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维生素吃出肝衰竭,买复合维生素要避哪些坑?

一小时爸爸 一小时爸爸 2022-09-24

前两天,有一个短暂的热搜第一名,就是“男子每天吃8颗维生素吃出肝衰竭”。



新闻本身的内容,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某位53岁的陈先生身体不太好,于是选了一款进口维生素,吃了一段时间觉得没啥改观,就从每天1颗变成每天吃8颗。之后因为身体出现症状,检查发现是肝衰竭,医生认为元凶是“进口维生素”。



公允的说,虽然这个新闻似乎把问题指向了“进口维生素”,但这个倾向有点怪怪的,毕竟问题的根本是出在陈先生本身,不过,总的来说,也是希望大家谨慎对待营养品和保健品,这个态度是对的。


但要先提醒央视和央视的专家一点:营养品、保健品,不!是!药!请不要混淆这两个概念。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一般)要通过严格的临床验证,可以宣称自己的疗效。如果保健品、营养品宣称自己是药,或者宣称自己能治什么病,那就是典型的违法行为了

我们说过很多次不要过度迷信保健品,包括不要天天想给小朋友吃各种补充剂来“补营养”、“拔身高”、“保视力”等等。

营养品也好,保健品也好,它正经的名字应该是“膳食补充剂(Dietary Supplement)”,意思很明确,就是如果人的饮食不全面,不丰富,那就需要额外补充一点点。

对于正常人,尤其是小朋友来说,核心还是好好吃饭,全面补充营养,而不是放任偏食,只想靠保健品就能“保健康”。

但这也并不是说营养品保健品没有用。

在现代生活中,忙碌的人们不可能每天每顿饭都吃得很精致,很平衡。我们爱吃的美食,往往也算不上“健康饮食”。但为了绝对的健康牺牲快乐,也并不是最完美的选择。

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吃一些复合维生素之类的膳食补充剂,是利大于弊的选择。但前提是,能选择到合格,以及合适的产品,避开一些常见的坑。

不过在开始聊这个话题前,先提前说一句:本文不卖货的,不是广告文,我们现在或以后也不会推荐或团购具体品牌的复合维生素之类的产品。请不要失望。

要避开的第一个坑,其实在前面已经提到,那就是宣称疗效,或者各种神奇功能的产品。保健产品在宣传上,多多少少都需要一些“广告话术”,否则市场部肯定会被老板骂。所以对于一些不太严重的“效果”宣传,比如“天然草本”之类的扯淡,还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该有的红线还是要有,主要是两点:一、不能宣传疗效,如果保健品敢宣传有任何疗效,那就属于违法行为了,不光不要买,还可以举报;二、不要相信一些所谓神奇的疗效,比如某些进口复合维生素,已经恨不得把自己包装成壮*的神药了,又不是印度品牌,何必呢。

第二个就是购买的产品,如果是国产的,那要有药品或者保健食品(蓝帽子)的标记和认证。如果是说自己是进口洋品牌的,那最好是真的确认有全球知名度的。

毕竟这些年,有各种莫名其妙的品牌出现,比如:抢注国外产品商标“占领”中国市场的;搞个莫名其妙洋名字却说不清自己背景的;在抖音小红书还有直播平台上主播们吹的一塌糊涂,但实际上根本没人知道的。

此外,也有一些产品挂着“运动营养食品”之类的标签,在电商平台上却当复合维生素产品卖。说实在的,中国保健品蓝帽子的门槛已经很低,鱼龙混杂了,连这种门槛都不愿意进的话,或者进不去的话,那就不是我们日常补充维生素的最好选择了。



第三点:看成分表

无论是从服用的意义还是安全性上来说,维生素产品最重要的就是不同维生素的含量和配方,一个是要平衡,不能有些过多有些过少,另一个就是要适量,太少了补充的意义不大,太多了又可能像这次新闻中一样,出现安全风险。

事实上,因为各家维生素的原材料其实没什么神奇的差别,能谈得上差异的,除了安全品控外,就是配方的科学性和安全性了。

那应该是多少呢?

这首先要知道我们应该摄入多少维生素,根据WS/T 578.2-2018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第四部分脂溶性维生素和第五部分水溶性维生素中18-50岁的参考值,我们总结了12种复合维生素产品里出现的主要维生素的每天推荐摄入值最高摄入值

RNI:推荐摄入量(需要达到的)
AI:适宜摄入量(安全摄入水平)
UL:可耐受最高摄入量(可摄入最高量,对几乎所有个体不至于造成伤害)

成年人每天摄入量表

大家以后可以参考这个表格来评价一下自己想选择的产品,标准是:

1,每种成分的含量应该在推荐值上下,不能偏离太多。

2,每种成分的含量应该尽量低于最高摄入值。最高摄入值本身并不危险,但是一方面太高了没必要,另一方面则要防止出现新闻中这种自己加量,或者自己家孩子不小心吃一把的风险。

我们从电商平台上搜索了一下“女士复合维生素”的关键字,选取了销量靠前的5个产品的12种维生素含量,包括1个纯海外进口,2个国内生产的国际品牌,两个国内生产的本土品牌产品。


其中低于每日推荐值40%的成分标注了蓝色,而超过推荐值的3倍,或者达到最高摄入量50%的,标注了黄色。

可以看到,这款进口复合维生素的确在多个成分含量少“用料比较足”,那么如果出现新闻中陈先生那种当糖豆吃的事故时,的确出问题的风险高一些(当然正常吃,不需要担心)。

而两款国产品牌的VA含量都相对较低,不足推荐值的40%,到底为什么就不清楚了。

因为本文不涉及品牌推荐,因此这只是作为一个范例,大家在购买复合维生素的时候,也可以对比一下自己想要购买的产品的标注含量,从而心里更有底。

第四点:不明说成分含量的,就别买了

作为营养补充剂产品,说明自己产品的成分含量,是一个基本的要求。所以如果你在购买的时候发现查不到这款产品的成分含量说明,那只能说明:

也许这个品牌根本不在乎自己成分的科学性;或者它觉得它的用户不需要知道;或者更令人担心,有些成分细节不想公开让别人知道。

在我们这次检索的时候,发现数量虽然不多,但的确有一些品牌没有做这个必要的说明,比如修正的复合维生素在JD上的页面就没说明,不过在TMALL上有说明,这也还好。

但Swisse的成人男性和女性的复合维生素,无论在JD还是TMALL上都不做成分含量说明,作为一个专业销(hu)售(you)保健品的公司,这么样的操作还蛮奇怪的。毕竟他们的页面上通篇都在宣扬自己的配方多好。


最后一点,就是要考虑一下价格。(注意是每天的成本价格,一些产品虽然每片看上去不贵,但一天要吃2-3片,所以实际成本就高上去了)

维生素并没有什么技术门槛,也没有什么“纯天然绿色环保无公害”的噱头。所以对于一些热爱营销赚超额利润的品牌来说,全靠在维生素之外,添加各种“神奇成分”来加价。

但那些神奇的额外成分,并不是我们补充维生素的目的,对吧?

其实便宜的几块钱的维生素药品,一样可以达到很好的补充维生素的效果。只不过因为太便宜,所以也没什么市场营销和产品改进的冲动,线上线下渠道也不喜欢卖,因此这些产品基本都是在医院等着医生开处方拿,而且大多是单一某类维生素的补充剂,很少有复合类的产品。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如果我们明确了解自己缺乏某类维生素,那么去医院或者药房买点便宜的维生素片挺好的。但如果只是想泛泛的全面补充一下,对价格也不是很敏感,那么购买相对贵一些的保健品复合维生素,也是可以接受的选择。

用户在购买复合维生素的时候,大多都是计划长期使用的,虽然合算到每天下来,并不算贵,但因为不同品牌的维生素产品之间,没什么本质差别,对于成人产品来说,连口味差别都没有,并不是贵的就好。因此,选择自己信得过的品牌和产品,而不是“只选贵的”,或者“吹得天花乱坠的”,这个是最重要的选择关键之一了。





我们新增了日常提问咨询的入口,如果你有什么问题,可以点击我们公众号下方工具栏的【提问沟通】告诉我们:



更多和维生素相关的文章,可以点击我们公众号下方工具栏的【搜索文章】,在搜索栏里输入“维生素”来进入相关的文章列表:

  • 给宝宝讲讲维生素,为什么他要好好吃菜

  • 鱼肝油≠维生素AD,别随便拿来补VD

  • 维生素B不是驱蚊水

  • 涂防晒霜会导致缺VD么?(附儿童防晒霜选择简单原则)

  • 宝宝的水果要不要蒸煮熟再吃?

  • 北冰洋桔子汽水里到底都有什么

  • 伊可新有毒?!WHO维生素A的报告如何被谣言曲解

  • 给宝宝讲讲维生素,为什么他要好好吃菜

  • 晒太阳补VD,冬天来了该怎么办

  • 涂防晒霜会导致缺VD么?(附儿童防晒霜选择简单原则)

  • VD小熊糖召回事件的幕后八卦

  • 孩子感冒喝VC?没用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