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话 | 胡剑云:兜兜转转,我还是师大的孩子

CBR传播人 CBR传播人 2019-07-11

记者| 朱大雄 李昱雯 郑浩 胡炜 罗楠

整理| 朱大雄

编辑|Sue



“有问题,来调解;来调解,没问题”,除了耳熟能详的节目开场白,一提到《金牌调解》,大多数同学的第一反应就是,“啊——我妈好喜欢看这个节目!还有那个调解员!”。


一副半框眼镜,一身黑色西装,斯文的外表,儒雅的言行,这个收割了一票妈妈粉甚至让爸爸们有些吃醋的男神调解员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主人公——胡剑云。


作为师大的知名校友,他曾是师大的老师、校辩论团的教练以及国际教育学院的原党委副书记。如今,作为《金牌调解》的金牌调解员,胡剑云仍时常出现在电视荧幕上。前几日,我们有幸采访到他,希望今天的这篇访谈,能够加深你对他的认识。


【正文】


四五台朝向不同的摄像机,长长的摇臂,灯光投射在当事人、观察团、主持人及调解员身上,场外导演和工作人员就位。一声“有问题,来调解;来调解,没问题”的串词过后,镜头移到了一对再婚夫妻身上……


这是江西卫视《金牌调解》的录制现场。在主持人问清了当事人双方的具体情况后,整个演播厅大约沉寂了十秒钟,在调解员椅子上静静等候了一个多钟头的胡剑云此时终于开口了。


(《金牌调解》栏目录制现场)


胡剑云,江西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原党委副书记。2010年,在江西电视台几次试镜后被台长看中,面对 “要不要当调解员试试”的提问,他回答台长“如果你敢我就更敢”,从此成功转战媒体行业。


鲜为人知的是,胡剑云本是帮电视台推荐几个体健貌端、伶牙俐齿、具有分析评论能力的学生,在朋友的鼓舞下,他才跟着去试镜的。


从最初的晕镜头,蜕变为被誉为“最冷静的观察员”、“心灵手术刀”、“最懂女人心”的栏目首席调解员,他的角色转换似乎是那么的轻松自然。而《金牌调解》这档新栏目也慢慢占据了同时段电视调解类节目的收视率高地。


(胡剑云)


事实上,1992年考入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系的胡剑云,在成为电视名人之前,他的才气就已在师大院墙内显露出来——长期指导辩论团工作,曾带领学生获得过CCTV国防知识竞赛第一名、亚星杯全国演讲大赛团体特等奖等荣誉。这段日子,也是他认为的“人生中目前最美好的时光”。


2013年,他正式从学校离职,在师大的21年的春秋也成了这位“师大的孩子”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


近日,胡剑云接受了我们的采访,以师大校友和老朋友的身份与我们交流了他的转型、对《金牌调解》栏目遭受质疑的回应、对自身的评价、以及他与母校的情谊。


(胡剑云与记者合影)


Q:刚进《金牌调解》的时候,您是如何适应从老师到调解员这一角色转换的?

A:一开始,两边的工作我都苦苦支撑着,一边管着国教学院的三千名学生,另一边得尽快熟悉一个完全不同的新环境。记得有一次我上了台,但学院那边打电话过来说有个学生跑了,于是我立马让别人上去顶,赶紧跑回了学校。坐在演播厅里说话,这样的压力确实很大,得亏自己有一定的舞台经验,所以角色转换还算挺快,适应期很短。


Q:调解实际上也体现为一种说话的技巧,它与您当年指导的辩论的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呢?能讲讲它们之间的区别吗?

A:其实这两者之间还是有共同点的,那就是哲学的思辨。很多人认为调解就是心理咨询,或者说是居委会大妈做协调工作,我认为传统的调解可能是那样,但现在的调解叫“哲学调解”。要分析当事人的心灵,用哲学的方法读心,按照“道理——心理——生理——物理——哲理”的顺序。这是它们的共同点,而区别在于辩论赛完了就完了,输赢另当别论,但调解必须有一个结果。这样一来,他们就会心服口服,所以最后经常可以看到有当事人说“只要我来一趟《金牌调解》,哪怕最后不能调解成功,我也认了”,这恰恰说明我们这个节目是负责任的。


Q:现在网上有很多质疑的声音,说当事人关系不和完全可以选择私下解决,为何偏要闹到公众视野中去,在全国观众面前出洋相呢?所以有人怀疑《金牌调解》为了节目效果而去请演员、找托儿。您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A:如果私下解决得了的话,他们肯定不会向我们的节目寻求帮助。《金牌调解》就像是他们的娘家一样,成了他们一个精神的寄托;而且,这个栏目已经成了一个标志,成为一个形象,大家都会觉得这个地方很熟悉。有超过一半的当事人都不是江西人,如果不是因为节目有这种温暖又熟悉的气场的话,他们也不会来啊!当然,有的人乘坐火车千里迢迢从别处赶来南昌,他们也许会在节目录制前放弃调解。虽然如此,我敢用人格保证节目中每一位当事人的真实性。况且,在我们的后台存着每一位当事人的电话号码和他们的身份证复印件,外人随时可以派代表过来查验,也可以观看我们节目的录制过程。


Q:自媒体视频脱口秀的罗振宇老师跟您一样,也因口才闻名,他创办的《逻辑思维》受到大众的热捧。不知您目前有没有类似的计划,即通过网络自媒体平台向更多的人讲述您的生活哲学?

A:目前没有。首先,我把《逻辑思维》这样的自媒体称作是单向性的,它是热闹,但我是没法触碰的。他们将好的一面或者坏的一面说出来即可,无需解决社会上出现的问题,即便有能解决、有效果也很难得到验证。他们不追求效果,就只用到美学,而我是双向性的,追求效果就得用到哲学,因此社会分工不同。第二,身处南昌,这儿的信息和思维活跃度都比较靠后。如果你在北京、上海,每天都被创业的氛围包围的话,你的智慧就很容易转化为市场。这也能给年轻人带来启发,即先要解决视野问题,下一步再去解决成功与否的问题。


Q:那您有什么兴趣爱好吗?比如看看书之类的。

A:可能在你们的印象中,我是那种平时会勤奋读书刻苦练字的人,我是喜欢读书,但目前时间不允许。节目每天都要播出一期,而录制一期需要四五个小时,有时候得录两三期,真的很难抽出时间来。


我欣赏这样一句话:无心人本本是纸,有心人处处是书。举个例子,比方说我就盯着天花板,我也能总结出一些道理出来。只求读书的数量,不去思考,或者他的思考没有框架,那么读再多书也只是一本流水账。建议年轻人多交一些高质量的朋友,有时候交一个朋友或许会比单纯读死书更有用。


Q:我们发现了一件很有趣的事,就是在网上输入您的名字,随后它会自动蹦出 “最懂女人心” 的词条,请问您觉得自己为何会被贴上这样的标签?

A:老实说,我对这个标签有点无语。在我的记忆中,这个称呼最早是网上的一篇文章提到的。然后有一次我去参加活动,主办方介绍我的时候并不是从我本人这边要的资料,而是直接在网上搜的,完了就给我介绍为“最懂女人心”,于是就这样传开了。 


可能是因为我愿意去理解女性吧!由于工作的原因,我接触到了不少性格各异的女性。据我观察,她们有这样共性——牺牲精神和责任意识。坦白讲,这些品质甩出男性几条街,她们在家庭生活中表现出的隐忍、做出的贡献和牺牲令人惊叹。


在我的家庭生活中,我经常会运用当年大学期间研习的哲学知识去分析我的妻子和女儿,试图深入了解她们。最后你会发现,只有在探究过后,你才能体会到女性的伟大。所以,与其说我是“最懂女人心”,不如称我为“最愿懂女人心”!


Q:胡老师,您在师大待了21年,可以谈谈你当年在学校经历过的一些有趣或者难以忘怀的事吗?

A:太多了,真的是数不过来!不过,带辩论团的那些年,是我人生中目前最美好的时光!一提到辩论团,我就很得意。它的起点,是源于当时我对教育体制的不满。我刚毕业时是在校长办公室秘书科当秘书,我觉得大学生成天就这样傻读书傻活动,然后用一个傻傻的评价体系给他们打分,这太封闭了,我认为培养不出人才。


于是我就先给校长上了一份万言书,提了些建议,想着我们几个能不能去摸索一下。过了一段时间,学生处找我去指导辩论赛,于是我提议说弄个辩论团。这个起点不是简单成立一个社团,而是一个教育实验。那时候学校财政紧张,不怎么拨钱给我们,所以经常得我自己垫钱进去。


但有一次,大概是2003年前后,学校出钱支持我们辩论团去海南集训,为了培养队员团体协作、跨界思维的能力,我们发明了很多娱乐活动,“快乐排球”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当时大家为了把排球打回去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手脚都用上去了,甚至还用牙咬……


当时影响较大的还有一个“辩手独立学术报告会”,这个很牛。辩论团的每一位成员,都要面向全校做一次学术报告,自行选题,经由我们的指导,再独自上台讲。一个学生,要自己贴广告,自己宣传,自己准备。那是相当大的考验,一次报告会,我们要求最少三十分钟,完了还要接受提问,下来后有的人会激动到哭,有的人会如释重负,但锻炼效果非常好。


另外,我们训练辩手都是以把他们打造成老师为目标的,有老师心态的辩手跟停留在学生心态的辩手所展现出来的气质是不一样的,我们把它叫做“落差辩论法”。我们的辩手在辩论时永远不会讲“对方辩友”,取而代之的是“各位观众”四字,这样一来既能够在气势上压制对方,又能体现出我们的专业所在。


Q:您离开师大也好几年了,中途有没有再回学校做些报告、讲座之类的呢?

胡剑云:是做过一次,不过由于工作占用了大量时间的关系,回去的次数很少。其实谈起师大,她是我最爱的母校,这个你们可能很难体会,我对师大的爱浓烈到没话说。在师大的21年里,我参加过两次校庆,参与整理过很多次学校的历史风云,而且我也亲身经历过校址搬迁,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我是那时候最懂师大校史的年轻人之一。我就像很多年没回过家的孩子,是该回师大好好转转看看了!


Q:作为我们师大的知名校友,老学长您再为我们这一批在校师大学子送上一段寄语吧!

A:现在有很多学校成功地当然不是故意地,把哲学变成了许多大学生讨厌的学问,这真是太可惜了!我认为哲学书是摆在我们枕头旁的“九阴真经”,所以我特别建议大家温情脉脉地看一本身边的哲学书,趁大家都不爱学,找一个没有人的地方好好学一下。


错过的男神老师

原来老妈早就给我补上了



扫一扫关注

正大传媒·传播人

向上的力量


©文章首发于传播人,如需转载请联系团队

jxsdcbr123@outlook.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