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繁体字、珠算、珠心算,要不要进入学校教育?

一小时爸爸 一小时爸爸 2020-10-10

#前情摘要:熬夜似乎已经成为当代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熬夜之后,我们怎样做可以更好的在第二天保持清醒的状态呢。(点击阅读:熬夜之后又要忙一天?这是你需要的生存指南



每次年末年初,都是我们活动比较集中的阶段,比如总结,比如新年目标,比如明天要开始的福箱活动。有时候忙完才发现,欠了读者很多问题没好好解答或者分析。比如上月末,很多读者把一则据说珠算、繁体字要进入学校日常教育的提案新闻转给我们,而大家同时关心的还有最近几年拼命做市场宣传的珠心算培训。


不过不久教育部传出了回应:虽然很重视珠算和繁体字,但是目前没有将两者作为必修教育的计划。


这种客气的拒绝其实并不令人意外,所以其实也不需要担心,无论是繁体字还是珠算,如果进行系统学习,都需要消耗学生的大量时间,这和这些年的减负方针是背道而驰的。而且就算教育转向“加负”,那增加的学业负担估计也很难分到珠算或者繁体字这些既不是升学重点,又不是必备技能的方向上。


但在前段时间整个事件的讨论中,有一件事情没有解释清楚,那就是为什么我们不需要将繁体字和珠算列为必修课程。




无论是支持方还是反对者,往往会犯一个错误,那就是将繁体字和珠算放在一起并列讨论。


这种相提并论看上去似乎很顺理成章,毕竟在中国当代社会,这两者的状态的确也差不多,都是一种已经被“替代”的过时技能,分别被简体字和计算器所取代。


但实际上这两者是完全不能类比的。


我们所说的繁体,即便只从楷书开始算,是在中国近2000年的漫长时间内在全社会日常使用的文字。在这2000年的漫长时间内,中国的所有文字记录均是以繁体字来进行的。而即便是现在主流华人社会使用简体字的情况下,也依旧在港澳等地区内使用。


而珠算是从明朝前后开始流行普及的一种计算工具,在传统时代,主要使用范围也只是局限在那些需要进行大量日常计算的工作中,比如掌柜、账房。类比一下如今,估计就是一种会计学专业软件的地位。鉴于账房先生在旧时代的地位,估计任何一个正经私塾学堂的先生敢每天教算盘,估计要被东家或者山长乱棍打出去了。


所以当看到大家似乎都自然而然地将这两者并列而谈,总是有种莫名的悲哀感觉。


而且,即便我们只考虑到对于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影响,这两者的意义也是完全不同的。


虽然口头上说是培养数学能力,但珠算针对的其实是“计算能力”,而计算在中国应试教育中其实是被过度强调和训练的。这个我们曾经写过,就不多说了。(点击阅读:你为什么觉得数学没有用?因为它是门艺术,不是技能)对于一个已经过度训练的技能,再去强化,除了继续削弱小朋友对数学原本不多的兴趣外,并没有什么特别意义,毕竟任何一个手机上都有免费的计算器app。




而我们对繁体字的态度是相反的,适度的介绍繁体字,对于中小学生的文科学习是有重要意义的。这个意义不是很多人提到的“文化自信”、“复古”,而是因为我们的简化字在简化过程中的确有一些问题。


当然从甲骨文开始,在任何一次汉字变化中,都会存在错误扭曲原意或者单纯的错别字现象,但以往的汉字简化大部分是在几十几百年间慢慢进行的,而简化字则是在行政命令之下“超速”进行的,虽然有很多汉字的简化有道理甚至很精彩,但同样有很多汉字的简化会导致汉字字意传承的割裂,这也是为什么简化字通行这么久依然为人诟病的原因。


而在目前华人社会已经基本使用简化字的当今,再去反过来推行繁体字是绝对不可能承担的庞大成本。但想解决简化字割裂的问题也不需要那么麻烦,只需要在基础教育阶段,不要只注重“抄写默写”,而是花一点时间讲解“字形变化”即可。换句话说繁体字的教学并不是为了让孩子会认会写繁体字,而是让他们明白汉字是如何从图画,从甲骨文一步步变成如今的简体字的。


教师节的时候我们曾经写过一篇相关的文章(点击阅读:教师节的“教”,不是“孝+文”),今天我们再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字。



“车”字的简体,其实还好,并不是很有问题的那种,毕竟草书的“车”就经常这么写。但如果仅仅学“车”,我们是无法明白为什么现实中的车会用这个汉字来表示。


而如果我们在学这个汉字的时候,顺便看看繁体的“車”,其实就清楚多了,繁体中间的“田”其实表示的是车轮,而上方的横则是车盖,下方的横,是车轴,这是从甲骨文一脉相承下来的。



这其实是我们更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去思考和实施的事情,去认真分析现有教学体系中,我们缺少什么,需要补充什么,而不是被口号和目标所绑架,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




其实珠算作为已经被历史淘汰的一种工具/技能,之所以还能以这种方式进入我们的视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近几年被迅速开展商业推广的“珠心算辅导班”,而这又和这些年的一款娱乐综艺节目有关。这个我们之前写过,但很多同学最近问,所以今天再放进来吧。


生活在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各种各样、水准不一的综艺娱乐节目充斥在我们的身边。有的有趣一些,有的粗鄙一些,这很正常,毕竟我们的生活压力很大,大家需要一些轻松甚至无脑的东西来舒缓一下。


但有的时候,观众总会忘了综艺节目本身只是个“秀”,对编导和“演员”集体制造出的舞台效果信以为真,就会有麻烦了。比如《最强大脑》。


在对外宣传中,这档节目自称为“科学性达人秀”,但到底有多科学,从冠名商的选择上就看出来了:这个最大金主,是中国最出名的虚假营销产品之一,宣称补脑健脑噱头的核桃饮料(点击阅读:喝核桃饮料补脑?小心先补成个胖子)。



当然这个节目对中国社会杀伤力最大的,不是多卖了几瓶忽悠饮料,而是让很多观众,尤其是家长,错误地认为衡量大脑能力的标准是大数计算,是过目不忘的记忆力,是一眼数清楚地面上散落的牙签。于是掏腰包让孩子去参加以训练“速算”、“记忆力”目的的培训班。


毕竟喝几瓶高糖饮料无非是变胖,但将宝贵的童年浪费在记忆训练、计算训练上,则更害人。


这类速算训练班的历史,其实要远远早于《最强大脑》的出现。只不过原本一直混得很惨淡 —— 中国家长是很现实的,语数英最重要,音乐体育也不错,什么心算之类的学校又不考,除了一些奇怪组织或者盈利比赛机构,没人认账,所以一直不是什么热门项目。但随着最强大脑的突然红火,这类机构一下就发家致富了,连锁加盟店也瞬间开遍全国。


可惜的是,人脑不是电脑。购买电脑的时候,可以看内存硬盘容量,以及芯片运算能力,但我们的大脑并不是这样衡量的。


人类是远比计算机更复杂的系统,所以在机器人技术和AI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的现在,我们的大脑虽然在基础计算能力上,早就被9块9包邮的计算器甩在身后,依旧是电脑无法比拟的。


想象力和创造力才是人脑真正强大的地方。即便是在数理化的世界里,一样如此。




去年我们曾经写过一篇关于数学教育的文章,里面提到不要把“数到几”当做低幼宝宝数学启蒙的关键。(点击阅读:数学启蒙的赢家,和谁先数到100无关


其实对于接近学龄以及学龄的孩子,同样需要注意,不要将单纯的计算能力,等同于数学教育。


这其实是中国人很容易混淆的一个事情,我们总喜欢嘲笑欧美人计算能力差、不会减法之类的,这没错,他们是很差。但这反过来同样不能被推断成,计算能力好就代表数学好。别忘了,作为四则计算能力培训最扎实的国家,我们已经多少年没有出过一流的数学家了?


为什么在四则运算能力上我们的基础教育领先欧美这么多,却在真正的数学大道上徘徊不前?这里的原因很多,比如社会功利主义盛行导致对基础学科的忽视。但更关键的是,四则运算只是数学世界中最基础,最容易被替代的工具之一而已,欧美学校每人发一个计算器就能抵消我们的大部分优势。


一般来说,数学基础好的人,在心算水平上肯定会比一个数学很差的人要更好。这也是日常生活中我们最常用来判断一个人数学好不好的方法 —— 拿着结账单,能很快判断出餐馆老板是否算错账的就能得到“你数学真好”的赞扬。这也让很多家长误以为:我只要让孩子算数算的快,他数学就好了。


这其实是忘了中学数学中学过一个概念,叫做“反命题未必成立”。A推导出B,反过来B未必能导致A。几何学的好的一定记得圆周率,但能把圆周率背出100位,不代表几何考试就能考100分。外科手术医生削苹果估计会很牛,但天天突击练削苹果技巧,可拿不到行医资格证。


同样的,通过长时间有针对性的训练,很容易让孩子的四则运算能力超过一般成年人,甚至去综艺节目战胜个数学教授也有可能。但有什么用呢?


我们理解和尊重家长希望增强孩子数学能力的良好愿望,但不要被综艺娱乐节目所误导,数学能力是来自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来自日常全方位的学习,来自天赋和兴趣,不来自运算口诀和机械训练。否则《最强大脑》上的选手就该是清一色的中科院院士了。




这类训练计算能力的教育机构,在宣传时往往会带上一大堆好处,比如什么集中力、注意力、手眼协调能力之类的。这些能力当然重要,我们也相信的确有一些孩子会通过这些辅导课提升这部分的能力。但事实上,任何孩子真正投入和感兴趣的活动,都可以培养和加强孩子注意力、集中力。


所以除非你家孩子自己特别喜欢速算心算(说实话如果家长和老师不做刻意引导,我们很怀疑有多少孩子喜欢这个),通过速算心算来培养这些能力,就是得不偿失的,远不如去找孩子真正有兴趣的活动。


如果孩子不能从中获得兴趣,那么强迫他做这种机械性的重复工作本身,往往是毁灭大脑正确、灵活思考模式的最佳方法。


即便是从题海战术中厮杀出来的高考学霸们,又有几个是把题海简单的当做重复的?题海的意义不是简单的重复再重复,构成机械记忆,而是通过尝试-出错-发现错误原因-修订-再次尝试,这样的方式,去寻找解题的思路。


不过,机械式训练是最容易在短时间内出“成绩”的,通过各种窍门和口诀和训练,“速算心算”培训班可以很容易实现让孩子计算能力突飞猛进的效果。但这真是我们为孩子未来发展需要准备的基础技能吗?


既然第三次世界大战还没爆发,天顶星人的入侵也推迟了,那在可以展望的未来,我们都还是会生活在人与电脑共存的年代。而下一代在长大成人之后,所面临的挑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一定和我们现在有非常大的区别。可以肯定的是,越是机械重复性的工作,就会越早地消亡,而留下来的,以及新出现的工作,一定是那些更具有创造性的。


不说未来,只看现在,你就算去公司应聘做个会计,老板问你会什么软件,你说我不用计算机,我会心算速算,哪个老板敢聘用呢?




最后,曾经在后台有读者问过一个关于珠心算的问题,很有趣,其实很值得大家思考一下。他问:“如果珠心算那么牛,为什么老祖宗的账房先生还要用算盘呢?


因为,君子善假于物。人之所以比动物聪明,是因为我们知道如何更好使用工具,并且发明了各种工具来替代和增强人的体力或脑力工作。


所以老祖先使用算盘而非心算,那我们呢?




与教育相关的文章,可以点击我们公众号下方工具栏的【搜索文章】,在搜索栏里输入“教育”来进入相关的文章列表:


  • 学的知识都还给老师了,我们还剩下什么

  • 别用识字卡破坏孩子心中的汉字之美

  • 怎样的孩子容易被霸凌?怎样的会霸凌人?

  • 教育是服务,底线是安全

  • 幼儿园禁授小学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幼儿园该学的到大学都没教

  • 数学启蒙的赢家,和谁先数到100无关

  • 幼儿园门口的“分离焦虑”

  • 为什么要过洋节?因为开心啊

  • 皮纹测智商天赋?算命先生们还是省省吧

  • 只有1/9家长会看的文章,左撇子宝宝的养育建议

  • 你是哪种育儿风格的父母

  • 清明,如何和孩子谈死亡

  • 别用弟子规来绑架国学教育

  • 为人父母,你为什么不敢管教孩子?

  • 请教会孩子去面对那些“可怕”的人

  • 英语早教班不会和你说的事情

  • 欧美家庭最流行的熊孩子管教法:Time Out

  • 左脑逻辑右脑创意?你的大脑可不是这么分工的

  • 别了,毁在小升初上的华罗庚金杯赛

  • 给“少数派”家庭家长的育儿建议

  • 为什么要教孩子做个好人?用数学公式来推导一下

  • 吵闹不专注?蒙台梭利安静游戏的自律练习

  • 数学好的人,怎么买保险

  • 不吉利背后的中式死亡焦虑

  • 带宝宝去电影院的第一原则——别扰民

  • 贫困地区的教育公平,是去关注那些去不了清华北大的孩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