出生呢?”

沉思片刻,皱纹里夹满智慧的汤因比一板一眼地回答:“我希望出生在公元纪年刚开始的一个地方,在那个地方,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古波斯文明和古代中华文明融合在一起。”

这位睿智的老者非常准确地寻到了一处人类文明的圣地,他把这个地方称作“诗意地栖居”。这是一个人类文明、多元文化汇聚交融的福地。世界上仅有一个,就是中国的西域。

时至今日,西域的神秘面纱尚未完全揭去,我们对西域文明价值的认识远未达到应有的高度。玄妙如诗,美仑如画,西域还在等待着我们……

【推荐理由】西域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也是世界几大古代文明的融汇之处。本书以班固《汉书》为基础,甄别出西域都护府统辖的48国,以西域学、历史学、历史地理学、考古学等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揭开了古代西域的神秘面纱。作者用荡气回肠的纪实文学方式,首次全景式讲述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多彩故事,宏阔地再现了世界四大古代文明的交汇过程,拉近古今距离,是一部填补我国西域人文历史空白的巨制。



想知道哪些图书最终入选“2016中国好书”,敬请关注4月23日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的颁奖盛典!


“2015中国好书”已经揭晓,查看详情请回复“2015”。


“中国好书”月榜(原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大众好书榜”)从2014年3月开始每月发布一次,回复6位数年月(如201403),即可获得对应月份的榜单及推荐理由。


对话窗回复“目录”获取“中国好书”各月榜单。


扫一扫关注“中国好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