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崇尚温暖的道德力量:当前中国学校德育范式发展的重要特征

李西顺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0-01-10


当前中国的学校德育范式越发崇尚美善、强调对人性本身的关怀,更加崇尚师生幸福,强调伦理关怀。德育范式的发展,反映和呈现了中国文化脉络中的德育,是一套具有鲜明特色概念、内容和实践特征的系统性体系。崇尚温暖的道德力量,与中国文化的深层密码与情感结构相契合,引导并规范着当前中国学校德育范式发展的目标、内容和方向。

随着当前中国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日益提升,硬性发展指标背后的伦理发展脉络愈发凸显。实现中国梦的民族复兴情怀,为人民谋幸福的奋斗初心,都指向了政治、经济、法制等硬性发展指标背后的温润柔软的道德力量。作为硬性发展指标背后的价值支撑,这种道德力量彰显了中国梦的情怀与境界,为当前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赋予了更具根本性的伦理驱动力,使中国社会的发展更为全面,更具后劲,更得民心,更加关怀人性本身。

在此背景下,当前中国的学校德育范式越发崇尚美善、强调对人性本身的关怀,更加崇尚师生幸福,强调伦理关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学校德育范式实现了从片面遵从外在的伦理规则或道德律令,向建构内在温润道德力量的价值转型,其内在的伦理发展脉络正愈发凸显,成为当前中国学校德育研究领域的重要命题。崇尚温暖的道德力量,成为当前中国学校德育范式发展的重要趋势,其基本特征表现为四个层面。

情感结构是深层的文化结构

当前中国学校德育范式之内在驱动结构愈发凸显出情感结构的特性,这与中国文化的深层密码有关:家国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情感结构是中国文化最底层的基因密码,理性结构被含括在情感结构的范畴之内。孟子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孟子·离娄上》),就是强调普天下的家国情感结构。中国文化特别强调“家国同构”,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强调“得民心者得天下”,其中所谓“心”指的就是一种典型的情感结构,情感结构是中国政治结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的深层结构。

中国文化的这种深层情感结构,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以及中国的学校德育对“道德”内涵的理解。据此而论,中国文化从源头之处就侧重于道德之心、道德之情、道德之悟,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强调“家国同构”。就此意义而言,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学校德育范式愈发强调对人性、人心、道德情感的尊重,其文化基础在于中国文化的深层情感结构。

顶层设计及价值底色温暖而有力

中国文化的深层情感结构奠定了中国学校德育范式的价值走向,尤其是在中国文化的强劲复兴过程中,以追求幸福、强调关怀、美学欣赏、人性呵护为特色的众多学校德育模式在中国大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与中国文化的深层情感结构一以贯之的是,强调道德情感、人性呵护、心灵关怀的价值导向正成为当前中国学校德育范式的顶层设计理念,成为当前中国学校德育范式发展的点睛之笔。例如,当前我国许多中小学都提出了“幸福教育”的办学理念,这实际上是为学校的整体教育模式提供了顶层设计理念,学校教育的整体设计及资源整合都要围绕人的幸福而展开,关怀学生的实际感受,呵护学生的心灵健康,引导学生的幸福成长。追求幸福正在成为各种学校德育模式提纲挈领的核心理念,其实质是学校整体发展的顶层价值设计。

在这样的顶层设计理念统领之下,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评价都具有了灵魂,并被有条不紊地组织整合起来,构成了学校道德教育的有机体。其中的核心要领,就是对师生真实道德情感的尊重与关怀,这构成了学校德育范式发展的价值底色:真实而温暖。学校道德教育成为鲜活的心与心之间的真实交流与相互关怀。教师与学生的真实情感体验被叙事,并得到尊重。有真情实感做根基,道德本身就具有了美感和吸引力,温暖和美丽的价值底色就会转化为内在持续的伦理驱动力。

德育逻辑与道德逻辑并重

德育逻辑强调现实层面的德育操作路径、方法、技术,强调现实性、有效性、可行性。与之紧密相关的道德逻辑则强调精神超越属性,强调道德境界的崇高与美善。两者之间是血肉相连、唇齿相依的关系。道德的美善与崇高必须依托现实的学校德育实践才能落地,而现实的学校德育实践又必须符合道德之美善原则才能保证其自身的道德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的学校德育范式转型愈发表征出上述两种逻辑之间“交融互嵌”的特征:越来越认识到德育逻辑与道德逻辑之间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关系,越来越注重两者之间的相互配合与相互支撑,实际操作与追求情怀并重,脚踏大地与仰望星空并重。

外在的道德规则与内在的道德美善并重

外在的道德规则与内在的道德美善,类似于前文提到的黑格尔所区分的伦理与道德,两者实际上构成了学校道德教育的两大着力点或两大目的:一是促使学生对道德规范的遵守,表征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做“好孩子”);二是培养具备良好德性之人,培育内心的美善及人格的完整(做“好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学校德育范式已经基本上从过于强调外在于道德主体(学生及教师)的道德规则而轻视师生之内在德性情感的倾向中解脱出来:从强调道德律令发展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强调;从强调社会制度的现代化,发展到对文化自信及社会整体德性的强调;从追求道德高标,发展到对真实的道德情感、境遇、困惑的深层关注。

这样的发展轨迹背后是“外在规则—内心美善”(或黑格尔所谓的“伦理—道德”)之间的圆融统一。在当今中国社会物质文明高速发展时期,当然需要培育国人的亲社会行为,需要注重道德规则意识的培养与规约。但与此同时,必须清楚,道德规则毕竟是外在的、附属的、暂时的,只有含蕴于内心深处的美善才是内在的、根本性的、持久的。如果说道德规则是道德范畴的外延,那么道德情感、内心的美善才是道德范畴的内涵。

进而论之,对外在规则的强调是社会对公正价值的合理追求,而对内心美善的强调则更多地表征出当今中国社会对关怀价值的强烈吁求。因此,当前中国的学校德育范式之所以越来越强调“外在规则—内心美善”之间的和谐统一,强调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其背后反映出我们对公正价值与关怀价值之间互补关系的认识正在逐步加深。这可以说是当前我国学校德育范式转型过程中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概言之,德育范式的发展,反映和呈现了中国文化脉络中的德育,是一套具有鲜明特色概念、内容和实践特征的系统性体系。崇尚温暖的道德力量,与中国文化的深层密码与情感结构相契合,引导并规范着当前中国学校德育范式发展的目标、内容和方向。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教育学院)

 

精彩推荐

谢伏瞻:论新工业革命加速拓展与全球治理变革方向

培育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名家大师 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

2019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拟立项项目公示

教育部社科司关于2019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立项的通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宗悦  排版编辑:宗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