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中国经济问题》2018年第1期详细目录

2018-01-24 本刊编辑部 中国经济问题

关于社会主义的概念、特征及理论演进

——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


  自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以来,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并非始终如一、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历了一个在曲折中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本文考察了“社会主义”一词的语用情况及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指称上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本文梳理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概括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他们后期提出的新见解,以及列宁的理论突破与演进。在经济文化落后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里,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之后,应该按什么模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CPI与PPI持续性“背离”的结构性解释


  本文基于新凯恩斯框架考察三种外生冲击对CPI和PPI的影响,并尝试对CPI与PPI“背离”进行解释。研究发现:(1)货币政策冲击对CPI、PPI的影响存在非对称性,央行货币调控时应更加关注利率调整对PPI的影响;(2)短期内需求冲击更易引致价格波动,且对CPI影响大于PPI;长期内供给冲击对价格波动影响强于需求冲击,且对PPI影响大于CPI。同时,本文发现财政因素也是导致CPI与PPI“背离”的原因。本文认为当前政府短期可通过完善需求管理抑制CPI与PPI“背离”程度扩大,长期应坚持供给侧改革以扭转二者“背离”趋势,以此健全新常态下价格调控体系并促进经济行稳致远。

长三角与珠三角发展模式的比较制度分析


  为了对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差异性进行考察,我们构建了一个具有双重企业经营目标的古诺模型,基于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进行了比较制度分析,弄清楚了在什么情况下长三角地区更占优势,在什么情况下珠三角地区更占优势。具体来说,由于市场工资水平的提高会对企业竞争力产生不同的影响,长三角地区形成了相对珠三角地区的“赶超效应”。如果市场工资水平低于由企业的非利润目标权重和两个企业的技术水平共同决定的临界值,那么珠三角地区更有优势;如果市场工资水平等于这个临界值,那么两个地区不分上下;如果市场工资水平高于这个临界值,那么长三角地区更有优势。我们还发现,企业的非利润目标权重的变化和技术进步会对这种“赶超效应”产生一定的影响。

中国式转型、经济增长与结构性失衡


  本文构建一个三部门理论模型,分析中国特有的双重转型、经济增长以及结构性失衡三者之间关系,并得到以下结论:中国经济之所以顺利转型,在于将渐进性转型和二元结构转型相结合,在国有经济存量保持不变条件下,通过发展民营经济吸纳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在此同时,国有经济并未被非国有经济所完全取代,而是在发展混合所有制思路指导下得到了新的发展,两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实现共存;在特有的双重转型过程中,无论是资本要素还是劳动力要素市场,都存在严重的资源错配,导致我国经济近年来出现多种结构失衡现象。

中国近代民间发行纸币的运行机制及其问题

——基于清末天津贴水风潮的分析


  中国在很长历史时期,货币并不统一。民间曾经可以自由发行纸币。民间发行之时,需要储备金属货币。储备比例根据市场的货币需求状况动态调整。运行这套机制需要非常严格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在纸币无法等值兑换金属货币时,发行机构要付出相应的流动性成本,以之约束其发行行为。此外,在自由竞争的前提下,民间发行机构也应具有一定规模,以便更好地应对挤兑危机。清末天津的贴水风潮说明:当时中国民间发行纸币在这两方面都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对于发行机构设置一定的门槛,同时以严格的制度保证纸币与金属货币等值兑换。

家庭债务收入比的影响因素研究

——来自于微观调查数据的证据


  本文利用CHFS2015的调查数据,运用有序结果的两部分模型,研究了中国家庭债务收入比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微观数据并不支持中国家庭已过度负债的结论;住房状况是对家庭债务状况分类和债务收入比影响效应最大的因素。家庭净资产的增加会降低债务收入比,减少正常负债和异常负债的概率,家庭持久收入却相反,但影响效应和显著水平都较低。人力资本越高的家庭具有更高的债务收入比和负债的概率。居住区域对债务状况分类和正常债务家庭的债务收入比的影响方向不一样。风险偏好却只对债务状况分类影响显著。

网络媒体关注、外部环境与非效率投资

——基于信息效应与监督效应的分析


  网络媒体通过信息效应和监督效应的微观机制影响企业的非效率投资。本文利用2007年至2013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网络媒体关注对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影响,以及外部环境对网络媒体作用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网络媒体关注的提高降低了企业的非效率投资水平,既能缓解投资不足,亦能抑制投资过度;随着上市公司所处地区的外部环境变差,网络媒体关注缓解投资不足的效应并未发生显著变化,但抑制投资过度的效应却显著降低。文章丰富了网络媒体治理作用的内部微观机制和外部环境影响,为完善媒体治理与资本市场关系提供了新视角。

财政透明度中的资源诅咒

——基于四川省县级财政自主性的经验证据


  本文研究了财政自主性与财政透明度的经验关系及其反映出的地方政府行为逻辑。我们发现,更多的自有财源和更强的财政自主性并没有为财政透明度提升创造有利条件,反而表现为政府财务公开的一大阻碍。我们将此现象解释为财政透明度中的资源诅咒,并认为现有的财政体制和问责机制是其主要成因。要破除财政自主性对于财政透明度的诅咒效应,有待于通过收入分权培养形成与地方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政自给能力,同时完善社会公众自下而上推动财政透明的参与和监督机制。

劳动要素价格扭曲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理论探讨与实证检验


  本文将劳动要素价格扭曲引入到通货膨胀影响的分析当中,通过模型的构建揭示了两者基本关系,并利用中国30个省份1998-2014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验证。研究表明:(1)中国劳动要素价格扭曲与通货膨胀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劳动要素价格扭曲数值的增加会降低通货膨胀;(2)从影响机制来看,劳动要素价格扭曲通过影响B-S效应,进而影响到通货膨胀;(3)中国劳动要素价格正向扭曲程度逐步加深,成为提高通货膨胀的潜在因素。最后,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针对中国通货膨胀的预防与治理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新出口企业的初期“实验”和后续扩张

——基于中国微观数据的经验研究


  本文利用合并的2000-2006年间中国微观企业数据,考察新出口企业的初期发展路径,研究其后续出口额增长和出口目的地扩张方面的特征,并与持续在位出口企业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中国新出口企业的发展路径遵循“序贯出口(sequential exporting)”战略,即一般是先选择实验性少量出口,一旦其在竞争中生存下来,之后的出口总量增长和出口目的地扩张表现迅猛。实验性出口目的地选择通常是与母国地理距离近、交易成本低的国家。与在位持续出口企业相比,这些出口市场上存活下来的新出口企业在出口流量增加、目的地扩张和全新目的地扩展方面表现更积极。

增发目的、交易溢价率与定向增发折价率


  本文利用2006-2015年定向增发的样本,对增发目的、交易溢价率与定向增发折价率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全样本中,有资产交易的定向增发与增发折价率显著正相关;子样本1中,项目融资的定向增发与增发折价率显著负相关;子样本2中,交易溢价率与增发折价率显著负相关。进一步研究发现:定向增发目的、交易溢价率是通过定向增发公告前一日收盘价影响定向增发折价率,而不是通过定向增发价格影响定向增发折价率。希望本文结论能够给上市公司、投资者及政府部门带来借鉴,给定向增发的相关研究带来新的视角。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可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可在本刊官网下载PDF全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