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为什么会哀伤?如何应对哀伤? | 新书推荐

刘新宪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人文书托邦 2022-06-11


毋庸置疑,2020年全球人民的关键词都离不开“新冠肺炎”。最新的数据显示,全球新冠肺炎的死亡病例已经超过172万例。在我国,这个数字是4773例。


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陷入哀伤的丧亲家庭。


除此之外,我国每年有近一千万的新增丧亲家庭,这些家庭,面临着“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很多人因此陷入哀伤的泥淖。“丧失亲人是每个人一生中的必然经历。如何应对丧亲之痛并在创伤中成长则是我们生命中必然要学习的功课”。


人为什么会哀伤?面对哀伤,该怎么应对?


哀伤咨询师刘新宪,在最新出版的科普作品《哀伤疗愈》一书中,讲述了哀伤疗愈的基础知识,并融汇了近代西方主流的哀伤研究与干预成果,并将其进行了本土化。

今天推荐这本书的序言部分,一起来了解“哀伤”。


哀伤咨询师

刘新宪

《哀伤疗愈》作者

刘新宪,哀伤咨询师,对西方近代哀伤理论和干预以及在中国的本土化有深入研究,曾多次为国内高校、心理咨询师、社工人员、志愿者等提供哀伤疗愈培训、讲座及大型网上公开课。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基于全国调研数据的中国失独人群心理健康援助体系研究”特聘研究员,我国唯一哀伤疗愈主题网站“哀伤疗愈家园”的主要发起人与赞助者。



《哀伤疗愈》序言

刘新宪 | 文

            Grief       Healing



面对“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丧亲”之痛,你理解吗?这种痛苦为什么会带来哀伤?又该如何应对哀伤?
2019年10月,就在我和王建平教授合著的《哀伤理论与实务:丧子家庭心理疗愈》一书出版后不久,我的一位多年故友王计生,上海市福寿园CEO和我微信联系。在交谈中,我了解到,王先生在殡葬行业从业多年,他无数次亲眼看到丧亲者失去亲人后的那种令人揪心的悲恸,并为他们深深地感到难过。他一直在考虑,殡葬行业除了为丧亲者提供一块安静的墓地、一个美丽的墓园、一场温馨的葬礼、一份入土为安的慰藉之外,是否还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心理服务,来更好地抚慰他们的哀伤。
他的想法和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几乎是同样的,他和我真是心有灵犀、一拍即合。
我国每年有近一千万新增丧亲家庭,约10%的丧亲者可能从正常哀伤转变为病理性哀伤,并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甚至导致早逝。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18年6月将病理性哀伤从抑郁症类别中分离出来,并为其定名为“延长哀伤障碍”。认识哀伤将有助于无数丧亲者挣脱哀伤的泥淖,提升精神健康水平。
关注和提升民众的心理健康也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我国的哀伤研究与干预尚处在起步阶段,相关信息十分缺乏,与国外大众化的哀伤科普水平的差距还十分显著,而哀伤科普恰恰是哀伤疗愈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谈话中,我们很快就形成了一个共识,携起手来先从哀伤科普教育入手,推动哀伤疗愈知识的普及。这无论对丧亲者还是关怀者而言都会有所裨益。
于是我决定撰写一本通俗易懂的、大众化的哀伤科普书,为丧亲者提供专业的服务及有效的帮助。
失去挚爱的亲人是人生的一种巨大丧失并会引发哀伤。哀伤是人类的一种古老且深邃的痛苦情感。无论是儒家或佛教都把哀伤排在人的七情中的第三位。人为什么会哀伤?哀伤是一种病吗?哀伤的风险是什么?哀伤是抑郁症吗?如何缓解哀伤?如何帮助哀伤者?古往今来,这些问题总会不断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本书从科普的角度,用高度浓缩又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介绍哀伤疗愈的基础知识,它融汇了近代西方主流的哀伤研究与干预的成果并将其本土化。本书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认识哀伤;第二部分,应对哀伤;第三部分,
抚慰哀伤。
第一部分,认识哀伤。侧重科普有关哀伤的基本常识,如哀伤反应是什么,哀伤是不是抑郁症,哀伤会不会致病,男女哀伤反应的不同等。第二部分,应对哀伤。侧重科普如何应对和纾缓哀伤,包括纾缓哀伤反应中常见的愤怒、愧疚、孤独等,以及如何应对突发性的创伤性哀伤,从而使读者了解应对哀伤的技巧,并能在创伤中成长。第三部分,抚慰哀伤。注重介绍关怀者该做和不该做的事,预防“同情疲劳”,避免提供错误的哀伤理论并误导关怀对象等。本书还提供了哀伤评估量表,这对哀伤者和关怀者都是有益的工具。
我衷心希望这本书能有助于读者进一步认识哀伤,认识每个人在生命中迟早都会经历的艰难历程,并学习和了解有助于哀伤疗愈的方法,从而使我们能帮助自己及他人从哀伤之痛中坚定地站立起来,并提升自己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对生命的珍惜。
在撰写此书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帮助和鼓励,尤其是王计生先生、伊华女士及福寿园团队。在此,我向他们致以由衷的感谢。
我向当代国际著名的几位哀伤研究学者深表感谢,他们热情地为本书提供了有价值的测量工具、图表及论文。他们是:双程论模型理论(duel process model,DPM)的创建者玛格丽特·施特勒贝(Margaret Stroebe)博士、编制了目前世界上最通用的哀伤测量工具的霍莉·普瑞哥森(Holly Prigerson)博士等。感谢施特勒贝博士为本书写下的推荐语。
我向我国学者的支持和帮助深表谢意。感谢王建平教授提出很多宝贵意见以及为本书写下的推荐语。感谢陆晓娅老师以及其他很多老师和朋友们的帮助和支持。
我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深表感谢,尤其感谢张宏学编辑的支持和帮助。
最后欢迎读者提出您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会认真记录下来,再版时改进。我的邮箱地址:benliu213@gmail.com。
刘新宪

目录


第一部分 认识哀伤

01 人为什么会哀伤?

02 为什么告别仪式极为重要?

03 哀伤反应有哪些表现?

04 丧亲哀伤会成为疾病吗?

05 如何适应丧亲后的变化?

06 哪些风险因素可能使哀伤致病?

07 哀伤是不是抑郁症?

08 哀伤是不是创伤后应激障碍?

09 为什么每个人的哀伤如此不同?

10 回避触碰伤口有助于哀伤疗愈吗?

11 丧亲后表现出麻木是不是病了?

12 如何在哀伤中不忘善待自己?

13 丧亲之痛,男女有别吗?

14 哀伤之旅有没有终点站?

15 儿童会不会哀伤?


第二部分 应对哀伤


16 如何应对创伤性哀伤?

17 如何应对他人对您的不理解?

18 如何调整愤怒情绪?

19 如何应对孤独?

20 如何应对自卑感?

21 如何应对愧疚感?

22 如何应对焦虑?

23 该不该在急性哀伤期作重大决定?

24 如何安置逝者遗物?

25 比较谁的哀伤更痛是一种安慰吗?

26 如何在哀伤中保护婚姻?

27 什么方法有助于缓解哀伤之痛?

28 重返职场需要注意什么?

29 如何疏解儿童哀伤?

30 为什么要警惕“周年纪念日”?

31 如何与已故亲人保持健康的持续性联结?

32 为什么“同质互助”有助于哀伤疗愈?

33 如何应对亲人临终前的预期性哀伤?

34 如何在创伤中成长?

35 丧亲者如何保持睡眠质量?

36 什么食物有助于哀伤疗愈?

37 运动能缓解哀伤吗?


第三部分抚慰哀伤


38 什么关怀话是适合说的?

39 什么关怀事是适合做的?

40 为什么要警惕“同情疲劳”?

41 “五阶段论”的问题在哪里?


附录一 哀伤词汇简释

附录二 哀伤研究回顾

附录三 哀伤评估量表

附录四 推荐书籍、网站及公众号


参考文献


名家推荐

《哀伤疗愈》是一部富有开拓意义的著作,我为它的出版感到由衷的高兴。此书极为重要,因为它站在哀伤疗愈的前沿,以当代科学信息为基础,提供了最新的丧亲知识。作者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哀伤咨询专业人士,他对丧亲者的经历有着深刻的理解。本书通俗易懂,它不仅对蒙受丧亲之痛的读者,而且对相关专业人员都会非常有益。

——玛格丽特·施特勒贝博士,

荷兰乌得勒支大学荣誉教授


丧失亲人是每个人一生中的必然经历。如何应对丧亲之痛并在创伤中成长则是我们生命中必然要学习的功课。刘新宪老师撰写的《哀伤疗愈》以近几十年哀伤研究与干预的一些重要及最新成果为基础,为读者提供了关于哀伤疗愈的丰富而又通俗易懂的科普知识。该书有助于丧亲者更好地应对痛苦,并在创伤后不断成长。

——王建平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哀伤疗愈》一书现已上市,
点击上方链接即可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