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解析“七普”:中国城市规划与建设需要九个转变

徐雨璇、任婧等 城PLUS 2022-07-03


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在各行各业均引起了关注与热议。普查数据揭示的人口规律,能够对中国城市/城镇规划和建设有什么启示呢?本篇文章将就数据所展现的趋势,谈谈中国城市规划与建设中亟需的“九个转变”,以适应未来中国的人口与社会发展。


01

理性对待城市规模扩张,

亟需构建面向收缩态势的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思维


“七普”数据反映出我国人口进一步向东部地区、向省会城市等优势地区集聚,城市群和都市圈人口虹吸效应突出,区域不平衡态势进一步扩大。


不同地域间的不平衡: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各省市区统计公报

城PLUS绘制


同一区域内的不平衡: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统计,目前已经发布人口普查报告的省份数据显示,2020年几乎所有省会(首府)在该省区的人口占比都较2010年有明显提升。

 

人口第一大省广东的省会广州市2020年人口1867.66万人,占全广东省总人口的14.82%,2010年这一数字为12.17%;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2020年总人口达到874.16万人,占广西人口比重从2010年的14.48%提升到2020年的17.44%;云南省会昆明市在2020年人口达到846.01万人,占云南省总人口的比重从2010年的13.99%提升到2020年的17.92%;海南省会海口市2020年总人口达到287.34万人,占海南省总人口比从2010年的23.60%提升到2020年的28.50%。

 

与之相应的,是部分地区城市收缩现象明显:面向收缩态势的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思维、技术方法亟需构建。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各省市区统计公报
城PLUS绘制

没有那么多人的城市,还会继续像现在一样拥挤但繁华吗?今日的城市建设需以前瞻性的眼光,分析预判欧美城市已经出现的空心化现象和应对措施。同时,在未来疏松的城市人口密度下,以衣食住行、公共文化设施为载体的传统消费模式也可能发生价值结构的变化,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应保留一些可变、弹性的设计措施,为未来城市转型留出余地。


02 

告别野蛮生长,

引导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


跟2019年官方公布的常住人口数据对比可以发现,部分城市对自身人口吸引力过度自信。在本轮国土空间规划推进过程中,仍有部分地区未转变观念,一味强调规模增长。未来,各地区应理性对待规模扩张,扭转上个阶段城市“野蛮生长”时期的理念,引导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各省市区统计公报

城PLUS改绘自“刘晓博说财经

 

03

城市化不等于市民化,

“新基建”要变“新城建”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仍有较大差距,2.6亿常住城镇人口面临市民化问题,如何尽快让城市新市民真正享受到城市服务仍是城市公共服务配套、公共政策供给的重要议题。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3.89%,9.0亿人

  •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5.4%,6.4亿人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各省市区统计公报
城PLUS绘制

 

04

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城市需要高质量产业、高品质服务


“人口红利”峰后缓降,但城市发展的关键不在于人口数量,而在于人口素质。“七普”焦虑重重的数据中还是有一个令人欣慰的数据:我国人口的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

 

  • 每10万居民具有大学文化程度15467人


  • 文盲率从4.08%下降为2.67%

  • 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08年提升至9.91年

 

高素质人才比例上升,也对高品质、高颜值城市空间需求加大,创新产业发展有坚实的人才基础,城市产业发展导向需进一步契合人才结构,加大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各省市区统计公报
城PLUS绘制

 

未来应当直面发达程度越高生育率越低的社会规律,充分挖掘未来人口的智能潜力,进一步提升现有人口的创新能力、技术水平。因此,在城市教育设施规划和体系构建上,应当探索与产业办工或居家环境相整合的教育设施模式,在成人教育、培训设施等空间类型上再做创新。


05

中小城市将成老龄化“主战场”,

适老化改造应在中小型城市先行


目前各大城市积极探索适老化改造,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但普查数据显示,后发地区面临更加严峻的老龄化问题,“未富先老”的情况普遍存在,中小城市应是适老化改造的“主战场”。未来,中小城市的适老化改造应进一步提速。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各省市区统计公报

城PLUS绘制


发掘养老型城市/城区/城郊后发优势,回归慢生活:


曾经GDP平平的城市和城郊地区,得益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可能成为未来养老人群争抢的风水宝地。因此,未来的城市建设不能只盯着高密度大城市,城乡融合发展将被赋予新的意义,要及时补足城郊、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新一代养老型城区建设夯实基础。并且,有别于当代城市的“效率”观念,稳静化的城市生活可能将是未来城市设计的重要目标。


06

延迟退休的积极影响:

创造终身学习机会与可持续的工作环境


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同时,青壮年劳动力人口比例也在下降。目前,中国15-59岁人口为89438万人,占63.35%,比2010年下降了6.79个百分点。如果以当前大学22岁毕业算,即2000年以后出生人口,那么我国每年净减少劳动力达到了1200万。


目前看来,由老龄化带来的延迟退休已是大势所趋,但未来工作人群的职业疲劳和过劳问题不能忽略:人们不能长期健康地生活在一个“内卷”的工作环境中,必须寻求突破。


未来,应关注更长周期、身心协调可持续的工作模式和环境,并关注再教育、终身学习资源的供应。各专业领域应共同研究探索多元功能融合的产业空间,面向工作健康的空间设计需要未来城市设计、建筑、景观环境的协调,也需要促成不断创新的服务环境。


07

城市空间建设应逐渐适老化,

无障碍产品化与系统化


适老化的空间建设已经不是未雨绸缪,而是势在必行。用老龄化的视角重新检视当前的城市建设,会发现破碎化、细节粗放的城市空间环境是突出短板,也是适老化的瓶颈所在。


因此,一直是理想大于行动的无障碍和通用设计,应该真正成为未来城市设计与建造的基础性要求。这意味着,不仅无障碍的单体设施在建造工艺上要尽快实现产品化和标准化,在城市更高层级的空间系统统筹安排上也要构建系统化建设方案。例如,可以参考日本的“重点整顿地区”机制和美国ADA相应的奖惩措施,在建造流程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周期都要加强管控传导。



08

进行全生命周期的康复医疗、

居家照护、养老服务模式创新


1990年,中国的平均家庭户规模为3.96人,2000年为3.44人,2010年为3.09人2020年已经跌落至2.62人。中国的家庭规模持续萎缩,代际支持能力减弱,需要赡养的老人却越来越多,996的上班族们要如何兼顾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社会上的丁克家庭与单身家庭比例已经超出预期,当代青中年的未来终老大事又该何去何从?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各省市区统计公报

城PLUS绘制


显而易见的是,随着低龄老年人逐步高龄化,需要长期照护的老年人比例将不断攀升。未来城市要借鉴新加坡“乐龄”城市构建经验,探索适合本土的养老社区或医养型社区的建设。


而日本养老服务体系中居家和社区小型化、嵌入式养老设施建设也极有启发。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上借鉴新加坡和澳门的康复体系,对不同年龄段、机能状态的老人提供更加细致、精准的服务供应和设施升级,通过开放、引导社会机构补给、丰富医疗服务的类型,加快尤其是失能老人、重度身心障碍和临终关怀的专业化托养机构建设。


新加坡建屋发展局领衔、七个政府部门和机构共同参与打造了这个一站式组屋项目(Kampungadmiralty retirement village),它是结合商业及各种社区与医疗设施的综合项目。应用了传统华人家庭的“三代居”生活模式,设计“三合一家庭中心”将托老所和托儿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整合无障碍设施、商业中心、药房、医疗中心等日常服务于一体。


09

低生育率与高抚养比:

未来家庭友好与关爱孕幼的空间设计


2020年出生人口为1200万人,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所提出的“超低生育率”的临界值了。为支持维护生育率的稳定,育儿人群值得城市的特别关爱。


根据“七普”数据对31个省份的抚养比(即在人口当中,非劳动年龄人口对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进行计算,可以看出总抚养比呈现出增长态势。河南、河北、山东、贵州等省的抚养比超过50%,劳动力抚养负担重。


尽管生育率的稳定主要涉及到婚育观念、养育成本等问题,但城市建设也能为之助力。“二孩”占比高叠加上逐年上升的赡养负担,“上有老下有小”的中青年家庭肩负重任,如何在城市空间和服务上完善配套,减轻家庭的养育压力、解决家长们兼顾育儿、养老与工作的不便之处,提高家庭生活质量,将是“人民城市”的重要议题。


图源:谷德设计网


关注幼儿抚养需求,提升孕幼家庭尤其是宝妈的生活支持:


未来城市公共服务建设需要加强妇幼医疗服务的品质提升,将对孕幼家庭的细致关怀融入到医养学业娱各个方面。同时,对于儿童疾病和早期干预需要建立更完善的社会政策和服务机制。可以借鉴新加坡在早期干预方面的服务构建经验,以及澳门儿青服务设施、家庭及社区服务设施的体系构建经验。


澳门《康复规划》的服务涉及13 个类别,涵盖了幼儿疾病的预防与鉴定、学前的训练、教育、就业等跨年龄、细致的服务支持

 

加强家庭友好的空间细节打造,普及通用设计应用:


对孕幼家庭的生活支持映射出在空间上的需求仍然导向无障碍、通用设计的推广。未来城市建设不仅仅要做到儿童友好,还要把家庭成员的捆绑式需求作为设计要点,例如普及家庭洗手间、母婴室和低位设施,进一步改善城市空间的安全性,以及优化旅游和娱乐中的亲子空间氛围和家庭活动营造。


……

本文作者

徐雨璇(中规院深圳分院规划研究中心)

任   婧(中规院深圳分院城市设计中心)

李   雪(中规院深圳分院规划研究中心)

许阳贵(中规院深圳分院规划研究中心)


近期阅读:


城市碳中和的世界实践


粤港澳大湾区:率先实现“碳中和”!


新设施规划:改变中国家庭的未来


再不规划,就老了!


长按并识别图中二维码

关注城PLUS

 

感谢阅读 | 分享

联系我们

请在微信后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