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研究与教育|商业化背景下的网络文学发展现状与前景

2016-11-10 茅硕 科技与出版


 摘  要

网络文学市场因技术而产生,伴随市场竞争而成长,商业资本的运作成为网络文学发展的导向,资金利润刺激着网络作者的创作,造成了网络文学作品近年来的井喷式发展。但是,以市场需求为主导的商业化写作对网络文学本体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面对利弊参半的现状以及商业化运作、全版权运营的进一步深化,网络文学的发展面临着不可避免的调整的前景。基于网络文学发展的现状与预测,咪咕阅读作为知名的数字阅读品牌,力求在顺应市场发展要求的前提下努力打造健康、有活力的网络文学生态系统。


 关键词 

网络文学;商业化;咪咕阅读



网络文学基于网络技术而产生,随着商业化运作而不断成长,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网络文学已突破其早期的边缘性质,无论是题材样式或是经营模式,均走向成熟的规范化运作,网络文学早已成为大众娱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 从圣坛到大地:以市场需求为

基础的网络文学创作现状


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文学创作样貌的文学样式,网络文学以网络传播为媒介,借助商业资本的参与,具有突出的商品性、娱乐性和大众性的特质。这既是一场对文学的解放,把文学从精英意识的圣坛重新拉到民众平视的角度;同时,随着资本运作时代的全版权运营,网络文学成为影视、游戏、动漫等多媒体娱乐改编的源头,从圣坛归于大地创作的网络文学在此层面甚至形成了全民娱乐的狂欢,并走上了一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业化发展道路。但自诞生以来就受到传统文学质疑的网络文学确实存在着种种先天不足,在商业化资本催生下的跨越式发展是否是对网络文学的揠苗助长?全民狂欢的娱乐模式是否会造成网络文学的文学本体的迷失、削弱乃至完全消融?客观评价市场化需求下的网络文学创作现状,从网络文学从业者的身份出发,对当前网络文学发展的现状进行全盘、高度的利弊分析,也是打造健康、富有生命力和市场活力的网络文学产业的先决条件。


1.1大数据时代:网络文学井喷式发展


网络文学自20世纪90年代诞生以来,在促进文学回归、文学大众化、文学反馈机制形成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截至2016年6月,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到3.08亿,较去年年底增加1 085万,自2015年6月以来增长率保持在3.5%以上。手机网络文学用户规模为2.81亿,较去年年底增加2 209万,增长率达到8.5%。[1] 至少在网络文学的层面而言,全民阅读已经从设想变为现实,这些数据足以证明网络文学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


网络文学的出现标志着文学快餐时代的全面来临,不仅在于其准入门槛低,更重要的是其巨大的互动体验,网络文学的读者群体加入到创作中的平台呈现出巨大的自由化,读者和作者的交互体验也会对作品走向产生影响。2014年至今,网络文学进入用户创造内容的3.0时代,这是全民创作开启民智的新时代。现在娱乐精神非常发达,以服务大众为核心,网络文学作品可以直接面对用户,展出渠道畅通。网络文学立足于民众对文艺消费这一永不停息的内在需求,并借助于网络技术呈现出样本多、参与者多、用户多的巨大商业潜力,未来这里将聚集上百万具有商业化头脑的创作群体,这是传统文学创作所无法企及的高度。


1.2

下放与回归:网络文学“全民狂欢”的自我

表达需求


文学的大众化不只是互联网时代的要求,“情缘物动”“畅怀舒愤”[2] ,无论是先秦的《诗经》、无名氏所作的《古诗十九首》《敦煌曲子词》乃至知青文学中的手抄本,对自我内心情感表达和生存现状的描述从来都不全是文化上层所独有的专利。只是囿于传播技术和传播成本,很多作品或只能以无名氏流传于世,而更多的作品则被历史所淹没。任何时代都有书写自我的要求,网络技术打破了传统的传播瓶颈,虚拟平台的便捷、传播广、成本低等优势为普通民众的写作创造了便利条件。据调查显示,仅起点网便有逾200万的签约作家,中国作协2016年新会员网络作家人数更是创下历年之最。[3] 网络文学从根本上而言仍然是基于文艺心理的大众需求:个人情感的自由释放,破除等级局限的自由表达;只是借助互联网为文艺的自由与平等提供了平台。


事实上,如果我们追根溯源就会发现,网络文学的本来面目其实是非功利性的,是对大众娱乐的回归与呼唤;同时也是通俗文学在互联网时代的延续,以文字表达自我、消遣自我仍然是商业化运作时代被掩埋的内在需求,金钱、资本是促进网络文学井喷的助推,而绝非网络文学产生的根本力量,这和传统文学长期以来的去功利化、去金钱化的呼唤其实是一脉相承的。


1.3

逐利与迷失:资本市场规范下网络文学

的困境


然而我们不可否认,随着全版权开发时代的到来,唐家三少、天蚕土豆、我吃西红柿等著名网文写手的高额利润[4]无疑为网络写手们提供了行业的标杆,成为敦促其创作出更多、更新颖作品的原始动力。


但是,当网络文学越是顺应着产业化的大道而远离自我内心的书写,网络文学的弊端也就由此显现。


首先是应付网站需求的更新速度化,如今各大网站对于签约作品都有月更要求,而起点、晋江等大站更是设立了更新榜、打赏月票等激励机制,作者为了追逐更多的点击与收入,求速不求质量。[5]弊端不仅在语言内容的粗糙、漏洞百出,更在于创作者的心态由书写内心变为向金钱鞠躬。很多网站按照利润比例分给写手相应稿酬,在这样的盈利体系中,携手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会出现大量无关故事本身的支线情节的“灌水”,作品的框架、连贯性、合理性被打破,回归小说本身意义的积极作用最终归于金钱市场。


其次是网络文学个性化的减退,参考各大文学网站,我们可以看到“关键词”搜索成为其中最醒目的搜索设定,“武神”“兵王”“高手”,为迎合大众读者的需求,网络文学呈现出同质化的特点。随着资本的加投,网络文学已经成为商业写作的一种类型,以读者和市场的需求作为写作的出发点,考虑商业效果和读者消费效应本是其天然特性,无可厚非。但是随着“关键词”“热词”搜索,“贴标签”等编辑评价体系在网络文学中日益成熟,网络文学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个人与自我缺失的滑坡。写手在追逐金钱、效益的诱惑下,将网络文学从“载道”的天平滑向了“媚俗”的极端,作者的个人化表达、自我内心的书写完全消融,他们搁置了网络文学诞生伊始天然具有的自主性的优势,转而以迎合读者、市场需求的姿态进行题材选择和故事编写。从唯资本是图的角度而言,黄暴、三俗等网络文学泛滥出现的极端问题,都是由于金钱打败内心而产生的。



2 狂欢后的冷静:商业化运作下的

网络文学前景分析


随着网络文学收费制度的规范化,以及我国版权保护法的完善,付费阅读已成为网络文学盈利的基本模式。但资本介入后竞争加剧,网络文学又朝着全版权运营的多媒体生态发展,网络文学的版权拥有者除了大量购入新的文本资源,还以此作为母本,开发相关影视、动漫游戏作品,甚至在2015年形成了哄抢网文改编权的现象,版权费水涨船高。但随着网文IP改编作品霸屏态势的显现,网络文学改编作品的持续发烧并未带来预期的市场繁荣。低成本的网络剧市场尚且良好,但随着IP改编作品在票房上的连续失利,立足于母本—原著本身,无论是创作方、改编方、文学网站,都应当思考怎样的作品才是真正具有价值的IP资源,对不同层级的网络原著又该如何区别定制营销模式?甚至当民众对有深度、厚重度、思考力的精英文学重新发出呼声后,又应当如何利用网络文学平台的载体对其进行容纳?


2.1 商业的桎梏:网络文学去模式化


商业写作的属性使得网络文学的发展始终无法摆脱市场的调控,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掀起了回忆青春的第一波热潮,传奇性的票房成绩让市场一哄而上,瞬间青春校园题材的网络小说身价水涨船高。但随着一部部青春题材电影的上映,网络小说中故事模式化的缺陷在荧幕上得以扩大化:相爱—相离—重逢模式,怀孕—堕胎—车祸情节套路,为爱而生—为爱而亡架空现实的爱情[6] ……过于个体化的情感书写与情节、人物模式化都让这些电影在诸如豆瓣等网络平台的评分在4分以下,脱离现实的空洞成为网络文学与流行文化最大的弊端。网络文学如何才能摆脱粗制滥造流水线生产的无灵魂的粗劣名声呢?依旧是路漫漫,任重而道远。


2.2 合久必分:商业写作的个性化新挑战


网络文学天然带有草根、平民的特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与传统文学是完全对立的,早期以书写自我和个性表达的网络文学作品中仍带有深厚的文化价值与社会意识。在网络文学模式化、流派化、个性消融的今天,无论是全版权运营市场,抑或是读者,都对网络文学的分层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全版权运营依旧是各大商业文学网站重要的盈利方式,但面对目前IP 改编作品口碑大多偏低下的现状,许多文学网站也对征集IP的侧重点有所偏移,除了运营既有的自有版权作品,在新的IP征集中更体现出对具有现实主义价值和文化价值作品的青睐[7] ,这绝不是一场文学的倒退和妥协,而是顺应市场要求的一次前进。文学网站不再一味迷信消费者市场的大数据,而是立足于网络文学的文学本体之上,加强对作品的厚重度与艺术价值的重视。


其中,文学网站也并未放弃无线流和模式化的纯商业网络写作,但更注重以分层管理的方式顺应不同读者群的要求,并针对不同层次的网络文学类型设定不同的比赛机制。微小说、轻小说或是现实主义题材,都是顺应市场读者口味分层化的变革。始终根据市场要求前进,这是在遭遇IP改编作品口碑低下教训面前的一次灵活变动,也正是商业化的网络文学写作所天然具有的变通优势。


在一众模式化的商业写作面前,随着读者群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对精英作品的呼声也重新回到市场面前。传统文学能否借助网络平台的传播获得新活力?在市场需求的面前,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首先是创作模式的改变。如最典型的2015年茅盾文学奖作品《繁花》,作者金宇澄放弃严肃文学惯用的传统纸质平台,将小说连载于弄堂网上。[8]这虽然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网络文学网站,但作者的写作也步入了网络文学创作的类似环境:不再迷信于个人的写作经验,每日根据读者的评语进行修改与审度,不断调整写作方向,无论是在作品内容的厚重度还是消费者的交互体验上,《繁花》都为严肃文学的创作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


其次是创作者理念的更新同时也带来了文学网站经营者的策略调整,如刚刚获得雨果奖的《北京折叠》在入选伊始便被文学网站收购版权,网络文学平台正力图消融严肃文学与网络文学的界限。



3  转型与发展:以咪咕阅读为例

浅谈平台构建网络文学健康生态

的尝试与努力



3.1

转型自有精品内容提供:满足市场需求

的转变


目前咪咕阅读拥有内容、媒体、渠道和平台等各类合作伙伴超过1 000家,拥有近50万册海量内容,并且兼顾传统文学与原创网络文学,覆盖了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各个类别。同时通过对小众类别的扶持,给喜欢网游、科幻等小众类别的读者提供一个平台,满足小众读者的需求。咪咕阅读始终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以用户体验为根本,从源头做好内容提供、内容分类和阅读引导的职责,并利用平台自有优势,实现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相互促进、相互增长。为顺应全版权运营的市场化潮流,咪咕阅读厚积薄发,不仅大力发展全版权签约、版权采购模式,致力于培养优质作者,打造精品内容;同时在产业链整合方面,更是着力于打造全版权开发产品,以建立自有版权库为核心,贯彻以“版权+X”的模式开发运营IP。


3.2 文学生态布局,构造两大正向循环


网络文学兴起至今,无论是行业发展、内容形态还是大众对网络文学的了解和认识,都日趋成熟,同时作者队伍素质也在逐渐提高。从内容的良莠不齐,到内容精品化、优质化,咪咕阅读一直兢兢业业扮演着“把关人”的角色,为网络文学内容摘掉“三俗”的帽子和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全民阅读的道路上,咪咕阅读力图打造网络文学生态的两大正向循环。

(1)通过培养原生优质作者,产生大量优质精品内容,借此持续吸引新生用户,累积高人气,保持平台活跃度,反向激励作者创作输出,蓄力版权孵化。
(2)多管齐下拓展全版权IP价值,以优质内容和海量用户,寻求多方合作,同开发共收益,实现影视、游戏、动漫、纸书、有声五位一体的全IP出版。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38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6-08-03)[2016-08-20].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8/t20160803_54392.htm.

[2] 李学勤. 毛诗正义[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

[3] 李才雄. 中国作协2016 年新会员网络作家人数创历年之最[N]. 羊城晚报,2016-07-31.

[4] 闫伟华. 网络文学出版市场发展的经济逻辑与未来市场格局[J]. 出版发行研究,2015(5).

[5] 赵华荣. 网络文学网站的盈利模式[J]. 经营管理者,2014(31).

[6] 孙晓凤. 论当代国产青春电影的现状、困顿及对策[D]. 保定:河北大学.

[7] 孙丽萍. 网络文学“扛起”现实主义大旗 阅文推出原创征文大赛[EB/OL].(2015-08-09)[2016-08-20].http://www.sh.xinhuanet.com/2015-08/09/c_134496430.htm

[8] 金宇澄. 我写《繁花》:从网络到读者[N]. 解放日报,2014-03-22.


作者简介

茅硕

咪咕数字传媒有限公司,310012,杭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