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圆桌对话会】肖滨丨​长期执政战略布局下的基层治理重心丨2022年第1期

肖滨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3-03-12

党的百年奋斗

治理经验与历史成就高端圆桌对话

【编者按】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回望百年征程,中国共产党始终践行初心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绘就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壮美画卷,不断开创“中国之治”新境界。站在第二个百年的历史关口,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编辑部特别策划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高端圆桌对话——党的百年奋斗:治理经验与历史成就,力邀(拼音排序)陈振明、丁煌、姜晓萍、肖滨、薛澜、燕继荣、杨开峰、郁建兴等知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开展交流并贡献学人的智慧和力量。

长期执政战略布局下的基层治理重心

肖滨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


《决议》明确提出了党面临的长期执政考验的命题。长期执政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布局。对党长期执政而言,基层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我们通常讲,“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因此,我们应该从更基层、更微观的角度来看长期执政的基础性条件。既然基层社会对长期执政非常重要,那么我们如何从理论和历史的高度来理解、认识中国的基层社会?


就理论而言,政治学的分析视角不可或缺。此前,徐勇教授到我们学院做演讲时特别提到,需要从政治学的角度去理解中国的基层社会。他的具体分析视角是国家结构形式的理论框架:美国国家结构形式是联邦制,但联邦制下并不是基层社会,而是地方社会。反之,中国的基层社会与单一制有关:基层社会是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产物。从国家结构形式的政治学理论高度分析中国的基层社会,非常值得重视。


从历史来看,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我们理解中国基层社会的重要视角。我们要特别关注的是,郡县制结构在塑造中国基层社会中所起的作用。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传统中国的郡县制是由好几方面的东西支撑起来的,比如说可能需要一个皇权为主体的中央集权、行政区划的技术处理、一整套官僚体制,同时还需要乡村自治的传统。郡县制的制度安排实际上为中国基层社会的形成奠定了一个很重要的制度基础。现在当然不能简单地说目前的体制依然是郡县制,但历史传统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也有研究把现在的体制称之为“超级郡县制”。因此,通过追溯它的历史根源和文化基因,可能也是理解当今中国基层社会的一条重要线索。总之,一定要从理论的高度和历史的深度去进一步把握当今中国基层社会。


此外,还要强化中国基层社会的政治定位。基层社会一直很受学界关注,学者们往往从社区的角度去看基层社会,更多体现出社会学的视角。政治学的视角或政治社会学的视角还相对缺乏。从政治学的角度理解中国基层社会的政治定位,有四个观点可以讨论。第一,基层社会是国家政权的“桩脚”。“桩脚”这个词来自中国台湾地区的选举。台湾地区搞选举,尤其是想要在地方选举中取胜,在乡村没有“桩脚”的话,基本上是很难取胜的。借用“桩脚”的说法,我们说,没有基层社会的“桩脚”,国家政权可能就立不住脚。因为国家政权依赖于社会,依赖于民众,没有基层社会的托底,国家政权就会悬浮在民众之上,得不到切实的支持。第二,基层社会是党政体制的基石。徐勇教授曾提出过一个命题,即“政党下乡”,其实政党不仅下乡,“政党也下基层”,在基层的每个角落都可以看到党委的角色和作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党必然深入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与此同步,政权虽然没有以直接的方式进入到乡村、社区这些基层,但是政权提供的服务延伸到了基层。在基层我们可以看到党群服务中心,这体现出党政体制对基层社会的渗透。因此,基层社会是党政体制的基石。第三,基层社会是民众行动的空间。民众在基层社会中可以有各种活动,可以参与,可以组织各种志愿组织等。基层是老百姓的,所以,他们的很多行为都发生在基层社会。第四,基层社会是各种力量博弈的平台。基层社会有党委的力量、国家政权的力量、民众的力量、社会的力量,有很多力量在其中起作用。上述几点,都显示出我们要高度重视基层社会的政治定位。


基层社会这么重要,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动力在哪里呢?这些年我们强调党建引领,这非常重要。而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动力还来自社会,来自群众。因为基层社会的需求在于群众。大而言之,我觉得基层社会中的群众主要有三种需求:第一种需求就是他们需要有秩序。没有秩序,社会秩序很混乱,群众就没有安全感,群众当然是不满意的。第二种需求是,他们需要国家、政府,包括党委提供的各种公共服务。没有这些公共服务,群众不满意,基层社会就可能出问题。基层社会治理中,很大意义上治理就是为基层群众提供社会秩序,提供公共服务。小到垃圾的处理,大到整个社会的治安等。第三种需求是群众需要参与,需要表达,需要社会有活力。正是群众对社会秩序与活力、公共服务、公共参与的需求为基层治理创新提供了深厚的动力。没有这种动力,仅靠党委去引领,仅靠政府去驱动,效果可能有限,因为基层社会的行政资源其实都是相对有限的,最终还要靠群众、靠社会的牵引和推动。


因此,党建引领下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还要重视四种元素的协调、匹配或平衡。近年来基层社会治理的一项经验就是“三治融合”,即法治、自治、德治的融合。现在很多地方又加了一个“智治”。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党建引领下,如何把法治、自治、德治和智治四种元素平衡起来。从长远来看,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中党建引领、法治、德治等都很重要,但是居民自治可能还要加强。以数字治理为例,政府用数字治理来维护治安、监控疫情等,确有成效。但从长远来看,如何在数字治理中更多地听到群众的声音,可能是未来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我们此前去调研的时候,我问一个领导:“在大屏幕上,你当然可以看到疫情防控的很多数据、治安情况、网格员的工作情况。但是你能直接从这里听到多少民众的声音?”他说能够听到一些,比如说垃圾乱扔,或者说哪个地方的水井盖有没有盖好。但涉及群众一些更重要的权益的声音,可能就不一定能反映出来。这意味着在智慧治理中所采用的许多技术很可能还主要是治理者用于治理老百姓的手段,没有成为老百姓反映他们声音的主要渠道,没有成为监督政府服务的一个工具或者平台。所以我强调,在党建引领这个大框架下,要平衡、协调好法治、自治、德治、智治等治理方式,而不是单独地推进某种“治”,这样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才能有持久的发展。如果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能够持续的发展,那么基层社会就比较稳固,长期执政也有了坚实的基础。


扫描二维码免费下载全文


本期目录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

本期专稿


陈振明、丁煌、姜晓萍、肖滨、薛澜、燕继荣、杨开峰、郁建兴丨党的百年奋斗:治理经验与历史成就高端圆桌对话


专题研讨:基层治理研究


周振超、黄洪凯丨条块关系从合作共治到协作互嵌:基层政府负担的生成及破解

吕德文丨监督下乡与基层超负:基层治理合规化及其意外后果

田先红丨中国基层治理:体制与机制——条块关系的分析视角

杨华丨“不变体制变机制”:基层治理中的机制创新与体制活力——以新邵县酿溪镇“片线结合”为例


专题研讨:危机治理研究


陈扬、赵漫、欧阳桃花、曾德麟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敏捷性机制研究——四川省新冠疫情案例

郑思尧、孟天广丨公共危机治理中的政府信息公开与治理效度——基于一项调查实验

山少男、段霞丨复杂性视角下公共危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行为的影响因素与行动路径——基于元分析与模糊集QCA的双重分析


论文


严金明、董立宽丨全面提高国土资源利用效率:战略背景、理论支撑与路径选择

宫晓辰、孙涛、叶士华丨政治关联可以提升社会组织生存能力吗?——基于收入多样性的中介效应分析

曹海军、陈宇奇丨部门间协作网络的结构及影响因素——以S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为例


研究综述


刘伟、王柏秀丨国内学界的网格化管理研究:回顾、反思与展望

微信推送·2022年第17期
编辑:李雪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