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访】湯青&徐卫国:建筑师的坚守与转变

建筑畅言网 建筑畅言网 2021-12-19

1月15日,CallisonRTKL2019年首场VP公开课在北京举行。建筑畅言网受邀出席本次活动,并荣幸地采访了活动主讲嘉宾CallisonRTKL副总裁湯青女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徐卫国教授。围绕“建筑师直面的变与不变”这一活动主题,他们的观点不谋而合。建筑师应当有自己的职业坚守,必须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变化不断提升对新城市语境的感悟敏感性, 借助最先进的设计工具,实现与时俱进的建筑设计。以下为采访实录——

CallisonRTKL 副总裁湯青女士及清华大学的徐卫国教授

建筑畅言网:针对“建筑师直面的变与不变”这一主题,您是怎样从不同的层面,包括文化、科技、设计工具、新材料等来理解这个主题的?

湯青:每个方面都是一个变量,每个变量对建筑设计都有很大的影响。以文化为例,不同的地域和不同文化,一定会产生不同的观念,会直接影响到当地艺术及美的取向,也会影响到对建筑的审美。

科技,实际上是在为人们提供更大的自由度,比如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的出现,让建筑设计和建筑师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当然这也需要建筑师不断学习和应用新技术。

设计工具,如三维软件和3D打印,让建筑师从趴图板的阶段,一下子跃到了能够得心应手,更好预知设计效果的阶段,同时还能够通过这些软件进行检验,预先体验观察和优化即将建设的空间的方方面面。

建筑畅言网:徐教授,请您也对今天下午交流的主题简单谈谈您的看法。

徐卫国:建筑师总是需要面临着变和不变的这种状况。从职业的基本道德或职业标准来看,有一些标准是不能变的,一是坚守建筑是为人服务的理念,因为建筑最终会成为人们活动的场所,因此设计对象和设计内容都应围绕人展开。实际上,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近些年以来现代人对个性化的需求已成为主流,在这种情况下,建筑师应该针对当下新需求进行设计,这是绝对不能变的。

另外,建筑师要坚守自己的职业水准,勇于表现自己的艺术特性,以及对建筑美的追求,这对建筑师来说也不会变。事实上刚才我说的这个不变之间也有一定的矛盾,一方面是要坚守建筑师的这种职业水准,另一方面设计的建筑本质又要能够满足人的需求,这对建筑师提出了挑战。在这种挑战下,建筑师需要协调两者的关系,解决好这两者的矛盾,通过调节,既要能满足人的生活需求,同时也要能坚守自己的设计原则和设计质量,因此这其中又包含着变化。所以,变和不变是相对而言的,是相互缠绕在一块的,这是对建筑师的一个考验,是建筑师水平的体现。

CallisonRTKL近年代表项目——成都大悦城

CallisonRTKL近年代表项目——深圳万象天地

建筑畅言网:湯老师,请介绍一下CallisonRTKL近年的代表项目?

湯青:CallisonRTKL在全球有20多个办公室,每年有很多新项目。如果说代表,其实很多都很优秀。近年获各种奖项的项目不少,国内的有成都大悦城,还有长沙梅溪湖商业中心,也获得超高层建筑的大奖,深圳新开的深圳万象天地,这是华润置地大型的城市更新项目。

青作品——赣州之门

青作品——北京台湖办公园区项目

建筑畅言网:之前我们采访过袁孝楠先生(CallisonRTKL资深副总裁),他谈到公司特别擅长商业综合体设计,也特别注重可持续性塑造。想问一下你们有哪些具体措施或者有哪些有别于其他公司的特长,能实现这个诉求?

湯青:可持续包含的内容很多,如果是从商业综合体的各种业态互相支持和收益来说,商业需要大量的人流,在酒店、写字楼常住的白领、公寓住宅的居民都可以成为商业综合体长期稳定的人流;从酒店、写字楼及公寓住宅角度,商业综合体的商业又为写字楼和商业提供了优质周到的体验和服务。

商业项目的定位准确非常重要,首先要了解城市环境的上下文,把城市商业环境调研清楚,需要调查项目周边及城市的经济、市场、消费人群等相关情况,商业项目定位与周边区域的商业项目及潜在项目的关系如何,是竞争、还是互补互益,进行详细的研究和调查。在对周边所有类似项目进行调查之后,哪些会是竞争对手,哪些会是异质化互相的补充,项目服务的主要人群是哪些,根据项目的规模限定,是城市级中心、次中心还是社区中心等,在城市商业综合体的主题、内容、相应设计策略等方面都会有很大影响。设计定位更多是策划公司的研究内容,我们公司作为全球著名的商业设计公司,多年的经验积累让我们有比较敏锐的对商业建筑的感知和经验,在我国此类商业策划公司出现之前的大型商业综合体项目中,我们会根据公司多年的商业经验对业主提出多方建意,我们很大程度上是除设计外,还做了策划公司的工作。近十多年,我国策划行业的发展比较大,有些项目业主会先会同策划公司、设计公司一起探讨,把定位梳理的非常清楚,策划公司的调研的数据库会有很大帮助,对我们设计来说会顺畅很多。在清晰定位的基础上,我们会进一步对商业成功性做大量研究,不同的地块、位置、周边城市环境及交通条件,都要求有非常不同的研究才能找出最契合的设计策略,然后把这些研究和策略运用到整个设计的布局中去,在设计的空间节奏以及分区,主次动线的组织,主力店的位置和类型,购物商城的性格及主题,需要打造什么样体验情景等等。

湯青女士及徐卫国教授接受建筑畅言网专访

建筑畅言网:徐教授,您是国内非线性设计和3D混凝土打印方面的顶尖专家。请您介绍一下在您的研究领域中,近些年有哪些比较重要的研究成果或者突破性创新?

徐卫国:数字设计历史不长,从九十年代开始,但发展很快,目前我认为已经建立了基本的理论框架,理论体系也应该逐渐建立起来了。运用数字技术来进行建筑设计,本身它是有思想、有观念、有方法,有具体理论基础的,其核心是如何通过数字技术让建筑设计实现本质,一是前面谈到的满足人的需求;二是建筑、人、环境的关系。此外,数字技术如何来实现数字设计,也就是数字建造,这是建筑本质的问题。从设计角度来看,数字技术探讨的是如何实现人文、环境、建筑三者最优关系。

第二,在数字技术条件下建造的方式是否能够得到改变。事实上在这方面,数字技术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念和方法,也就是说数字技术并不是用来生成酷炫造型,仅仅追求形式,它是为设计的本质,基本的建造服务的。另一方面,工具的开发。数字设计最基本的前提是软件和程序,对建筑师来说,程序和软件的使用,是有一定门槛的,不容易掌握。事实上,工具发展到现在,已经非常易于普通建筑师使用,打个比方,如果要成为一个专业的摄影家,需要满足一定的要求, 但目前摄象机的使用一不复杂,很快就可以适应。所以说,虽然对建筑师而言使用专业软件进行编程存在一定困难,但这并不难克服,现在一些编程软件十分易于上手,易于掌握。这种工具开发使得建筑师能够很容易使用这些工具进行建筑设计,这也是行业的一大发展。

第三,建造方面,从整个领域来说,数控、制造和建筑设计已恰当地结合在一起。建筑设计能够借助于工业制造、产品制造工具和设备来进行建筑构建,甚至完成更大体量建筑的直接建造,实现了行业的重要突破。

徐卫国著作——《生物形态建筑数字图解》

我本人这些年在此方面也做了一些研究,并取得了一些进展。一方面是对数字设计理论的研究,比如数字图解设计方法,数字图解设计思想,数字建构概念,算法生形的设计概念和设计思想等等,这些是属于基础理论的一种建构。另一方面,在数字设计工具方面,也有所研究和有所突破,最近我出了一本书《生物形态的建筑数字图解》,展现了工具性的、技术性的研究结果,书介绍了30个来自于生物形态的生形算法,这种算法能够帮助建筑师有效地实现形式生成的基本关系。技术基础和工具是紧密相连的,只有懂得算法才能使用软件工具,生成最后的形态。本书对于算法知识和软件工具间的联结关系进行了研究和系统的梳理,对业界起到很大的作用。

第三方面是建造,设计是为了建造,现在工业发展非常快,建筑工业的升级和发展目标是数字建造和智能建造。智能建造不光是建造,更要求设计和建造相联系,因为两者间具备一种产业链关系,没有前面的数字设计和数字软件就不可能有加工和建造;另外,建造方法和设计也密切相关,所以建造本身的研究和探索,也很重要。

近些年以来,建造的方法也有所进展。简单说,一个设计好的复杂形体,之前没有人知道如何建造,很难实现。而学校、实验室对此的研究结果为实际建造、实际项目提供了基础。比如我们在3D打印混凝土方面做了深度研究,一开始是为了实现一些不规则的形体,因为没法建造,所以自己开发工具,开发建造的方法,最终产生了打印混凝土。我们把研究延伸到了用机器臂来进行3D混凝土打印,这时打印出来的成果能实现原初设计。但这仅仅是研究性和实验性的,还没有推向建筑工业。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希望能够推动整个数字设计和智能建造的发展,对实际项目有所裨益。

建筑机器人协会创始人Sigrid Brell-cokcan为徐卫国教授颁发“建筑机器人技术运用奖”

建筑畅言网:刚才您提到智能建造在实验性项目中的应用。去年您在瑞士获得了国际机器人大会技术应用奖项,请您谈一谈获奖感受和具体在实施武家庄项目中的技术应用。

徐卫国:获奖是因为运用机器臂进行数字建造和智能建造而做的一些实际项目,比如武家庄的花园和3D打印。也是因为运用混凝土打印,因此在瑞士大会中获奖。获奖之后我确实体会良多。这个领域竞争很激烈,当时有来自世界各地500多人参加本次会议,这次会议之前举办的数字混凝土会议,也有500多人参会。

会议上,可以看到学者专家对数字建造这个热点课题进行的研究和开发。我就在想,为什么他们会把这个看得这么重。根本原因是技术、方法能够改变现状,简单说这项技术可以替代人,让机器自动完成建造。所以,因为看到了此项技术对实际工业、经济、以及对整个产业的影响,才会有有这么多人参加此次会议。

第二,目前的研发处于起步阶段,甚至处于在研究如何研究,研究什么、怎么才能把这个推向建筑工业这一非常初步的时期。当然对于我们团队已经取得的进展,我自己也是有一个非常清楚的认知,打个比方,我跟我的团队正在参加400米比赛,现在刚刚领先跑了50米,这个领先仅仅是400米中领先了50米,算不了什么。在众多专家学者的推动下,数字建造、智能建造一定会非飞快发展,成果会不断的涌现,这是我的感受。

中南置地数字建筑联合研究中心(张家口武家庄砖艺迷宫花园)

施工现场

建筑畅言网:能否谈一下您的团队在武家庄项目中的设计和实施过程?

徐卫国:武家庄花园,武家庄机器臂自动砌铸花园这个项目是规模很小,但却完整,其中包含从设计到运用机器臂、机器人进行建造的完整过程。从设计到最终建成,是一个连贯的过程,这个过程最大的特点是基于两个流:一方面是着眼于数字流,在过程中要不断优化设计文件和文档来源。另一方面是物质流,即材料与建造,具体说就是混凝土,以及如何把这个东西摆放。数字流和物质流相辅相成,在两条线上控制这个项目,最终决定项目的质量。所以,无论是数字流还是物质流,每个环节的控制优化是保证实现最高质量的前提。因此,对过程的设计与过程的控制变成了智能建造或数字建造的关键。

CallisonRTKL创新工作坊“Spark Week”

建筑畅言网:湯总,能否介绍一下CallisonRTKL的公司文化?

湯青:我们公司一直不停地追求的是设计文化,即以设计为优先。我们每年都举办很多设计类活动,如每年一周的Spark week,各办公室的年轻建筑师发散思考,找出感兴趣的主题,团队协作,并邀请社会各界人士进行共同讨论, 创造性地帮助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大大小小问题;还有为全球的年轻建筑师们每年举办的Design Conference等,这些活动都是为了增强全球年轻的建筑师们间的互动,弘扬公司的创新设计文化的。我们公司始终在尽各种努力在设计方面进一步发展与提高,更好的为社会提供高水准的设计服务。

建筑畅言网:您刚才提到了公司设有很多的分支机构和分公司,请问能不能分享一个团队协作,共同完成的成功案例?

湯青:这个合作在我们这样的公司非常普遍,很多项目都会互相合作。因为我们在全球很多地方都设有办公室,拥有众多出色的资深建筑师,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会在不同的项目里进行安排,尽量有几位资深建筑师不同角色的合作,形成一个智囊,随时可以讨论。CallisonRTKL的一贯做法,是不特别强调某一个人或者大师的特色,追求团队的合作,及最终呈现的品质。

建筑畅言网:作为清华教授,对建筑系在校学生及刚入职场的新人,您有什么建议和箴言?

徐卫国:对学生和新入职的职场新人,其实是不一样的概念。对学生来说,在校要扩大知识面,如果仅仅是学习,由于现在的教育体系,包括清华和其他的学校一样,相对来说比较传统。但学生毕业后,要进入到一个新的建筑设计界或者建筑工业,需要解决新问题,只具备学校里目前教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甚至随着职业以及行业的变化,如果不及时更新知识,不扩大你知识结构,就会遭遇淘汰。具体来说,将来的建筑设计与建筑工业会向智能建造的方向发展,学生在校时,应该更多的去接受此方面的知识,接受这些数字工具,这样才能具备基本谋生的能力,否则真的会面临淘汰。

对于刚走出校园的职场新人来说,一是如何适应目前的工作。同样,无论是建筑设计公司还是建筑企业,都在面临着市场或者产业的快速变化,且需要很快去适应,那么对员工来说,同样也需具备快速适应变化的能力。第二点是要发挥个人特长,能够做好目前的本职工作。在面对新需求的同时还需进行学习,边干边学,是这个时代的特点,做不到的话就会掉队。

建筑畅言网:谢谢接受我们的访问,期待两位的精彩演讲!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