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虐童”事件发生后,我们可以谈些什么?

huhua 胡华名师工作室 2021-05-26


自然

    生命、成长





安静、纯净




这几天,上海携程亲子园的虐童事件成了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热门话题。


😓 强制给孩子灌芥末、安眠药;

 

😨 孩子1小时拉了6次,始终不给换尿布;

 

😱 挑不会说话的幼儿在监控外下重手;

 

😠 当众扒光17个月女孩的裤子;

 

😡 粗鲁地脱掉孩子衣服,横甩孩子书包;

 

😭 推搡孩子,让孩子直接摔到桌角;

……


当这一切发生的时候,除了愤怒,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虐童”的事件,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人如此残忍地伤害孩子?



心理学家吴在天的解读:

 

万事万物,都是我们心灵的镜子

 

因为这些人在美好的身上,照见了不堪的自己。

 

有些人的童年过得并不幸福,在他们还是弱小的孩子的时候,没有得到过呵护,只有虐待和伤害。这让他们的内心藏着一个被折磨的、弱小的孩子。当他们看到可爱的孩子,或是弱小的动物时,他们内心中潜藏的痛苦就会被唤起。而这些体验会被投射到更弱小的孩子身上,变成了当年“施虐的暴君”,从而有去想折磨这些可爱孩子的冲动。


这种施虐的冲动,就像是在说:你如此可爱,让我看到了我难过哭泣恐惧的样子。但我也曾经这么可爱过。可我的难过和恐惧只能藏在心底。

 

与其藏在我这里,还不如放到你身上。所以,他们折磨虐待这个真实的、可爱的、弱小的孩子,就好像把自己受伤的、被折磨的、弱小的内在形象投射了出去。这很像自己把自己曾经不好的、难堪的那一面抛了出去的感觉。

 

而且,攻击远比自己弱小的孩子,不仅可以释放自己的快感,还不用担心什么。



以下是我的解读:



☑ 这些人不光不爱孩子,也不爱自己!

 

☑ 受教育太少,在生活中完全靠本能生活,无法完成人性的自控与超越。

 

☑ 他们有一个不堪的童年成长经历。

 

☑ 从未被社会和生活真正认可过,总感觉自己是个失败者。

 

☑ 当虐待发生的时候,施虐者作为弱者的阴暗面得到了暴露,也与另外一些同类的人性的暗物质结成了同盟,感觉不再孤独。

 

总之,做“人”没底线!

 





☑ 幼儿园或亲子园的所谓教师培训,过于强调技能,忽略了心灵的培养。

 

☑ 有的教师技能超群,心灵荒芜,人格分裂,缺乏必要的指导、帮助。

 

☑ 园所或机构和家长之间关系并不平等,信息也不对称。

 

☑ 管理者的失职失察。

 

☑ 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定,犯错成本过低。


总之,犯“错”惩罚轻!





记得去年,宁波虐童事件发生后,我从津巴多实验的角度出发谈过这个问题。


  点击链接回顾 ➡ 孩子的哪些行为令老师“抓狂”?   


在这篇文章里,我提到:

人性是复杂的,每个人的人性都不那么完美,更有很大的可能受制于所处的环境影响。我们从不避讳谈论人性中的不完美。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看到自己的不完美。


在一个开放、真实的、流动的文化环境,帮助教师认清问题、解决问题,他们也就能够与真实的自我相联结,就越是能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而不是将这些不完美借由工作投射给他人,特别是那些弱小的孩子。






这一次,我选择了和老师们继续围坐在一起,谈论这个问题。


Q:看过视频后,你的感受是什么?


大多数女人都有成为妈妈的那一天,我自己也是一个新手妈妈。看视频的时候,我哭了,恨不得上去揍扁这几个老师。视频里的几位老师也会有成为妈妈的一天,如果她们能够换位思考一下作为一个母亲内心的感受,考虑作为家长内心的感受,是不是会不忍下手呢?

—By 罗希悦老师(4年教龄,1岁宝宝的妈妈)



当我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正是孩子们睡午觉的时候,很是震惊…抬头看看熟睡的孩子们,很庆幸自己工作的地方是这样的美好的地方……在花草园里,每一个孩子认识每一个老师,每一个老师认识每一个孩子。每次碰面我们都会开心地相互打招呼,更像是朋友,而不是大人和孩子的关系。


—By 王钰诗老师(5年教龄)



看到这个视频时,我就如视频里那个控诉的妈妈一样在颤抖,孩子痛哭的镜头,我不忍再看下去,仿佛那里就有我的儿子在哭泣,心痛……他们那么小,那么可爱,是什么样的原因能让她们对那些弱小的生命下狠手,我不能理解,也绝不原谅!


—By 郭佳老师(13年教龄,6岁宝宝的妈妈)



作为一个快满一周岁宝宝的妈妈,深知,孩子来到这个世间对于每一位母亲来说都是生死之交。看到视频中孩子被如此虐待,气愤、震惊、心疼。我就在想,同为女性,对于弱小的孩子她们怎么下得了手?既然不喜欢孩子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职业?她们有没有想过自己也有当母亲的那一天?不说她们的职业道德单说人性都哪里去了?


—By 甄珍老师(5年教龄,快满1岁宝宝的妈妈)



看视频的过程中,我的心狂跳不止,我真的想自己能跳进去保护这些孩子。我是老师也是妈妈,因为职业,我在成为母亲的同时也懂得了如何爱孩子。我很想知道,当她们成为母亲后要如何面对自己的孩子。


—By 任玉英老师(10年教龄,快满1岁半宝宝的妈妈)




这个视频我没有打开看,光是看文字,已经义愤填膺。愤怒的是她玷污了幼师这个美好、圣洁的职业。


—By 申洁文老师(1年教龄)



看到这样的事件再次发生,说实话很痛心。这些老师凭什么称为老师呢?他们的幼儿园没有任何职业规范吗?每每听到、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就很庆幸自己来到的是这里。对于一个教师而言,职业信仰、工作氛围都至关重要,在这里我们学会了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By 张晓敏老师(3年教龄)





Q:为什么我们幼儿园开园自从开园以来,没有发生过一起这样的事情?


    以下是重点,欢迎同行模仿、借鉴    



在这里,我们学着与自己的童年和解


张蕾老师(11年教龄):童年不好的经历会让一个人长久以来内心充满恐惧,并且会下意识的转化为愤怒,而孩子是最没有反抗能力的发泄对象,在没有解决自己内心矛盾之前就成为了一名教师很容易出问题。多年来,胡老师带着我们一起开展心灵小组,将工作和自己的童年进行联结,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来解决内在冲突。教师自己的问题解决好了才能用一颗平静的,宽容的心和孩子相处,才能看到他们的美好,自然不会出现体罚儿童甚至是虐待事件。



李洋(半年教龄):在这里有各种机会与自己内心深处进行联结。孩子们稚嫩的面庞,会让我不时地想到幼年的自己。和他们相处的时候更像是在不断地刷新自己脑海里关于童年的记忆。我很爱他们。在这里,我们每天都和孩子们一起探索新鲜、发现不同。当面对未知时,藏在我内心深处的小孩出来了,她和孩子们一起领略着生活的美好。




在这里,我看见了更美好的自己


吴婷婷老师(2年教龄):每天,我都享受着和孩子们一起的时光。春天一起看泡桐花开,夏天一起光着脚丫在雨水花园里嬉水,秋天一起玩叶子雨,冬天等待第一场雪,我爱这样的生活,因为这样的生活让我看到了更美好的他们和自己。



李美杰老师(1年教龄)在花草园里,我喜欢和孩子们一起玩各种各样的游戏,因为在我小时候是没有这些机会玩这么丰富多彩又好玩的游戏的,我可以像孩子一样和他们一起参加活动,小时候没有玩过的游戏我可以在花草园里和孩子们一起实现。这不仅完善了我童年时的遗憾,也给孩子们留下了一个美好又欢乐的童年,面对一双双充满灵性的眼睛,又怎么忍心去伤害他们呢?


张焱老师(13年教龄):幼儿园教师是一个很不普通的职业,它需要教师有不寻常的爱心和耐心,还要有宽大的心胸和过人的心量,这些都需要建立在对孩子的爱和对职业的信仰上。在刚刚开始工作的几年,面对一些我“控制”不了的孩子和场面时,我也有过烦躁和恼怒,但我很幸运的在这个幼儿园有很多体悟自己和修炼心性的机会,我们接受心理培训,了解真实的自己;活动中不断的创新与尝试,让工作不再单调和枯燥,我也越来越能从专业的视角来看待孩子们的小问题。慢慢的,当我逐渐开始不以一个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的时候,我也发现了很多的乐趣,每天的工作都是和孩子们之间的相互的陪伴和爱的流动。




在这里,有“心田式”的教研


田巍老师(14年教龄):幼儿园是个可以讲真话的地方,每次的教研都是一次思想的解放,这样心田式的交流让每个人都敢于面对自己的内心,使个人的负面情绪有了释放的出路。


郭佳老师(13年教龄)我是一个幸运的老师。一直感恩能够一直在这里,这里的每一个人都珍视孩子的一切,不是我们有多高尚,而是我们可以做到将心比心,心怀善意。我们能够用一颗谦卑的心去和孩子一起学习、生活。我在这里工作已有十三年的时间了,在幼儿园的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利用每周二的教研,我们让思想游弋,走进孩子、认识孩子、了解孩子,解决教育中的真问题,之后,学着始终把善意的目光投向孩子。我发现,只有真性情、真情感,才能完成真教育。




在这里,有生活化课程的联结力量


张芬老师(3年教龄):在生活化课程中,我们和孩子的关系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教授者和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一起生活一起探索相互学习的同行者。在一起生活的过程中;我们也成为彼此的家人,我们怎么会忍心对家人做不好的事情呢?


王莉(保育教师):我虽是生活老师,但每天和孩子们一起生活、学习、游戏。去年,我还教大班的小朋友们制作了酵素。今年我带小班,看着我们班的小萌娃人小鬼大的模样,听着他们每天在幼儿园里奶声奶气的说话,总忍不住想要亲一口。我就不明白,视频里的那些人她是恶魔附体了吗?怎么就看不见孩子们的可爱呢?



在这里,我们可以与儿童保持一致的节律,

让自己感觉生命的美好


王彩霞(12年教龄):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我们跟孩子们保持在同样频率的互动节奏中,才能看到孩子们身上散发出来的光,才能跟他们共情,去读懂他们每一个行为背后的语言。


李文老师(10年教龄):好的关系就是能够和周围的人和事物保持良好的互动节律,幼儿园老师更是如此。能不能在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看到生命变化的美好,看到工作的价值所在,是考验每一个老师能够成为一名真正的幼儿老师关键。在这里,我们都在保持自己生命节奏的同时感受到在一起的美好。


申洁文老师(1年教龄):我很庆幸,我在一个真正属于孩子们的乐园里工作,在这里,我能尽我所能,把我最好的模样呈现给他们!而且,在这里工作的我们都是一群愿意聆听孩子、懂得欣赏孩子的人,孩子的吵闹在我们眼里仅仅只是孩子该有的样子而已,他们没有恶意,而我们,永远不能,也不会对他们这般动怒的!


马静老师(12年教龄):幼儿园的物质环境是开放的,心理环境是有温度的。和孩子们在一起,有很多时候他们会说出暖心的话语,这些话常常会让我们心头一热,即使他们“犯了错误”,那些教条性的说教也会被弱化,我们只想全力爱护他们。




在这里,自然与文化让我的内心变得安静、纯净


张燕芸老师(1年教龄):在这里,我们以自然为师,传统文化影响下的“自然主义教育观”深植于心。在我们内心的某个地方,有着一股潜能,能够使我们保持冷静、坚持理性、心存温柔、严谨思考。花草园里的一花一草一木、花鸟虫鱼,每一个小生命在这里自在地生活着,这里是孩子们心中的神秘花草园,也是我们心灵的自然疗愈之所。人类有回归自然的情感,心情郁结时可以与一棵树对话交流,也可以光着脚丫去小水渠里踩水,可以从植物中获取平静,心灵得到慰藉。


晁妍老师(2年教龄):两年前,我从女子学院毕业来到幼儿园工作,常听到大家说一句话“家长看得见的地方我们要做好,家长看不见的地方我们更要做得好”。今年,我们又在倡导“至微至显,善作善成”。我们不仅没有见不得光的工作死角,也没有内心的死角。每个人都不会抱有那种要做坏事的心态。


朱梅画老师(半年教龄)园所文化已经根植在每个人内心深处。每个人都有“文化自信”。每一次的活动都有着深厚的哲学理论蕴含其中,可能一个看似细小的安排都有着深厚的含义。同时,这种文化氛围让每个人相互影响,相互监督。它能让处于这个环境中的人有一种静而深的从容和淡定;这种文化氛围能在无形中让人不断勉励自己。


小贾阿姨(保洁员)我每天来上班,听着孩子们亲切地叫我“小贾阿姨”,就觉得特别幸福,就想把卫生打扫干净,好让孩子们玩。一想到孩子们在我擦的干干净净的滑梯上开心的玩,心都跟着飞起来了。




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是独一无二的


李文老师(10年教龄):在这里工作,每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和幸福感都很强。我们每个人都在按自己的节奏工作和生活,个人价值得到肯定,工作顺心,领导护佑,和孩子们朝夕相处,都让我们觉得很幸福,夫复何求?我们的情绪时刻是舒缓、愉快的,没有必要做暴戾的事情来宣泄。


王文雅老师(1年教龄):这里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来到花草园,我觉得自己得到了肯定,能够放下焦虑,像孩子一样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内心安定不急躁,所以对孩子也能理解和尊重他们成长的节奏,享受他们带给我的欢乐和惊喜。




在这里,有导师,也有师长,他们就是榜样


朱梅画老师(半年教龄):工作在身边的老师总是能给我一种“温柔而有力”的感觉,这种温柔是深藏于骨髓之中的,而且这种力量也来源于整个园所的所有人的共同支持。老师们能摆正自己的心态,能在细小的地方看见每个孩子的光亮处,能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呼吸与思考,能包容理解孩子。更加可贵的是,我们都会将自己变成一个孩子,从孩子身上来反思自己,这种反思的对象可能是一句话,可能是一个表情。


阎玉新老师(1年教龄):在这里,园长妈妈不仅是孩子们的妈妈,更是我们的家长。作为一家之长的胡老师,带给我很多的启示。在我面对家长的质疑时,她会轻拍我的肩膀给我勇气和信任;当我做得还不够好,不能做到与孩子共情时,她也会展现一个家长应有的威严,告诉我,处理事情的正确方法以及需要努力的方向。




在这里,有一个超级爱孩子的园长


王玉洁老师(8年教龄):


我们的幼儿园里,有一个超爱孩子的园长妈妈,她认识幼儿园里的每一个小朋友。只要来园,她就必定会到班里去看孩子们,跟他们说个悄悄话,听他们讲自己的小秘密、小烦恼。孩子们喜欢叫她“公主园长妈妈”“爱莎园长妈妈”“奥特曼园长妈妈”。

 

有一次,有个班的孩子和她一起游戏,追逐中说看到了她“大屁股”,她不但没生气,反而跟孩子们开心地追着玩了起来。她是最懂孩子的“大孩子”,遇到一些问题班里老师开导不了,园长妈妈会化身知心姐姐跟这些孩子做朋友,一个个点亮这些孩子。

 

园长妈妈的办公室就像秘密宝库一样吸引着孩子们,因为进去后他们有什么要求园长妈妈都会尽量满足。园长妈妈心里惦记着孩子们,经常会给孩子们分享各种美食美物,每年都会从居住的乡村给孩子们带来当季的蔬果,核桃、玉米、柿子、山楂、樱桃、苹果,爱一个人才会吃到好吃的也想给他留一份吧。

 

园长妈妈爱满园的孩子和老师,所以大家都很有口福。园长妈妈经常说,我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正是有了这样的示范,所以整个幼儿园都在“爱孩子,一切为了孩子”的氛围下开展各种工作,我们才如此笃定地每天跟孩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嗯,如果对孩子不好,园长妈妈就会第一个不答应!



        @园长妈妈的办公室




在这里,我有机会窥见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些秘密


田悦老师(1年教龄):


作为老师,我们要公平合理地对待每一个孩子,看到每一个孩子;但是作为一个有情感的人,也难免会有不太喜欢的孩子。**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孩子,他会谦让其它的小朋友,喜欢帮忙,喜欢跟老师说一些甜甜话……可是我还是不太喜欢他。

 

**的父母经常出差,他从小就跟着阿姨长大。从小就比较独立,也比较懂事,喜欢用甜言蜜语“讨好”成人。而这样的他失去了一些孩子特有的感觉,提前开始适应成人的社会。孩子身上的一些闪闪发光的东西很难在他的身上看到。我不太喜欢他还有一个原因很可能就是在**的身上能看到太多我的影子,而我却不接受这样的自己。我们都是“求爱”的孩子,表面上很懂事,很体贴,但是内心中却总是有一种缺失感,一直在追寻……这份体察,让我理解了自己,也理解了他。






名师视角



关于教师专业化成长:

关注自己隐性的教育观念与行为更为重要



幼儿教师的知识体系是由外显的知识和内隐的知识两部分组成。内隐知识所构成的隐形教育观念,作为一个内隐的信念系统会影响与支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

 

人在有自我意识以及清醒的状态下会意识到自己内隐的认知活动,但如果不加提示,或敏感性不够,则不一定能觉察。因此,要使教师能觉察到自己的内隐观念,必须促使他们有意识的把自己的言行举止、活动表现作为研究对象。

 

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教师对自己内隐观念的觉察、认识、梳理、分析和判断,需要有自我觉察、自我提升的强烈愿望,更重要的是,要拥有敢于直面自己的勇气。



关于幼儿园的工作环境与师资配置:

师资是比高大上的硬件设施更重要的环境条件


在国内,谈幼儿园的师资选拨是个很尴尬的话题。在芬兰,只有最优秀的人才能成为教师。作为一所专业教育机构,在招聘教师时,我很关注这个人的成长经历以及对这份职业的理解与期待。因为这么多年的管理经历,我意识到,教育技术只是手段,人品才是关键。其实,做什么工作都是如此。



关于教师的再培养:

对于教师而言,学校的学习只是为她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真正的教育智慧的获得,还需要靠实践,以及实践中的学习来完成。


幼儿园必须有多种形式的学习,但无论是教研,还是读书会,都是在帮助教师提高精神格局,成为有情怀、有智慧、能够自我觉察、自我发展的教师。

 

为了帮助教师完善人格,我们聘请了专业心理咨询师组织教师进行团体心理咨询与箱庭游戏。教师的未知世界被关注,他们变得更有觉察力,甚至开始觉察自己的潜意识,这时教师就能获得原先被他们否定的能量和领悟,能够意识到一种内心的和谐感。这种内部的和谐感也增强了他们与外部环境协调的能力。

 

教师只有经过长期的教育教学活动的锻炼,在选择、控制、表达过程中才能逐渐形成一种处变不惊的心理素质和稳妥处理问题的方式。在不同教育情境中都显示出的这种一致的品质和处理问题方式,是教师稳定人格特征的具体体现。



最终,他们应该成为人格完善的人

成为一名拥有P+A特质的教师



在精神分析看来,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三种自我状态。即父母(Parent)自我、成人(Adult)自我及儿童(child)自我。父母(Parent)自我通常代表着温柔、怜悯、安慰、保护、激励、规则等特性;成人自我(Adult)代表着现实的判断、信息收集、得失衡量;儿童(child)自我则代表着天真、自由、服从、冲动等。

 

教师们也不例外,因其成长环境和生活经验不同,每个人在不同的场合、在不同人的身上都会表现出不同自我。当教师在工作中总是表现出P人格(父母自我)的时候,通常很容易疲倦且很快进入职业倦态状态;当教师总是表现出C人格(儿童自我)的时候,家长会感到很担心,不知如孩子般幼稚的她能否胜任工作。

 

一个能够成为优秀教师的人身上应该具有父母特质,当然。这个特质除了来自个人,也来自专业带给她们的那份自信与高度。同时,她们也应兼有鲜明的成人自我特质,像成年人那样理性思考、不情绪化,有能力拒绝他人不断侵入自己的心理边界。这样的教师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幼儿教师。





最后,


今天,关于这个事件的大量转发与内幕披露仍在持续发酵。


当我们不停转发、不停声讨的时候,不妨想一想,为改变中国幼儿教育的现状,我们能实实在在地做些什么呢?

 



END



文字编辑助手 王海霞老师

       编      辑  赵莉莉老师




“一个园长和她倡导的幼儿园教育”


胡华-名师工作室


微信公众号ID:

Huhua-Edu-Workshop


自然|灵性|趣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