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维也纳爱乐乐团中国巡演特别篇3】——关于曲目单你可能不知道的事

2017-10-11 吴氏策划 吴氏策划

10月19日,维也纳爱乐乐团2017年中国巡回演出即将在深圳音乐厅拉开帷幕。伴随着此次行程的公布,一同与乐迷们见面的还有维也纳爱乐乐团精心准备的两套曲目。以首站深圳音乐厅为例,10月19日乐团将献上贝多芬的《F大调第八交响曲》及理查德·施特劳斯的《英雄的生涯》。20日将带来贝多芬的《莱奥诺拉序曲》第三号、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序曲及爱之死、贝多芬的《A大调第七交响曲》。本期我们为大家献上【维也纳爱乐乐团中国巡演特别篇】第三篇,带领大家一同探秘关于曲目单上那些你可能不知道的事。


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序曲


有人说,如果要选出最能代表瓦格纳的作品,那一定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这部与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共同被称为十九世纪最有影响力的音乐作品,被认为是瓦格纳的巅峰之作,彻彻底底表现出瓦格纳的哲学思想与音乐风格如何融会贯通在一起。据说《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诞生,缘起于瓦格纳在1845年10月流亡时读到的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本书是唯意志论哲学的鼻祖叔本华自认为一生最重要的著作,却在出版后鲜有人问津。书中提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而音乐最能直接表达意志,所以音乐是最高级的艺术形式,能帮人宣泄欲望、摆脱痛苦,从而获得灵魂上的自由。从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中,瓦格纳找到了契合点:面对自己对有夫之妇维森冬克夫人产生的感情,他意识到或许结局走向绝望、牺牲与死亡的感情,反而是对爱情的升华,才算一种悲剧现实的完美结局。于是,瓦格纳借鉴了“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这个中世纪爱情悲剧传说,将自己的个人情感代入故事的主人公,最终创作出这部十分叔本华式的歌剧作品。


瓦格纳本尊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讲述了一个以“无助绝望”为主旋律的爱情悲剧故事。特里斯坦是英格兰国王马克的侄子,征战爱尔兰时杀死了爱尔兰公主伊索尔德的未婚夫,同时被剑所伤。不久再次踏上爱尔兰大陆的特里斯坦,为了护送伊索尔德远嫁国王马克,再次与伊索尔德相遇。本打算与特里斯坦同归于尽的伊索尔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与特里斯坦共同饮下被女仆偷偷换成的“爱之灵药”,势不两立敌人就此变为刻骨铭心的恋人。随着船到达英格兰,两人的恋情被马克国王发现。纠结在国王的恩情亲情与自己的爱情之间,特里斯坦选择与伊索尔德共赴黄泉。最终在一系列混乱中,两人在终曲《爱之死》的旋律中先后死去。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共同饮下被调换的“爱之灵药”


本次维也纳爱乐乐团要演奏的是歌剧的序曲部分。作为歌剧的前奏曲,序曲最早只是为等待观众入场而演奏的简短音乐旋律,却在18世纪中后期逐渐成为整部歌剧剧情走向、情感氛围的预告片。《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序曲尤其如此。你想感受歌剧所讲述的故事如何悲壮,男女主人公经历了如何的波折坎坷,那就推荐你去听序曲,因为这些在序曲中都有所体现。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h1326iflsla&width=500&height=375&auto=0

特里斯坦和弦”(Tristan Chord)© O. Dan Smith


在这里,我们不多分析序曲中如何将代表男女主人公的不同动机藏起来,尔后在全剧中不断反复出现,而主要着墨于“特里斯坦和弦”(Tristan Chord),这个序曲的神来之笔(毕竟此次演出只演奏序曲部分,寻找动机的反复出现还需要朋友们欣赏整部歌剧)。这个被后人称为“变态纠结”的和弦在序曲第二小节第一拍上出现。瓦格纳脱离了传统调性和声,而引入一个十分不和谐的和声——大提琴演奏充满渴望的上行半音,木管演奏充满哀叹的下行半音,两种对冲情绪的半音融合在一起形成不和谐的和声,把主人公情感意念的纠结表露无遗。这个不和谐和声在歌剧后来三幕中反复出现,让观众对这个始终“未完成”旋律的后续发展抱有期待,而直到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双双死亡的瞬间,这个和声才最终得到了解决。或许由此也可以说,正是“特里斯坦和弦”的存在体现出瓦格纳所崇拜的那种叔本华式的“悲剧爱情”,即死亡是升华爱情的唯一途径。

欣赏小tips

1、先找到大提琴的上行半音

2、再找到木管演奏的下行半音

3、寻找变态的“特里斯坦和弦”;

4、尝试代入角色,感受渴望与绝望的美妙结合。

后续请在尾曲《爱之死》尝试寻找不和谐和声如何最终得到解决。

进阶版后续:欣赏整部歌剧,找找隐藏在各个角落的特里斯坦和弦吧!


理查德·施特劳斯:《英雄的生涯》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理查德·施特劳斯和写了无数圆舞曲波尔卡的(约翰)施特劳斯家族完全没有关系。


左为约翰·施特劳斯,右为理查德·施特劳斯©橄榄古典音乐


理查德·施特劳斯被称为德国浪漫主义晚期的最后一位伟大作曲家,甚至成为交响诗及标题领域中作品数量最多的作曲家之一。除此之外,理查德也同时在指挥界名垂青史,曾经担任过柏林皇家歌剧院和维也纳歌剧院的指挥和音乐指导。《英雄的生涯》创作于1898年。这一年理查德·施特劳斯仅34岁,《英雄的生涯》却是他的最后一首交响诗。1900年,理查德·施特劳斯开始专心进行歌剧写作。


1886年20岁的理查德·施特劳斯


因为爸爸是宫廷乐队的圆号手,理查德·施特劳斯从小开始学习以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为代表的古典乐派音乐,在最初期的创作中也能看到古典乐派明确的影子(最初的创作指理查德少年时期的创作。据说神童理查德在6岁时写了第一首舞曲,16岁时写了合唱与节日序曲,他的第一交响曲让音乐界惊奇时他才18岁)。后来在朋友的介绍下,理查德逐渐学会欣赏以李斯特瓦格纳为代表的“新音乐”,体会到“意念”“主题”之于音乐创作的重要影响,由此逐渐并完全转向标题音乐的创作中。


1900年正在指挥自己作品的理查德·施特劳斯。因为成名颇早,理查德成为为数不多的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作品拥有辉煌成就的作曲家兼指挥家。


《英雄的生涯》最初的创作中并没有对各个章节做出标题区分,五十多分钟的曲目仅在第一段结尾依“剧情需要”有所停顿,其他情节均靠观众自己通过寻找不断重复的“动机”想象不同的主人公。六个章节分别描绘了英雄、英雄的对手、英雄的伴侣、英雄的战斗、英雄的和平努力及英雄的荣休和功德圆满。有乐评人和爱好八卦的学者曾猜测,此曲是施特劳斯“自恋”的自传,而“英雄的伴侣”指的是自己的太太,“英雄的对手”则是变相讽刺批评过施特劳斯的乐评人。施特劳斯自己对这种说法既不认同,也不否认。也是因此,该作品扑朔迷离的所指,让更多人对它产生了兴趣。

1910年施特劳斯、太太Pauline de Ahna。据说施特劳斯是个“妻管严”,十分爱太太。而Pauline本人是一位将军的女儿,同时也是一位女高音歌唱家。

欣赏小tips

1、寻找由圆号大提琴演奏的“英雄”旋律;

2、寻找由长笛主要演奏的“英雄对手”旋律;

3、寻找由小提琴主要演奏的“英雄伴侣”旋律;

4、寻找小号所代表的“战斗的号角”,及穿插其中的小提琴旋律,暗示伴侣远在家乡等候爱人归来;

5、寻找由英国管(维也纳爱乐也可能使用维也纳双簧管)演奏的代表“英雄隐退”的旋律

后续有兴趣的朋友请欣赏理查德·施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找找和本作品有什么隐含的关系吧!

我们期待在维也纳爱乐乐团音乐会的现场与您共同欣赏几位大师的作品。下一期,我们还将继续带您了解节目单上另外三首出自贝多芬之手的伟大作品,敬请期待!


接下来维也纳爱乐乐团与安德里斯·尼尔森斯将陆续登陆深圳、广州、上海、南京及澳门。部分演出仍有余票,购票链接及巡演日程相关信息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深圳音乐厅

10月19日, 20:00

10月20日, 20:00


广州星海音乐厅

10月21日, 20:00 

10月22日, 20:00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

10月24日,19:30 

10月25日, 19:30


南京江苏大剧院音乐厅

10月26日, 19:30

10月27日, 19:30


澳门文化中心

10月29日, 20:00

10月30日, 20:0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