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推荐(17)

历史人类学 历史人类学 2022-04-01

前言

2022年,历史人类学公众号推出固定栏目“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推荐”,推介国内外历史学最新著作。介绍中文世界的历史学研究的同时,还适当关注非汉语世界的历史学著作。欢迎各位读者提供资讯和投稿,投稿邮箱:history202201@163.com。本期为2022年第17期,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赤壁之戟: 建安与三国

作者: 田晓菲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原作名: The Halberd at Red Cliff: Jian’an and the Three Kingdoms

译者: 张元昕

出版年: 2021-12

丛书: 田晓菲作品系列

ISBN: 9787108073099

作者简介

田晓菲,哈佛大学东亚系中国文学教授,《早期中古中国》(Early Medieval China)杂志主编。著有《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烽火与流星:萧梁王朝的文学与文化》《神游:早期中古时代与十九世纪中国的行旅写作》《赤壁之戟:建安与三国》《秋水堂论金瓶梅》《“萨福”:一个欧美文学传统的生成》《影子与水文:秋水堂自选集》等。英文译著包括《微虫世界:一部太平天国回忆录》《颜之推集》。参与撰写《剑桥中国文学史》《牛津中国现代文学手册》,参与主编并撰写《牛津中国古典文学手册(公元前1000—公元900年)》。曾担任哈佛大学东亚地域研究院主任,获哈佛大学卡波特奖、哈佛大学文理研究学院门德尔松优秀导师奖、美国学术团体协会孟旦百年中国艺术人文研究课题奖。


再增订本中国禅思想史: 从6世纪到10世纪

作者: 葛兆光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2-1

ISBN: 9787301327234

内容简介

本书以历史学与文献学的方法,叙述6—10世纪中国禅思想史的脉络与演变。作者综合禅门史料、石刻文献、传世文集和敦煌文书,从历史、思想、文化意义及影响三个维度,考证、叙述禅史最关键的四个世纪中,禅宗及其思想的历史变化过程。在20世纪以来禅宗史研究的基础上,不仅修正了此前禅史研究的若干结论,而且对禅思想的内涵及其意义,提出若干与前人不同的新看法。作者首要关注的,是思想之流变,而非宗派法门之兴衰,由此对于禅的流变,得出了独到精深的见解。

作者简介 

葛兆光,1950年4月生于上海,籍贯福建。1968年上山下乡,1971年10月至1978年3月在贵州省凯里县砖瓦厂、农药厂、供销社当工人,1978年至1984年在北京大学上学,1982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1984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1984年10月至1992年3月任江苏省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1992年至今,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学科及研究方向:历史学,专门史及历史文献学。社会兼职: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禅宗与中国文化》、《道教与中国文化》、《汉字的魔方》、《想象力的世界》、《中国思想史》、《中国禅思想史》等。


敦煌公文研究

作者:王使臻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03月 

ISBN:9787519462956

内容简介

本书按照公文的三种运行方向(下行、上行、平行) , 将唐宋时期的敦煌公文分成”牒文”“帖文与榜文” ”致书和咨文” ”状文和启文”“别纸” 、"委曲” 九种文体大类,重点论述各类文体在唐宋敦煌地方社会政治生活中实际的应用,通过对一一些公文内容的解读,对此种公文文体所承担的政治功能结合,历史文献进行实证性分析。同时对判文、批答和公文上的标识符,以及公文上的印章、传递与保存,结合唐宋政治制度予以解读,将公文文体与社会政治制度紧密联系,考察政治制度的实际运行情况,是本书的主要特点。

作者简介

王使臻,男,1976年11月生,甘肃省永登县人,历史学博士。现为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历史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出版有《敦煌所出唐宋书牍整理与研究》,在《文献》《历史档案》《敦煌学辑刊》《中华文化论坛》《青海社会科学》《古籍整理研究学刊》《西夏学》《西夏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神游:: 早期中古时代与十九世纪中国的行旅写作

作者: 田晓菲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早期中古时代与十九世纪中国的行旅写作

出版年: 2022-3

定价: 59.00元

丛书: 田晓菲作品系列

ISBN: 9787108072689

内容简介

在行旅文字之中,呈现两个文化剧变时代人们精神世界的变化图景。

作者简介  

田晓菲,1971年生,出生于哈尔滨,在天津长大。她13岁从天津13中学直接升入北京大学西语系读英美文学专业,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语系。1998年6月,田晓菲从哈佛毕业,并获得比较文学博士学位。现任哈佛大学教授。


明清徽商与浙江社会

作  者:黄彩霞 著 

定  价:59

出 版 社: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年01月01日

ISBN:9787567653672

内容简介

本书以实证和文献分析为基础,重建了明清徽商参与、引领浙江社会建设的基本史实,对徽商在两浙的经营活动、促进两浙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繁荣、推动两浙慈善事业的发展、催化两浙文化事业的繁荣以及助力浙商的兴起与发展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呈现了明清以来徽商对浙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为徽商研究提供了有益的补充。

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合一: 中国历史回顾与前瞻


作者: 黄宗智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大学问

出版年: 2022-4

页数: 432

定价: 89.00元

丛书: 实践社会科学系列

ISBN: 9787559847461

内容简介

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合一,根植于中国大一统的儒法合一的政治体制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实际。在本书中,黄宗智教授分析了中国历史上尤其是明清以来国家与社会的治理机制,如所谓“皇权不下县”的“中央集权的简约治理”、华北与江南地区国家与村社的二元合一治理、传统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第三领域”治理体系等。作者从社会经济史的视野出发,以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实际为基础,反思、批判、对话各流派的理论范式,试图探寻扎根于中国实际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进路。

作者简介

黄宗智,Philip C.C. Huang,1940年生,普林斯顿大学学士,华盛顿大学博士,1966年始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校区(UCLA)历史系,1991年晋升“超级教授”(Professor, Above Scale),2004年荣休,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讲座教授。主要著有农村社会经济史方面的《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英文版获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奖)、《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英文版获亚洲研究协会列文森奖)、《超越左右:从实践历史探寻中国农村发展出路》,法律社会史方面的《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法典、习俗与司法实践:清代与民国的比较》《过去和现在:中国民事法律实践的探索》,以及“实践社会科学与中国研究”三卷本《中国的新型小农经济:实践与理论》《中国的新型正义体系:实践与理论》《中国的新型非正规经济:实践与理论》等。


亲爱的中国——移民书信与侨汇(1820—1980)

作者:[英] 班国瑞,刘宏 著

译者:贾俊英 译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时间:2022-01-01

定 价:¥78.00

ISBN:9787547319307

内容简介

《亲爱的中国:移民书信与侨汇(1820—1980)》是一部深入研究“侨批”和“侨批”贸易的起源、结构、特点与运作的经济类著作,作者讲述了这种制度化的机制和跨国家的政策是如何帮助那些背井离乡、四海为家的家庭生存、发展的。侨批是华侨移民史、创业史及广大侨胞对所在国和祖国经济社会发展所作贡献的历史真实见证,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研究价值。本书卓越而详实的分析以及以史料为基础的学术研究使得该书能够成为未来“侨批”研究的标杆。

作者简介

班国瑞,英国卡迪夫大学历史学荣誉教授。曾任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人类学社会学研究中心副教授、英国利兹大学东亚研究系教授、卡迪夫大学历史与考古学系教授。除了出版多部有关中国近代史的专著之外,他对欧洲华人和东南亚华人历史也有深入研究。相关的英文著作包括Chinese Migrants and Internationalism: Forgotten Histories, 1917–1945 (《被遗忘的历史——华人移民与国际主义(1917—1945)》);The Qiaopi Trade and Transnational Networks in the Chinese Diaspora(《侨批贸易与海外华人跨国网络》)等。

刘宏,本科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现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陈六使讲席教授、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院长、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曾任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学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东亚系讲席教授暨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南洋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已出版中文、英文、印尼文专著20多部并发表百余篇学术论文。近著包括《跨界治理的理念与亚洲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移动的边界》(浙江大学出版社,2022)等。


传统与变革:20世纪五六十年代山西乡村社会研究

作者: 胡英泽

出版社: 浙江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 2022-1

页数: 320

定价: 60.00元

丛书: 文化中国研究丛书

ISBN: 9787554020777

内容简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乡村社会经历了从土地改革到农业合作化的巨大变迁,变革是在地方社会的传统上展开的。区别于宏大叙事和已有研究,本书利用记录历史细节与过程的新材料,揭示了外来户以及土地、果树、牲畜、房屋分配等“地方知识”,充分体现土地改革内容的丰富性、政策的复杂性和适应能力,人群关系、经济结构、村社传统在变革过程中仍然发挥着作用。

作者简介

胡英泽,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兼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史学会理事,山西省历史学会秘书长。2010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社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人口资源环境史等。出版专著《流动的土地:明清以来黄河小北干流区域社会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凿井而饮:明清以来黄土高原日常生活用水与节水》(商务印书馆,2018年),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国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


悠悠我思

作者: 葛剑雄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新民说

出版年: 2022-2

页数: 248

定价: 58.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青青子衿”系列丛书

ISBN: 9787559842022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葛剑雄近年撰写的文章,涵盖题材广泛。全书共分为四章。“议古•论今”“历史•地理”两章中,作者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中国地理、历史、文化、人物与现代中国的渊源和关系,亦有对社会热点的理性思考。“学者•藏书”一章,作者回顾往事,表达对师友治学的尊敬及感思,同时分享了自己担任图书馆馆长期间的所见所闻。“书序•回忆”一章,作者精选了旧作中部分体现新思的文章,又追寻旧时记忆,谈及日常生活中的经历,以轻松诙谐的笔触诉说人生百味。

作者简介

葛剑雄,1945年出生于浙江湖州,复旦大学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学部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尤精于历史地理、人口史等领域,著有《西汉人口地理》《中国人口发展史》《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黄河与中华文明》等,主编有《中国移民史》《中国人口史》等。


德国汉学研究史稿

作者: 李雪涛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出版年: 2022-2

页数: 614

定价: 150.00

ISBN: 9787507760866

内容简介

本书为“汉学研究大系”之一。德国汉学史的研究,是以德国汉学家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为对象的“研究之研究”。本书中所选的十九篇文章所揭示的是德国汉学研究史的十九个问题,可以分为:分期与书目、语言文学与翻译、范式与机构、互动与批判、专史与回顾五个部分。这样的编排也决定了本书不同于通史的系统性、全面性,而是以问题为中心来展开论述。这十九篇文章中既有趋于专精的个案研究,也有贯通、综合的整体性梳理,既有审慎地深入史料,对汉学家及其著作,乃至其所处的时代做透彻的研究,也有整体性的研究论述。

作者简介 

李雪涛,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波恩大学文学硕士、哲学博士。主要从事全球史、德国哲学以及中国学术史的研究。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全球史研究院院长,东亚文化交涉学会(大阪,2017-2018年度)会长以及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北京,自2017年)副会长。主编的刊物有:《全球史与中国》、《寻找》、minimasinica、Orientierungen等。有论著、译著、编著多种出版。


1400-1900年欧洲诸帝国的法律与地理

作者:[美]劳伦·本顿

出版社:当代世界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02月

ISBN:9787509015889

内容简介

通过审视1400—1900年间欧洲诸帝国法律与地理的关系,劳伦·本顿勾勒了研究世界历史的新路径,改变了我们对帝国及其遗产的理解。她认为,欧洲人将帝国的空间想象成各种走廊和飞地组成的网状结构,并且通过各种融合地理和法律观念的方式建构主权。本书作者将引导我们跨越海洋,穿过河流,翻越高山,登上岛屿,体会海盗的兴衰、叛国罪的指控、刑法的冲突和罪犯的流放如何赋予常见地理分类不同的法律意义,从而创造了各种不规则的帝国法律空间。

作者简介

劳伦·本顿,比较史和世界史学家,耶鲁大学历史和法学教授,致力于研究欧洲帝国法律、国际法史和大西洋世界史。在关于全球法律秩序形成的活跃且持续的跨学科辩论中,劳伦·本顿的研究被认为不可或缺。她有三部开创性的比较法史著作为人们熟知,分别是《法律与殖民文化:世界史中的法律体系(1400—1900)》、《法律帝国的铸就:大英帝国法律史(1800—1850)》(与丽莎·福特教授合著)以及本书。《法律与殖民文化》曾获得“詹姆斯·威拉德·赫斯特图书奖”、“世界史协会图书奖”以及美国社会学协会的“伊曼纽·沃勒斯坦纪念图书奖”。因其在全球历史研究中的巨大贡献和卓越成就,劳伦·本顿成为2019年美国“汤因比奖”得主。


纪念:犹太历史与犹太记忆

作者: [美] 约瑟夫·哈伊姆·耶路沙米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原作名: Zaknor:Jewish History and Jewish Memory

译者: 黄薇

出版年: 2022-2-28

页数: 218

定价: 48.00

装帧: 平装

丛书: 思想剧场

ISBN: 9787208169906

内容简介

本书是研究集体记忆问题的史学名著,曾荣获美国国家犹太图书奖。全书对犹太记忆和犹太历史的编纂做了从古至今的全景式考察,系统地概括论述了犹太民族参与过去的方式。作者对历史与记忆做出重要的区分。他认为,如果说希罗多德是西方“历史之父”,那么犹太人就是西方“记忆之父”。犹太人是一个记忆的民族,而不是历史的民族。犹太民族有圣经、口传训言、口传律法,但几乎没有史书。本书写给所有对历史、民族、集体记忆之间的模糊关系感到好奇的人——无论是不是犹太人。在现代社会,历史的重要地位不一定是理所当然的,记忆也自有其通路。

作者简介

约瑟夫·哈伊姆·耶路沙米(Yosef Hayim Yerushalmi,1932—2009),出生于纽约的俄裔犹太人。1966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完成博士学位后,他把毕生的精力投入犹太史学的学术研究中。曾在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任犹太史教授,担任哥伦比亚大学以色列和犹太研究中心主任,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获得过古根海姆奖等荣誉,被认为是同代最重要的犹太史学家。耶路沙米教授专门研究中世纪和现代犹太史、史学史和精神分析史。他出版的著作包括《从西班牙宫庭到意大利隔都》《哈加达与历史》《1506年里斯本大屠杀》《记念: 犹太历史与犹太记忆》《弗洛伊德的摩西》等。


历史:终结之前的最终事

作者: [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世纪文景

原作名: History: The Last Things Before the Last

译者: 杜玉生 / 卢华国

出版年: 2022-3-31

页数: 344

定价: 69.00元

ISBN: 9787208174870

内容简介

《历史:终结之前的最终事》是克拉考尔晚年关于历史研究的著作,主要思考过去与现在的联系,比如“自己的未来是有关过去的未来”,另一方面也在思索历史本身(或者说历史现实)与历史学(历史叙事/阐释)之间的关系。为此,他分析了由古至今的历史理论,其中,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探讨历史相比于自然科学的地位,第三章是对历史“当前趣味理论”进行批判。第四章重点强调历史事件的具体性,并讨论历史学家在何种程度克服其主观方法。第五章讨论一般历史与特殊历史之间的疑难。第六章探讨时序时间与赋形(shaped)时间的疑难。第七章处理历史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最后一章讨论历史与哲学的关联,强调历史学的居间特性,哲学关心终极事物,历史学家忙碌于终极事物之前的那些事。作者更多地将历史视为“现实领域”,关注历史学家作品的艺术与科学特征,给读者提供了对于“历史”的不同见解。

作者简介 

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Siegfried Kracauer(1885—1966)20世纪重要思想家、作家,1920年代德国最具影响力的知识分子之一,1933年移民美国,入职现代艺术博物馆和哥伦比亚大学。承袭齐美尔、马克斯·韦伯的思想,并与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融会贯通。著作覆盖哲学、社会学、电影理论、文学和文化批评等领域,同时从事小说创作,包括《电影的本性》《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大众装饰》《白领》《侦探小说》《雇员们》等,在现代性理论、城市研究、视觉文化等方面有开创性影响。


Korea and the Fall of the Mongol Empire: Alliance, Upheaval, and the Rise of a New East Asian Order

高麗與蒙古帝國的衰弱:結盟、動盪與東亞新秩序的崛起

作者:David Robinson

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978-1009106672

出版日期:2022年3月

内容简介

Korea and the Fall of the Mongol Empire explores the experiences of the enigmatic and controversial King Gongmin of Goryeo, Wang Gi, as he navigated the upheavals of the mid-fourteenth century, including the collapse of the Mongol Empire and the rise of its successors in West, Central, and East Asia. Drawing on a wealth of Korean and Chinese sources and integrating East Asian and Western scholarship on the topic, David Robinson considers the single greatest geo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fourteenth century through the experiences of this one East Asian ruler. He focuses on the motives of Wang Gi, rather than the major contemporary powers, to understand the rise and fall of empire, offering a fresh perspective on this period of history. The result is a more nuanced and accessible appreciation of Korean, Mongolian, and Chinese history, which sharpens our understanding of alliances across Eurasia.

作者简介

David Robinson is Professor of Asian Studies and History at Colgate University.


Popular Magazines and Fiction in Shanghai, 1914–1925: Modernity, the Cultural Imaginary, and the Middle Society

上海流行雜誌與小說(1914-1925):現代性、文化想像與中產社會

作者:Peijie Mao  毛佩潔

出版社:Rowman & Littlefield

出版日期:2021年12月

ISBN:978-1-4985-4478-8

内容简介

This book explores the rise of Shanghai-based popular magazines produced by the "Mandarin Ducks and Butterflies School"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ina. It examines the national, gender, family, and social imaginaries constructed and negotiated through a complex network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popular writers, magazine editors, and their intended readers, which were represented in various forms of popular narratives, including patriotic stories, war/military stories, family narratives, domestic fiction, utopian writings, and industrial-business stories.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national imagination, social ideals, and the notions of ideal womanhood and the new family, were intrinsically linked and integral to the search for cultural identity of the emerging Chinese "middle society" and an expression of their collective sensibilities, experiences, and aspirations. This book suggests that the cultural imaginaries configurated in these magazine stories articulated a shared quest for modernity, one that emphasized sentiment, quotidian experience, the pursuit of the modern family and individual success, strengthening of the nation, and the reinvention of cultural tradition. Popular magazines and fiction, therefore, became uniquely instrumental in catalyzing the process of Chinese modernity, which emerged and developed along the symbiotic interrelations between the private and the public, the traditional and the modern, and the real and the imaginary.

作者简介

毛佩潔,上海科技大學人文科學院常任副教授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推荐(16)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推荐(15)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推荐(14)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推荐(13)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推荐(12)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推荐(11)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推荐(10)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推荐(9)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推荐(8)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推荐(7)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推荐(6)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推荐(5)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推荐(4)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推荐(3)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推荐(2)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推荐(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