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五一放5天?疫情期间这样的调休有意义吗?

一小时爸爸 一小时爸爸 2022-05-14


周一适合吐槽。


春至初夏可能是中国人一年中经历公共假期最频繁的时期:春节、清明、五一、端午。无论是还在上学的孩子,还是工作的成年人,假期即将到来,对于大多数人应该是开心的事情。


但是即将要到来的五一假期,却没有迎来本该有的期盼 —— “新浪新闻客户端”昨天在微博上发了一个“五一放假”的说明。原本平时这个账户的微博只有个位数的互动,这次一下子涌入了几万人评论。



只不过,热闹并不是来自大家对于假期的盼望,评论区真实的画风是这样的:



之所以这么多人表示不满甚至愤怒,最根本的原因,是今年五一的调休又采用了非常“极致”的做法。原本5月1日是周日,根据大部分人习惯的“一日假期”放假规则,只需要连上周末放3天就好。但今年的放假方式则又是从前一周和后一周各倒休一天,凑齐了五天(4月30日放到5月4日)。



调休原本就是“中国式假期”中最让民众不满的部分,各种“朝三暮四”的段子这些年一直层出不穷。但调休一般情况下,都是3天假期调休两周凑成7天,1天假期调休一周凑成3天,所以相对假期的长度来说,调休的影响似乎也还可以接受。但像“五一”假期这种,一天的假期,却硬要凑成“五天小长假”,扰乱两周的工作生活,就让人多人觉得无法忍受。


干嘛要这么折腾呢?






调休的出现是上个世纪最后一年的事情。


在新中国刚建立的时候,政务院(之后的国务院)发布了第一版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确定了元旦、春节、五一和十一这四个全国假期,每年一共7天假。当时每周工作6天,周日休息,如果这些全国假期恰逢周日,则第二天的周一补假休息。相对比较简单。


《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政务院发布)


因为一周要工作6天,所以周日的时候,大部分民众都会用来处理一些家庭生活所需的工作,“平时忙工作,周日忙家务”,所以当时没有什么周末休息的感觉。


但这样连轴转的模式,反而拉低了民众日常的工作效率,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服务业所占据的经济比重越来越高。缺少公共假期,就导致中国人没有时间去度假、休闲或消费。因此在1994年的2月,国务院调整了全国工作时间,改为每周44小时,也就是5.5天,一周工作5天休息2天,之后一周工作6天休息1天,相互交替。这也是那个时代留在很多人脑海中的“大礼拜”、“小礼拜”的特殊时代记忆。


一年之后,1995年国务院就又将每周5.5天的工作时间正式改为了每周5天工作,周六日休息的模式,并且延续至今。“双休日”让中国人有足够的时间恢复工作带来的辛劳,和家人一起享受生活,并且充电、学习,从而更好地投入到第二周的工作中。


随着休息日带来的消费井喷,另外一个重大的措施随之而来,那就是1999年的黄金周。因为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乏力,为拉动内需,“五一”、“十一”分别从1天和2天增加到了3天,而同时出现的,就是让人爱恨交加的“调休”。


3天假期+调休,组成了春节、“五一”、“十一”三个7天长假,也形成了我们印象中黄金周人头攒动,人满为患的场景。


再之后的一次调整,就是2007年,为了能推进传统文化的复兴,将五一长假减少两天,同时增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节日。总体来说,这种变化的确是有益的,因为这些假期的出现,人们对于传统节日、节气的关注度的确得以提升,同时3个小长假也分散了黄金周客流爆炸的问题。


不过,在春节到十一之间的8个月左右时间中,也是春夏的旅游旺季。而在“带薪年假”还没有普及的现实情况下,没有长假,让很多人失去了长途旅行的机会,因此当时提出拆散五一假期的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的蔡继明教授,就被网暴的很惨。


是一个7天黄金周长假比较好,还是多个3天小长假比较好呢?这个问题吵了十几年还没有一个定论。支持恢复五一黄金周的呼声从民间到专家一直没断过,而这些年的“5天五一假”,似乎也是一种“回归”。但这样的回归,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好评。






“五一大调休”并不是从今年开始的,而是从疫情前的2019年就出现了。


2019年的五一是周三,按照现在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这种周三的一天假不应该调休,而是单独放一天就好。2018年底公布的放假计划也是如此。


但在2019年的3月,却突然发了一个通知,根据新闻,因为“很多群众提出了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所以把五一假期,从1天变成4天。当然所谓4天,就是前后两周调休出来的。



《2019年“五一”劳动节放假安排调整为5月1日至4日》(新华社)


不知道这“很多群众”的想法是从哪里征求来的,如果是看当时新闻评论区的群众态度,却是这样的:



这样的做法还从2019年,一直做到了今年。我们每年到了5月前后,都要有两周的周末要工作,来凑出一个4天或者5天的假期。但这样毁掉两个周末,让大家连续透支休息时间,从而凑出来的小长假,真的会实现“刺激消费”的目的吗?


现在已经不是20年前,当时的中国,是高储蓄、低消费,缺少节假日。双休日、黄金周的出现,让大部分中国居民第一次有了可以休息、娱乐、旅游的时间,对于消费的刺激自然非常强大。


但是经过这些年,已经不是可以靠“宏观调控”,靠“凑个假期”,就能提升中国居民的消费欲望了。这就像阿里、京东第一次搞双11,或者618的时候,的确能提升业绩,但到了现在恨不得天天都是大促活动时,用户已经不会因此有更多的消费愿望。


更何况,在2022年,疫情又一次紧张起来的时候,五一假期已经不可能有什么促进旅游的意义。


就在今天早上,微博的热搜第一名是“#专家称五一放假跨省出行或难实现#”。



对于大部分民众来说,这原本就是可预期的事情,但被专家提醒之后,民众对倒休的不满又被激发,只好逼着微博又降热度 —— 付出前后两周工作休息混乱的代价,就为了凑5天在家发呆吗?



也许对于某些专家来说,为了给出刺激内需、拯救旅游业和服务业的方案,只能想出来“凑长假期”这种招数。但对于民众来说,这种招数的意义真心不大。大家现在不想消费,不出门旅行,是因为没长假期吗?





对于现在的中国内需市场来说,“凑长假”已经不是什么万能的法宝。安全感和消费信心才是核心的问题,希望专家们如果真想从假期入手来增加大家的动力,那就努力把说了很多年,却很难普及的“带薪假期”的事情做好吧。


就算什么都不做,也至少请某些媒体少发一些“五一放假五天!”之类感觉欢欣鼓舞的标题来拉仇恨了。中国人的计算能力是全世界最好的。这种宣传有“五”天,实际只有“一”天的假期,已经让“五一假期”的“假”字真不知道应该读几声才好了。






我们新增了日常提问咨询的入口,如果你有什么问题,可以点击我们公众号下方工具栏的【提问沟通】告诉我们:



与教育相关的文章,也可以点击工具栏里的【文章搜索】,在搜索栏里输入“教育”来进入相关的文章列表:

  • 学的知识都还给老师了,我们还剩下什么

  • 怎样的孩子容易被霸凌?怎样的会霸凌人?

  • 教育是服务,底线是安全

  • 幼儿园禁止小学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幼儿园该学的到大学都没教

  • 除了不会就选C,还有什么“考试技巧”?作弊不算哦

  • 判作业是老师的工作,不是家长的

  • 为什么要过洋节?因为开心啊

  • 只有1/9家长会看的文章,左撇子宝宝的养育建议

  • 为人父母,你为什么不敢管教孩子?

  • 英语早教班不会和你说的事情

  • 左脑逻辑右脑创意?你的大脑可不是这么分工的

  • 为什么要教孩子做个好人?用数学公式来推导一下

  • 吵闹不专注?蒙台梭利安静游戏的自律练习

  • 不吉利背后的中式死亡焦虑

  • 带宝宝去电影院的第一原则——别扰民



近期文章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