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信仰的力量 | 王希祜:风雨多经志弥坚

北大融媒体中心 北大发布 2022-03-23



《信仰的力量》第11集

王希祜:风雨多经志弥坚


个人简介:王希祜,1928年出生于山东省蓬莱县(今蓬莱市),1947年考入北京大学理学院动物学系做练习生,长期从事北京大学后勤管理工作,曾任北京大学副总务长兼基建处处长、北京市教师住房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北京高校房地产开发总公司副总经理等,1999年12月退休。


1947年1月,年仅19岁的王希祜走进北大的第一天,就看到理学院大门内外,贴满抗议美军对北大女生暴行的大字报,北大师生的爱国热情让他深受触动,这被他称为“在北大上的爱国主义第一课”。


大学时代的王希祜


在进步师生们的影响和帮助下,王希祜也逐步点燃了革命热情。


“1947年5月18日那天,北大有一个学生宣传队员在北京市宣传‘反饥饿、反内战’,结果就被打了,所以要组织520大游行。整个队伍大概有一万多人,四列纵队,我们在队伍的两边,中间是一些体弱的学生。从这慢慢开始,在北大环境里,受这些革命运动的教育,参加地下读书会,还有一系列学校里的活动。”


王希祜积极参加了进步读书会,秘密学习《论联合政府》、《新民主主义论》等革命读物,革命思想逐渐成熟,积极地向中国共产党靠 拢。运送进步书刊,保护进步师生,斗争经验也在增长。


“青岛那里像个孤岛,不像北京这么方便,没有这么多进步书刊。正好我那时要去青岛采购标本,带着箱子去,这样就把书混在箱子里,那时候国民党也查得很严,他一看北京大学就查。”


解放前夕,王希祜加入民主青年联盟,参加了“护校运动”。 


“地下党布置我们把重要的仪器设备、图书资料都要保护好。”


1949年1月31日,接到地下党通知,解放军要进城了。王希祜和同伴兴奋地去迎接。  


“我们骑自行车跑到西直门,那是第一次看到解放军,解放的喜悦让大家激情澎湃。庆祝解放大游行,从北大出来,有打腰鼓的,一边扭,从北大出来扭到东四,从东四扭到东单,从东单扭到西单、西四,整个扭秧歌扭了一圈,真正看到人民自己的天下了。”


最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来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30万人在天安门广场参加开国大典,王希祜随着北大的队伍中午就到了西三座门西侧的指定位置。        


   “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朱总司令检阅,然后阅兵。那个骑兵队伍真是想象不到,非常震撼,那种震撼没法形容。 


    当天晚上在天安门开庆祝大会,北大的学生也好,老师也好,完全没有组织,唱啊跳啊都是自己去的,最后捡穿掉的鞋都好几筐。 从解放军进城到十一建国这个阶段,整天都生活在这种激情的环境气氛中。”  


经受过日本的欺辱,经历过国民党反动派的欺压,王希祜此时真正体会到“共产党是为人民的。”1952年7月,他终于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下定决心,要为年轻的共和国奋斗终生。



随着院系调整,王希祜从沙滩来到燕园,开启后勤保障工作。昌平理科分校、图书馆、斯诺墓、葛利普教授之墓、塞万提斯铜像、赛克勒考古博物馆、北京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这些已经成为北大人日常生活一部分的地标,都倾注了王希祜的心血。


王希祜向万里等中央领导同志汇报理科楼群规划方案


回首在北大工作的多年,王希祜说,无愧无悔实践自己的诺言——为共和国奋斗终生。 


   “我对北大感情很深,对北大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有感情。我真希望北大能够永远站在巅峰的位置,这样才不辜负国家对北大的期望。”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北京大学离退休工作部与融媒体中心联合制作的《信仰的力量——北京大学老同志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系列专题片》于3月8日在北京大学电视台“博雅银龄”专栏开播,每周一集,并在各主要视频平台同步上线。


该系列历时3年,采访拍摄了100位老同志。通过老同志讲述个人成长故事、介绍为人治学经验、分享人生感悟心得,记录了北大老同志在党的领导下不懈奋斗的历程,展现了他们对党和国家的深厚感情,和爱国爱校、敬业奉献的精神品质。


相关阅读


信仰的力量 | 晏智杰:一名年轻的“老党员”


信仰的力量 | 汪劲武:学术为业 草木为乐


信仰的力量 | 校庆特辑:我用一生爱北大


信仰的力量 | 马克垚:立足中国 放眼世界


信仰的力量 | 许渊冲:让世界倾听中华文化的声音


信仰的力量 | 王阳元:有国界的科学家


信仰的力量 | 潘文石:守护绿水青山


信仰的力量 | 陈堃銶:告别铅与火,迎来电与光



视频/文字来源:北京大学离退休工作部、融媒体中心

推送责编:麦佳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