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城会】城市需要24小时书店吗?

2015-10-25 俊玉 丁俊杰

点击 ► 播放,音乐响起,阅读开始了


台湾的文化地标诚品书店被奉为业界楷模,它24小时经营,它不仅仅是一家书店,更是台湾的一个著名旅游景点,也是一家具有影响力的文创企业。多少年来,诚品书店的24小时经营模式令中国大陆的实体书店跃跃欲试。尽管这些年,很多实体书店因经营难以为继而相继关张。但仍有实体书店挺身而出,尝试24小时经营。中国大陆最早的24小时书店或可追溯至2006年11月1日开业的深圳书城24小时书吧,其持续经营至今。但真正令24小时书店概念火遍中国的当属京城的三联韬奋书店。



诚品书店1989年由台北仁爱路圆环创办第一家开始,本着人文、艺术、创意、生活的初衷,发展为今日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的复合式经营模式。



深圳有个中心书城,中心书城有个24小时书吧。从前身到转型,从2006年11月至今,7万个小时不打烊不熄灯,这里是深圳人永远的灵魂灯塔。



▲2015年7月20日开业的中国书店雁翅楼分店是一家集“公共阅读”“文化传承”“慢生活体验”“文化产品推介”四位一体的24小时书店。



“当城市进入午夜,书店就是灯火。”2014年4月18日晚,赶在世界读书日前,身为北京文化地标之一的三联韬奋书店宣布开启“不打烊书店”模式,旋即引起热议。


在国家倡导全民阅读的大背景下,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给三联韬奋书店全体员工回信,希望三联韬奋书店把24小时不打烊书店打造成为城市的精神地标,让不眠灯光陪护守夜读者潜心前行,引领手不释卷蔚然成风,让更多的人从知识中汲取力量。总理的点赞和勉励将24小时书店推向了新闻头条。24小时书店从此走进大众视野。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城市已建立超过11家24小时书店。未来几年,这个数字还将继续增加。城市为什么需要24小时书店?24小时书店对城市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值得谈一谈。


一座城市容得下几家24小时书店

人们并不吝啬将赞美之词献给24小时书店,诸如城市的文化灯塔、阅读绿洲、精神家园等。它也确实担得起这些美誉。一座孕育了24小时书店的城市是引人注目的。一家24小时书店可以温暖一座城,城市的深夜因24小时书店的光亮而更加动人。



2015年,24小时书店在北京、广州、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播下了更多的星火。4月23日,正值世界读书日,三联韬奋书店的第二家24小时书店海淀分店开业。海淀分店落户北京五道口商圈,优势是其所在区域高校云集,知识人群密集。因此,海淀分店针对的人群定位很鲜明,主要面向中青年读者群。海淀分店也有新气象,其营业面积900多平方米,超过了三联韬奋书店老店。扩大书店的经营面积,三联韬奋书店考虑了复合经营,开辟空间售卖咖啡、简餐和甜品等,以此增强自我造血功能。新店开在写字楼,某种程度上说也有一些劣势,需要时间的积累才能形成文化吸引力。


三联韬奋书店对外宣布,之所以开第二家24小时书店,是因为老店的经营成绩给了他们底气。其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全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8%,利润同比增长111%,从4月8日24小时书店试运营日算起,同比盈利则增长了130%。



2015年7月20日,京城另一家24小时书店的开业同样引起了广泛关注。当日,由北京西城区政府和著名古旧书店中国书店联合打造的24小时书店雁翅楼分店开门迎客。北京中轴线上被拆除的建筑物雁翅楼以24小时书店的风貌重回大众视野,具有足够的新闻点。其开业引来媒体的竞相报道。中国书店雁翅楼分店是一家集“公共阅读”“文化传承”“慢生活体验”“文化产品推介”四位一体的24小时店。


中国书店以收藏和经营古籍、文献见长,故雁翅楼分店的一大特色是古籍的销售、展示以及传统文化的体验。雁翅楼分店共有两层,一层为图书陈列销售区,主要涵盖古籍、文史、艺术、社科等图书类别,同时提供古籍修复、古旧书收售等中国书店特色服务。二层为文化休闲、慢生活体验区以及文化展览区。另外,雁翅楼分店还有文房四宝、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等经营项目。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4年4月三联韬奋书店第一家24小时书店营业以来,目前,全国大中城市已经涌现出超过11家24小时书店。在北京,第一家民营的24小时书店博书屋已经营业1年多,该店营业面积1200平方米,由北京精典博维文化传媒公司投资500万元建立。2014年5月18日,杭州一家名为悦览树的书店宣布24小时营业。2014年7月18日,山东省首家24小时书店明阅岛开业。而24小时书店的领头羊三联韬奋书店并不满足只成立2家24小时书店,在未来5年,三联韬奋书店还将在全国范围内开设10家24小时书店。此举勇气可嘉,也可见出三联韬奋书店运营24小时书店的自信。



▲2015年8月底,位于德胜门外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区的“博书屋”对外营业,这里不是简单的24小时书店,而是一个文化综合体—有图书、咖啡馆、小剧场,也有数字阅读区和儿童阅读区。



▲杭城首家24小时营业书店“悦览树”,从2014年5月开业以来,从原本200平方米的“深夜书房”,升级到400平方米的“不打烊”文化艺术空间,“文化约会”,是经营者希望悦览树所具备的功能,或者说情怀。



▲日月“明”,代表黑夜和白昼,即为24小时,“阅”则为读,“岛”意味着青岛,2014年7月18日山东省首家24小时书店明阅岛开业。


在热潮之中,也有人发问:一座城市究竟能容得下几家24小时书店。韬奋基金会理事长、中国出版集团原总裁聂震宁认为:


“如果一座城市有通宵酒吧、歌厅、餐馆、网吧,那么,就应当有24小时书店。是不是每一座城市都应该有一家,那要看具体情况,我的参照系就是这座城市倘若容得下那些娱乐场馆,那么,就应当容得下一家以上的24小时书店。这是有关价值观的引导和博弈。”


24小时书店:关乎心灵的精神文化地标

一家经营成功的书店往往也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一部分书店摆脱了作为书店的单一功能,与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深度融合,浑然一体,从而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诚品书店就是此中佼佼者。经过多年的坚持和精心运营,诚品书店已成为台湾著名的文化地标和旅游景点,是台湾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对本地人而言,诚品书店体现的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态度。对于外地人而言,前往台湾旅游,参观诚品书店就是一个必选项。有人这样高度评价诚品书店:


“一家民营书店能开到吸引游客、增加外汇收入、刺激经济、提升形象的地步,放眼全球,除了台湾的诚品书店,无出其右。”


其实,诚品书店早已不是一家只卖书连带卖点咖啡的书店,其创始之初就以书店为品牌核心将业务扩展到出版、画廊和文创产品等领域,开创了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的复合式经营模式。




在实施24小时经营前,三联韬奋书店本身是北京城有名的文化地标,在读书人群中享有非常高的知名度,被评为北京文化人必去的书店。和三联韬奋书店相比,中国书店雁翅楼分店的建筑物是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记忆而重现的。雁翅楼位于地安门门楼两侧,始建于1420年,原是中轴线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不久,雁翅楼随同地安门在城市建设发展中被拆除。


直至2012年,北京市启动了新中国建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名城标志性建筑恢复工程”,雁翅楼才得以复建。复建后的雁翅楼,东西两侧如雁翅排开,西侧恢复十间、东侧恢复四间。出于文化惠民及建设书香北京等方面的考虑,北京市西城区政府将雁翅楼免费提供给中国书店使用,目标是将其打造成为一个体现更多时代元素的公共文化地标,展现出全面服务社会大众文化生活的理念。




中国书店雁翅楼分店增添了所在区域的文化氛围,为市民创造了一处寄托精神的场所。在开业90多天的时间里,该店举办了多场文化展览、社区读书会、朗诵会。最近一次展览是10月13日开展的“纪念曹雪芹诞辰300周年《红楼梦》珍贵古籍展”,展出了《红楼梦》不同版本的珍贵古籍。而雁翅楼分店作为“旅游景点”的形象日渐丰富起来。雁翅楼分店位于北京中心城区,紧邻什刹海和南锣鼓巷,地理位置优越。于华刚说:


“对很多人来说,雁翅楼分店也是一个旅游观光点。开业以来,不断有海内外的游客前来参观雁翅楼书店。外地游客来逛书店,真正买书的少,即使购书也不方面携带回去,但是我们仍然欢迎游客,作为一家全民阅读空间,我们希望游客能在书店里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历史建筑雁翅楼重生了,24小时书店中国书店雁翅楼分店也被寄予厚望。中国书店将把雁翅楼分店打造成为北京市的文化建设新地标,成为文化交流的展示窗口,为京城文化形象的塑造以及海外影响的推广,赢得正能量。


经营效益的好坏决定着一家24小时书店是否可持续经营。于华刚并不讳言中国书店雁翅楼分店的经营效益:“从7月20日开业,到现在差不多90天了,平均每天的营业额在1万元左右。白天9点到晚上6点区间段的经营收入占比60%多,晚上6点到12点的收入占到30%多,零点到早上占比不到10%。”因为得到了北京西城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免除房租成本,还获得一定的政府补贴,中国书店雁翅楼分店的经营成本开支大大降低。


三联韬奋书店24小时书店成功运作的背后是政府资金的保障,其获得了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资料显示,2013年,财政部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12个试点城市实施书店扶持政策,56家实体书店共计获得9000万元的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其中,包括三联韬奋书店在内,当年获得100万元的扶持资金。2014年,政策试点范围由原来的12个城市扩大到包括江苏、浙江、广东、湖北、湖南等在内的12个省份。另一个利好是,2014年年初,财政部下发通知,在2017年12月31日前,免征图书批发、零售环节增值税。和老店相比,三联韬奋书店海淀分店第一年获得的资助力度更大,根据三联韬奋书店披露的数据,海淀分店第一年投入900万元,其中国家拨款800万元。


诚品书店作为台湾的文化地标,其背后是维持了长达15年的亏损经营,之所以能长期坚持,是因为诚品还经营百货、餐饮等其他业务,用其他产业的盈利来补贴书店的经营。如果一家24小时书店既得不到政府资金的支持,又无法开展复合经营,创新书店盈利模式,拓展新的经营空间,悲情收场的可能性非常大。

24小时书店对城市意味着什么

对于城市24小时书店引起广泛关注的原因,韬奋基金会理事长、中国出版集团原总裁聂震宁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这些年倡导全民阅读,凡有利于阅读的新举措都会引起关注;二是服务业延伸服务,许多人没有想到书店这种并不时尚的地方也能延伸服务,有新意故而有些吸引力;三是书业都在呼唤实体书店难以为继,现在竟然发力自救,有振兴景象,人们乐观其成;四是深夜书店的灯光对于精力充沛的年轻人具有相当的召唤力,五是国家领导人的赞许,具有很大的感召力。


当24小时书店成为人们休闲生活的一种选择时,其就有了存在的基础。聂震宁认为,24小时书店是城市生活内容的一种拓展。“现代城市越来越成为年轻人聚居的地方,年轻人精力充沛,恨不能24小时都处在律动中。过去年轻人只有歌厅、酒吧、网吧可去,那些地方可以帮助他们暂时忘记空间和时间,但是当他们回到现实时空时,会有一种严重的失落感、空虚感让他们陷入懊悔之中。而24小时书店,在那里他们可以有书可读,有书可交流,有书可思索,深夜从书店里走出来,会觉得城市夜晚的空气格外清新。即便在书店里读一个通宵,第二天他们也会觉得充实地度过一个不眠之夜。”


有人说,要了解一个城市的文化气质,就去看看她的书店。首都图书馆首图讲坛策划人曹云喜欢逛书店、书城。她说:


“我本人会去24小时书店深夜读书,我觉得会有和我一样的人存在,人和人组成了这个城市,所以城市也一定是需要24小时书店的。城市需要人文感!城市中除了有人,还有静止的物,比如安静的街道、喧闹的商区……在这些风景和风景之间,也需要书店的存在,需要书店不停歇的陪伴,需要书店和阅读者与其分享每一轮旭日,每一幕星辰。”


有一个阅读群体有深夜休闲阅读的需求,只不过此前从未有人提供相关服务。时任三联韬奋书店总经理的樊希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们办了一家24小时书店,是因为真的有一部分人需要,我就服务我的细分人群,几千人里有一个来就够了。社会有需求,我们就要提供相应的服务。反过来,如果社会有这样的需求,没有人提供服务,那就是社会的悲哀了。”


曹云认为24小时书店能带给她一种心境。在农业部农垦宣传文化中心副主任袁燕梅看来同样如此,


“夜晚是非常适合阅读的时间。以前,一个通宵就能读完一部小说。但是在家里看书,即使有书房,也很容易受到干扰,容易被家里的环境带出来。书店的书籍摆放、设计风格、安静的氛围等营造了一种意境,在书店阅读,享受的就是书店所独有的意境。”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营销编辑周莹是一位爱书人,她分别去过三联韬奋书店老店和海淀分店。她本人并不会熬夜阅读,但是她说:“24小时有个好处,就是让人在夜晚能有个体面的去处,从而去面对自己真实的想法。毕竟,夜晚适合思考人生。”


在肯定24小时书店的积极作用时,也有不同的声音。知名时评人王亚煌认为24小时书店模式不值得推广,“应当认识到,人们在夜间的主要消费需求并不是购买图书,买书可能是附加行为或偶然行为。他们更需要的是一个文化休闲消费场所,而不是单纯的购书场所。当然书店可以搞多样化经营,卖卖卡座咖啡什么的。但一个卖咖啡的书店竞争力要远低于一个提供大量可阅读书籍的咖啡店。”事实上,咖啡图书馆已经在中国的城市生长出来。这是实体书店倒闭潮中的善意提醒。一座城市孕育出24小时书店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对于24小时书店可持续经营的建议,聂震宁认为:


“这件事情不能全然交给市场,任由其自生自灭,至少起步阶段不能如此。有人说实体书店是城市的一张名片,那么,24小时书店就更是城市的精神文化地标。实体书店具有公益性文化设施的功能,24小时书店的公益性就更为突出,城市管理者要把她纳入到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规划之中,做到有规划有投入有要求有管理,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书店的灯光》一书的作者刘易斯·布兹比直接将书店比作城市:“一个书店,就是一座城市,我们日臻完美的精神自我,居住其中。”书店是城市的书房,书店是城市的灵魂。一座没有书店的城市是荒凉的,一座没有阅读氛围的城市是乏味的。24小时书店是一个有温暖、有情怀、有人性、有故事的所在。无论怎样强调其商业属性和行业规律,24小时书店最终指向的是城市中的人。正如诚品书店创始人吴清友在一次演讲中所说:


“人们来书店不仅仅为了买书。诚品办的活动绝大部分是免费的,因为在我们看来,人文思维关乎人和自我、人和他人、人和社会、人和天地、甚至人与鬼魂之间。无论如何,人是城市当中最珍贵的资产;人最重要的素养是人文和艺术方面的素养,就是善、爱和美的素养。我希望一本书、一句格言、一首名曲、一个新的思想剖面、一件艺术创作品、一栋感人的建筑与空间,都能产生一份灵动力,丰富大家的精神与心灵。”


本文作者:俊玉

中国传媒大学·城市形象传播研究基地研究员



「丁俊杰」微信公众平台转载须知

署名作者的原创作品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


长按二维码可添加关注


丁俊杰·江湖人称老勾

国家广告研究院院长

崔永元口述历史中心主任

博士生导师、广告传播研究专家

城市品牌、城市形象研究专家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往日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