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川博展览丨“食味人间——饮食文化展”在川博开幕

食味人间——饮食文化展



2020年11月26日下午14:00,“食味人间——饮食文化展”在四川博物院开幕。


本次展览由四川博物院与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举办,展览共展出118件/套文物,于2020年11月26日至2021年2月28日在四川博物院临展一厅进行展出。



食物中包含的细碎和温暖,不仅好吃,更多的是承载了一种情感寄托。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人对饮食有着特殊的热爱与追求。从火的独特运用到炊具的出现,从地域性口味的融合到饮食风尚的流变,饮食文化见证了历史。从食器变化中窥见过往的情怀。无论是贵族赖以信奉的祭祀宴饮,亦或是普通大众一日三餐中的平淡馨香,食物承载着时间的流转、人群的聚散变迁,记忆中熟悉的香味记录着真实的烟火人间。


该展览不仅通过四川博物院与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贵文物资料反映饮食文化发展,更在展览中增加互动视频装置与声音播放装置,讲述属于大众对于食物的记忆,增加展览的互动性与趣味性。



重点文物赏析



“南宫柳”铜鼎·中国国家博物馆


在西周中晚期,许多铜器(多为鼎、簋)上都有长篇铭文。这些铭文记录了器物主人生前某一次战功或者受到天子的赏赐,或者被朝廷授予更高的官职。此鼎的主人叫做南宫柳,他的祖先曾经跟随西周王朝第一代天子——武王征服了商朝,并为此立下汗马功劳,名垂史册。铭文记录了南宫柳接受了周王任命的掌管王朝军队后勤的官职和颇具象征意味的赏赐。


 黑黄釉风花雪夜玉壶春瓶·中国国家博物馆

玉壶春瓶又叫玉壶春壶,它的造型是由唐代寺院里的净水瓶演变而来,其名称有人认为是因唐诗“玉壶先春”而得名。玉壶春瓶的造型定型于北宋时期,在当时是一种装酒的实用器具,后来逐渐演变为观赏性的陈设瓷。此瓶腹部绘有“风花雪月”四字,字体流畅,黑色的字体在黄底之上甚为醒目,黑黄二色搭配,色彩简洁明快。宋代汪洙撰的《神童诗》“诗酒琴棋客,风花雪月天”。


雍正鱼子绿釉菊瓣纹茶壶·中国国家博物馆


壶身釉色深绿、布满黑褐色的细小开片,形如鱼子,釉色因此而得名。又因其颜色与西瓜相似,被称为瓜皮绿。壶体扁圆为仰俯菊花瓣合范制成,壶盖犹如一朵绽开的菊花,口沿可见褐色的茶渍痕迹。壶的制法是先将未上釉的素坯在1300度的窑内烧制,然后再施绿釉经700度左右的窑火烘烧,因烧制工艺难度大,传世品很少。


东汉庖厨画像砖·四川博物院


由于许多烹饪技术需要当场制作和就近食用,所以,先秦时代的厨房实际上与宴飨的餐厅是一体的。因此孟子才有了“君子远庖厨”的理论。从大量画像砖来看,汉代贵族拥有独立的厨房区域,与接待客人的厅堂分隔开来。这件画像砖中可以反映现实中贵族厨房区域的真实场景。


 东汉制盐画像砖·四川博物院


从海水、湖水、泉水中蒸发析出的自然结晶盐得到启发,上古之时滨海地区的人们已开始煮海制盐。盐作为古代生活必需资源之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视为地域膏腴浸沃、经济丰饶富裕的重要象征。地处西南内陆的巴蜀以盛产井盐而闻名。秦灭巴蜀后,秦楚为争夺巴东“枳”(即今涪陵)的盐泉,展开了几十年的残酷战争,可见食盐供给对当时各国的重要性。


芙蓉花金盏·四川博物院


碗内底部刻花蕊和三只花瓣,形象逼真,似一朵盛开的芙蓉花。此器物采用捶揲工艺成型,突显花瓣的浮雕效果,再加上錾刻作细部刻划,器物表里同时使用,线条细腻、纹饰精美。捶揲与錾刻两种工艺的结合使器物造型流畅装饰层次丰富。其朴质无华、典雅自然的器型特点也与宋人追求简约,崇尚淡雅的审美情趣相契合。


展览持续到2021年2月28日,春节假期也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展览期间,川博将开展巴蜀文化学者袁庭栋主讲的《漫话四川美食》主题讲座,以及丰富的社教活动。感兴趣的小伙伴,多多关注小川川的信息发布哦!



关注小川川,了解展览最新消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