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丁俊杰:无旅游不传播,无传播不旅游

2015-07-22 丁俊杰

在中国旅游迅猛发展、新媒体大行其道的当下,青年人无疑已经成为其中最具影响力与传播力的代表群体。7月20日,2015北京国际青年旅游季活动在中国传媒大学正式启动。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委员方泽华、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国家广告研究院院长丁俊杰等领导出席了活动。活动结束后丁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与记者谈及了在新媒体环境下,针对青年旅游群体传播手段与策略的转变。



无旅游不传播,无传播不旅游


记者:您好丁老师,我是中国旅游报新媒体的。想问您几个问题。


据了解,这次旅发委第二次和中国传媒大学合作,您认为我们的传播策略与往届有什么不同?侧重点在哪儿?


丁老师:一提传播,大家都理解成是说说的事情,实际上在今天跟旅游相关联的传播,绝不仅是说的事情,不仅是传,不仅是播,更在于做。所以旅游与传播,应该体现在行动上,才能解读出传播真正的含义。这是旅游和传播关系当中传播的特殊含义,跟别的行业当中与传播的含义不同。这是我们首先从概念上的理解。


我们这次活动跟以往相比,大家知道我们第一次合作是北京青年旅游节,“节”是带给人的感觉是形式大于内容,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意义,更多的是一种大家在一起狂欢一下,把这个概念传达出去、传播出去就行了。现在改成旅游季,我们最大的一个特点是说,把时间长度拉长,把活动的宽度加宽,把内容加厚,也就是说在长、宽、高的概念上,把旅游传播的概念落到实处。


所以你看到我们这次活动,从策略上来讲,不仅仅是向社会、向公众、向旅游者传达一些概念、传播一些概念,更重要的是希望让所有的参与者,能够用自己的行动,来诠释他心中的这个概念。然后把这个概念用行动和我们传统的媒体、媒介方式传达出去,这可能是我们最重要的对这次活动的概念跟想法。


第二,我们通过这个活动,实际上我们是想传达这样一个概念,就是说旅游和传播的关系在新媒体时代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把它概括为,第一,叫无旅游不传播,这是什么概念呢?所有的旅游应该说都需要传播,或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旅游也成了一种传播媒介、旅游也成了一种传播媒体、旅游也成了一种传达方式、旅游也成了一种沟通方式。这种沟通比方说政府与市民的沟通,北京人与外地人的沟通,中国人与外国人的沟通,人与自然的沟通,人与社会的沟通,方方面面的,所以我们第一个概念叫无旅游不传播。


第二个,无传播不旅游。什么概念呢?过去比如咱们要去旅游的时候,我们把自己的相机准备好,到旅游景点啪啪啪拍一些照片,挑几张好的,放在自己家的镜框里头,更多的放在自己的相册当中,到此一游,留个纪念,是纪念性的。现在不是,现在每个人要旅游之前,都要把自己的传播媒介准备好,自己的流量够不够,Wi-Fi等等怎么样,我的手机拍摄的内存够不够,我准备写什么样的文章,用我的微信还是微博,还是跟旅游杂志合作,已经到了这样的程度。尤其是青年人,出去旅游无论是用什么媒体,用大众媒体也好,用自媒体也好,用传统媒体也好,用新媒体也好,他出发之前就想到了传播这个事。所以我们说无传播不旅游。他把传播的事件准备好了以后,才想去旅游。


所以我们这个青年旅游季,通过我们这样的一个实实在在的活动,实际上就想解读出无旅游不传播、无传播不旅游是这样一个概念。通过这个概念,我们想让社会,尤其是向旅游界的朋友传达旅游和传播之间的关系,在新媒体时代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二者之间的关系已经不是谁为谁服务,而是水乳交融在一起,这可能是我们通过这个活动,对这个问题的一个想法。



处处皆景点,人人皆媒体


记者:现在新媒体环境您认为以什么样的形式来服务于游客,尤其是青年群体呢?


丁老师:在我看来,在新媒体时代,从服务游客这个角度上来讲,新媒体无疑是一个最有效、最方便、最快捷的一种方式,比方说食、住、行、游、购、娱,大家都知道我们用手机APP可能会为游客提供在新媒体之前我们前所未有的一种方便,这可能是一个最大的变化。所以我们说在这种情况之下,大家一定要有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就是新媒体在我们的提供服务层面上,为我们的旅游添上了翅膀,用我们的话叫做,有了新媒体的旅游如虎添翼。如果把传统的旅游比喻成老虎的话,那么新媒体就是它的翅膀,老虎的威风不在于它能够飞起来,但是如果有了新媒体,我们虎虎生威的这样一个老虎,就是说我们已经受万人瞩目、万人欢迎的旅游业,就像添上了翅膀一样,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但是我想跟你探讨的是说,新媒体无疑是能够为我们提供良好服务的一个手段,但是新媒体时代对我们的旅游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我们在传统媒体时代,旅游者就是旅游者,服务者就是服务者,景点景区就是为游客服务的,对一个景区的传播主要是我们景区或者是旅游主管部门的事情,游客就是被传播对象,应该是这么一个关系。现在在新媒体时代,你在为他提供服务的同时,他也用新媒体把自己的身份发生了变化。现在的旅游者是被传播对象,也是传播对象,也就是说他既是服务对象,也是传播的主体,跟以往已经不同了。


在这种情况之下,我想在新媒体提供服务的同时,我们的旅游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就是说一个景点不再是人为设计出来的,你说我这个长城也好,天安门也好,这是最好的景点,这是最适合照相的景点,这是计划经济时代我们计划出来的景点,我们设计出来的景点。在新媒体时代,所有的景区景点我们把它叫做处处皆景点。什么意思呢?因为新媒体掌握在每一个游客的手里头,他想拍什么,他想传播什么,不是你说了算的。他认为跟他有关系的,他认为有意思的,他认为有个性的,他就想通过他的新媒体传达出去。


比如说长城脚下的一块石头,而不是那个巍峨的长城。比方说天安门城楼之下的一堆垃圾,也许天安门旁边的一个自行车的倒影,都可能成为他传播的对象。所以这就是我们再也无法控制他想传播什么了。从这个角度来讲,在新媒体时代,已经把主要景点或者代表性景点,或者标识性景点这种概念已经取消了,处处皆景点。第二,人人皆媒体。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在新媒体时代,我们在用新媒体为他提供服务,他用新媒体来享受服务的时候,其实已经离不开新媒体,而新媒体则把他本人变成了一个对景区随时进行传播、随时进行扩展影响、随时跟他有关联的人,通过他手中的新媒体,了解他所走的地方、所有的感想。

过去我们可能会在这个石头上写一个“到此一游”。现在不需要了,新媒体走到哪儿,拍一张照片,发出去。为什么“到此一游”会有上百年的历史呢?大家可以看到我们有的景点,一百年前就有人在刻“某某某到此一游”,为什么会有这种卑劣的行为?因为人们要释放自己的这种表现欲。新媒体时代,不需要这个担心了,我到长城一游,不需要在长城上刻,我自己拍个照片发出去,已经让众多的人都知道了。所以我觉得到了这个时候,用新媒体为他提供服务的时候,你也想到,他本身就是新媒体的主人。一个移动终端,他接受服务的同时,也要通过移动终端向社会、向周围释放他对这个景点、对这个景区的看法,所以我说处处皆景点、人人皆媒体,是这个时代的特点。




旅游和传播之间,已经互为主体、互为客体、互为支撑


记者:您认为现在新媒体环境下,旅游与传播有怎样的关系?传播在旅游中又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丁老师:其实这个问题我刚才已经涉及到了。过去旅游是主体,传播是工具,为了使旅游做得更好,离不开传播这个工具。今天我们讲旅游本身已经成为一种媒体,旅游和传播已经互为主体、互为客体、互为支撑,我认为这是新时期我们旅游和传播的一种关系。什么叫互为主体呢?当我站在旅游的角度上来讲,我是主体,传播为我服务。反过来讲,旅游的所有内容又成为传播内容的时候,传播又成为主体,所以我说大家都是主体。


那么什么叫互为支撑呢?那就是旅游离开了传播,它就缺了一条腿,它就立不稳,它就走不稳,它就发展的不顺畅。同样,从传播的角度来讲,旅游是一个非常好的载体,如果没有旅游这样一个支点的支撑,比方说我们把北京宣传出去,把北京传播出去,你光说传播出去,光用过去传统的内容的方式已经走不出去了,但是如果把跟媒体、跟旅游结合起来,我们就把传播做得非常好,所以我们说两个互为支撑、互为主体,应该是这样一个关系。


所以我们回到刚才那句话,实际上到了新的时代,我们说二者之间关系的最好的诠释就是无旅游不传播、无传播不旅游,一定要支撑这个概念。


本微信号由思方德传媒独家运营

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