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孟范昆 | 既想我行我素做自己,又试图与这个世界和解

传播人 CBR传播人 2019-07-11

文|陈金鸿 朱玉 刘昕 骆融 魏芙蓉

编辑|鲸鱼


今天的推文是本期杂志最后的一篇人物专访,被访者孟范昆,人称“快板爷爷”。今晚7点55分,他继《一站到底》后,再登电视节目央视《开门大吉》。


“爱心人士”、“网络红人”、“快板教授”、“股神”、“考研专家”,他集多种头衔于一身。但无论是卖书、炒股、办考研辅导班还是打快板,他既接受着赞美也承受着质疑和不解,被压力无形地撕扯。


在个人意志和公众期盼间不断的调试和磨合,内心反复的撕裂和拉扯,不仅是他个人的困惑,也是我们这些俗世凡人一生的困扰。想了解更多的孟爷爷,请读此文:


漩涡中的孟范昆

 

扮演不同的角色,这既是社会的需要,亦是个人的自由。

 

“快板教授”孟范昆去年经《一站到底》出名后,他需要扮演的角色就更多了。很多电视节目找上他,《收藏马未都》、《开门大吉》等。虽然今年刚退休,却一点也没有能闲下来。



 

在惟义楼三区电子屏幕旁的休息处,孟范昆已提前在等我们。

 

“好吧,我们开始吧。”语速快、直接,但让人觉得友好,像个邻居家的大爷。这个据传颇有些资产的教授,却穿着件领子打皱的棕色polo衫,黑色西裤下一双军绿色的登山鞋。他随身携带的一个粉盖杯子上,花瓣图样破碎,色彩已被茶垢浸染的有些黯淡。

 

 “‘昆’,不就是昆虫吗?不可能什么大人物,也不可能发财,就是说‘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平安健康做一个普通人的意思。”说起父母给起的名字,他语气轻描淡写。

 

但事实上,他这60年来似乎一直都在与他的名字“抗争”。


快板教授


孟范昆怎么也想不到,让他走上名人这条道上的,不是他津津乐道的考研辅导班,也不是他自封的“师大股神”头衔,而是2011年带入课堂的快板。

 

将快板带入课堂不是偶然,快板进入他的人生却是偶然。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孟范昆出生于吉林省梅河口的一个小干部家庭,父亲在地质队工作,母亲在家相夫教子。到七岁,一家三口随着地质队南下,辗转到了江西分宜。

 

当年和孟家三口同住一个院子的,是文工团的演员们,孟范昆一有时间就去偷艺学技。一开始他就钟情于快板,后来拿着父亲做的两块竹板,胡敲乱打,声音却也有板有眼,像模像样。文工团的演员们见他口齿伶俐,就教了他一点快板的皮毛知识。

 

但他此后没再系统地学过,快板被封存在记忆深处。直到2011年左右,他才重新拿起了快板。

 

年近退休重新拿起快板、上网看视频做系统的学习,是因为他想改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上的沉闷气氛,让学生们对课程提起一些兴趣。

 

反反复复地揣摩、练习了很久,孟范昆第一次在班上进行了表演,“当时感觉学生很兴奋,上课效果很好。”孟范昆回忆。



 

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的王福香大二上学期听过孟范昆的课,也看过他的快板表演,“上课枯燥的时候他会用快板娱乐一下,课堂气氛一下子就会轻松很多。”

 

孟范昆没想到自己的一个小小的关于“艺术与课堂”的尝试,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在瑶湖师大,很多学生都在传“有个教授在课堂上打快板”、“是教‘马克思’的”……


网络红人

 

2014年,孟范昆像往常一样在课上表演了快板,这不是他第一次将快板运用在课堂上,但却是第一次有学生将他的快板视频上传到了网络上。谁也没想到,正是因为这无意之举,孟范昆成了网络红人。

 

随着视频大量的点击与转载,孟范昆打快板进入课堂的事情在网上传开了,新华社江西分社、江西电视二套、南昌电视台、江西教育台等江西省内媒体争相报道。

 

在江西的热度越来越高的孟范昆,也引起了江苏卫视《一站到底》节目组的注意。“快板教授”的名声就此在全国传开,接着便有江西卫视、广西卫视、陕西电视台,乃至中央电视台,陆续向他发出邀请。

 

各种节目播出后,师大各大平台转发孟范昆参加节目的视频。“老孟真的火了!”他的同事徐彤宇感叹。当时在“百度搜索”中输入“孟范昆快板”后,网络显示图文视频有200多条。

 

早在这次出名之前,孟范昆就曾自封“师大股神”,即使去年股灾他都说自己还赚了钱。孟范昆是经济类专业出身,“从93年开始一直在摸索股票,当时基本每晚都研究到两三点才睡。”

 

也是在1993年,孟范昆在考研辅导班的实践中总结出了一本《政治经济自学手册》。从拎着袋子到处推销到慢慢打开市场,从无人问津到销售量几十万册,只相差了一个网络红人的头衔。

 

一年前,孟范昆在博客写下这段话:“老孟也是人,也想从事艺术行业,也想出人头地,也想戴戴名人的桂冠。”



 

他现在很享受这些忙碌繁琐的节目录制工作中的乐趣,“以后上节目可能会成为常态。我觉得有意思,觉得受到了别人的尊重,快板一拿,也不用说我是教授。即使很忙,心里还是高兴的”。

 

爱心人士


细心看孟范昆的履历,在网络上走红,并不是他第一次出名。早早在2004年,孟范昆被江西省残联推选为2004年江西十大爱心人士之一。

 

2004年,孟范昆得知商学院有一名服饰设计专业的学生,因为车祸被截掉一条腿后,仍坚持上学的事情。孟范昆自己掏钱,带那名家境困难的学生去装了假肢,还带他去找了残联,申请了两千块钱的一次性补助。这件事也是他被评为当年江西省十大爱心人士的原因之一。

 

徐彤宇,和孟范昆同一个教研组的同事,也是多年的朋友,他说:“这么多年他一直有持续地帮助一些同学。”

 

作为师大自办的考研辅导班班负责人,孟范昆经常会让一些老师推荐几个家境困难的学生来帮忙做事,工作结束后会发给他们比较可观的工资。工资是孟范昆自掏腰包,常常一掏就是几千元钱。

 

炒股和开设考研辅导班让孟范昆赚到了不少钱,但他脚上的登山鞋破旧得很,衣着打扮极朴素,手中的杯子也用了七八年。他并不吝惜金钱,只是看用在哪里。

 

在还没闹饥荒的年岁里,小干部的生活在整体艰难的大环境下相对而言较为宽裕,孟范昆依稀记得父亲经常请一些生活困难的同事到家里来吃饭,母亲会热情地招待他们。在孟范昆心里,父母一直都是乐善好施的形象,他深受影响。

 

而他遇到的师长,也在他的心里种下过“善”的种子。读研究生的时候,孟范昆经济困难,导师向他伸出援手,给了他300元钱,300元钱在当时是很大一笔钱,后来他要把钱还给导师时,导师坚决不要。

 

“在我困难的时候他帮助了我,我一辈子都把他铭记在心。我帮学生,学生也会记得我,这是一样的。”孟范昆扶了扶眼镜说。

 

逢着节假日,孟范昆会给他授课的班级发苹果,“发苹果不是个大事,但是同学会感到很温暖,它的意义不只是让学生吃苹果,还在于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被人关心。若干年以后再见面,我可能都记不得他是我的学生了,但也许他会告诉我,‘老师,你记得吗?你给我发过苹果’。”

 

王福香记得,孟范昆老师发给他们苹果的时候,说的是“多吃苹果,医生远离我”。或许她今后看到苹果,就会想到这句话,想到在全班面前大声说出这句话的那位老教授。


风口浪尖


 “爱心人士”、“网络红人”、“快板教授”、“股神”、“考研专家”,集多种头衔于一身的孟范昆似乎功成名就。

 

就如他自己所说,“师大目前为止只有三个人上了央视,我能上央视,那是多成功的事情。”孟范昆口中的另外两个人,分别是历史教授方志远,2008级的亚洲飞人劳义。在《一站到底》里一口气秒杀了三名对手一战成名后,2016年,孟范昆收到了CCTV3的综艺节目《开门大吉》的邀请。

 

但实际情况是,他既享受成功带来的欢愉,内心也一直深藏着不安。他遭受的压力,不来自于电视前观众或者擂台上的对手,而是他身边的同事和学生。

 

有老师透露,孟范昆曾经对一位年轻老师直言不满,最后导致两人关系不和,还曾与另一名教授有过争执。孟范昆自称“师大股神”,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买他的账,也有人认为他只是在炫耀资本、吹捧自己。

 

这次孟范昆参加央视节目的录制,有同事怀疑他是走后门或是花钱买了这个机会。孟范昆似乎听到了同事的议论,他说:“是央视直接找我的,不是找学校的,找学校,那站在电视机里的就不会是我。”

 

“如果不是教授的身份,打快板应该不足以那么跑火吧。”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生说。

 

上过孟范昆考研辅导班的一名12级政法学院学生说:“他上的课不怎么样,趣味性,其实也没有,就是在煽动学生情绪。”

 

不管是“爱心人士”,“网络红人”,还是“快板教授”;抑或是“股神”、“考研专家”。有心的人均可发现,这些标签与一个大学教师本应有的形象是不太相称的。

 

无论是方志远还是劳义,他们都是在行业内取得突出业绩的佼佼者,都是靠专业学识或专业技能上位。但反观孟范昆,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授,他为人所知的并不是他的学术研究和教学业绩,这种“另辟蹊径”的方式并不能被传统价值观所接受。

 

 “有成就的人才会被人议论,我想出名,我也想被尊重。但议论也是不可避免的,他们要议论就议论吧,我不会解释的。”他似乎没有放在心上。

 

撕裂和拉扯


无论是卖书、炒股、办考研辅导班还是打快板,孟范昆似乎一直是只求做好自己,我行我素,一副无所畏惧的样子。

 

碰到困难设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心情低落的时候就听《国际歌》来舒缓。“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更没有神仙皇帝。要创造世界,全靠我们自己”,这是他最喜欢的两句歌词。

 

 “开朗、热情、外向、精力充沛”。他说话的语气永远透着自信:“我做事就会把它做完,我能实现目的,我能达到。有困难的时候,要看到前方的光明和前途,人要奋斗,不奋斗不行。”

 

但当我们谈到压力,尊重,名利的问题时,孟范昆却把凳子向后移了移,站起来,拿起水杯想要离开。

 

面对记者的再三追问,孟范昆在“金钱、名声和受人尊重,哪个最为重要”的问题上,火急火燎地说了“社会名声”四个字,便两步并作一步,消失在记者的视野里。

 

他喜欢和他认识的每个人谈起他引以为豪的事情,比如最近要参加了什么节目的录制,又接到哪个节目组邀请他参加节目的电话。

 

那个时候的孟范昆,仿佛还是小时候那个站在同龄人中间大声讲述《烈火金刚》的孩子,受人注视,享受着被关注的满足感。

 

但他又不止一次地告诉记者:“你们要写我,就是越短越好,不要写长,其他老师的想法是不一样的,你们认为个个老师都支持我吗?”

 

他一方面我行我素只做自己,但另一方面又试图与这个世界和解。

 

扮演不同的角色,这既是个人的自由,亦是社会的需要。在个人意志和公众期盼间不断的调试和磨合,内心反复的撕裂和拉扯,这似乎是我们这些俗世凡人一生的困扰。


文末附上孟爷爷课上快板表演及采访: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c0312yiq0id&width=500&height=375&auto=0


Ps.本文出自于传播人新一期杂志,如有需要,请点击下方赞赏按钮。赞赏5元,即可获得传播人新一期杂志。



(新一期杂志封面图)



(杂志主创人员)


不负盛夏

野蛮生长



 

扫一扫关注

正大传媒·传播人

向上的力量


©文章首发于传播人,如需转载请联系团队

jxsdcbr123@outlook.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