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业余”是种好心态

2017-06-04 梁会军 央视交易时间

我认识一位股市中的青年才俊。他今年还不满30岁。

在上轮牛市中,他靠融资配资加杠杆,个人资产几个月间翻了数倍,随后成立了自己的投资公司,成为一个专业投资人。


5000点附近他逃顶,接着又躲过了2.0、3.0,其间几次反弹也没闲着,快进快出小有斩获。2016年他的收益率接近80%。2017年目前约25%。

他不听任何消息。雄安新区横空出世,他一股也没有。但第二波来到时他买入了冀东装备,并在接近最高点兑现。


行情来了不会错过,危险临近能全身而退。他是大家公认的股市中的成功者。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或许该归功于基因。他老爸就是股民。9岁时他开始跟着老爸出入营业部,耳濡目染,练的是童子功。他狂热地迷恋这一切。他说:打开K线图,就跟进了自己家一样。他对交易有天生的敏感。


其次是专注和勤奋。即便投资已经是种嗜好,他仍然会抱怨苦累。他是技术流。每天的交易时段都要保持猎手的嗅觉和猎物的警觉。一次同时下十几单是常事,交易结束后往往精疲力竭,但还要不眠不休的复盘到深夜。


最后是方法和心态。还在上大学的时候,他就尝试开发一套属于自己的操盘技术,此后不断“修正”,目前已升级到“10.0”版。对此他颇为自负,有点不传之秘的意思。心态上他鼓吹“变通”,所谓翻脸如翻书,今天看多明天翻空,这心态其实挺招人恨。所以,他基本不给别人推票,说你们跟不上我。


这样的故事,这样的人物,想必您也听说过,有点老生常谈吧?关键是,我们从这类故事里能得到什么呢?我觉得学习什么方法是次要的,首先要认清的是:这种成功,大部分散户无法“复制”。


试想一下:在稍纵即逝的交易时段,人家在用五六个显示器盯盘,而您可能在主持一个重要的部门会议,也可能在赶一份项目书,或者正好在出差途中的飞机上。总之您也没闲着,也在勤奋的工作。所以您肯定有亲身经历,或听说过这样的事:“本来我想买(卖)这个票,结果开完会一看已经涨(跌)停了。”

那么在交易时段之外呢?还有很多“分心”的事。加班和进修就不提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各位,可能还要在菜市场、医院、学校、补习班之间往返奔波。真的有精力接着复盘到深夜?


也许您会说:不是还有“价值投资者”吗?不用天天盯着,买了不动,一年操作不上三五次,N年后收获N倍。类似的鸡汤也为人津津乐道:隔壁老王买了一只股票,顺带把账户和密码一起忘了,N年后实现了财务自由。


“躺着挣钱”,或许是有史以来对价值投资最大的曲解。买了不动并不等于买了不管。巴菲特至少在76岁的时候,每天还要浏览大约一百份年报(当然这也是他的嗜好)。他的搭档查理•芒格说,如果你们拿着计时器观察巴菲特,就会发现,他醒着的时候有一半时间在看书。至于隔壁老王的故事,还有老李、老刘、老张很多版本,他们也买了一只股票,顺带把账户和密码一起忘了,N年后一看,这票被腰斩了两次。


技术分析派和价值投资者,可能在观念和方法上大相径庭,但成功者付出的时间精力并无不同。很多人并没意识到,虽说炒股看上去就是动动手指的事,但挣钱绝对是个辛苦活儿,而且其中的风险是如此之大,连聪明人也不敢偷懒。遗憾的是,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您想全身心投入也是有心无力,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这是业余投资者和专业投资者之间无可弥补的巨大短板。


那么,业余投资者就该被赶出市场吗?并不是。市场并不拒绝业余玩家,承认自己业余并不丢人。我们看到成千上万的马拉松业余爱好者和职业选手同时起跑,场面非常欢乐,如果没有他们,这项运动反而会丧失活力。不过,业余有业余的玩法,要在量力而行的范畴内,制订目标和战略,比如我要顺利完赛而不是跑进两小时,这也是对自己的保护。


在投资领域,业余选手应该把操作行为和盈利预期限定在个人精力能够覆盖的范围内,这样能回避很多危险的思维方式。比如:频繁操作挣快钱,孤注一掷赌一把,股票投资占个人资产比重过大等。”业余“心态还有助于培养一些良好的思维方式,比如:既然没精力照顾数千只股票,那就把关注范围限定在几十只,不碰不熟悉的;既然没时间盯盘,就不去搞那些莫名其妙的妖股;既然没空研究五湖四海的”消息面“,那就只看新闻联播好了。事实证明:这些”业余“玩法或许不能让您挣大钱,但足以保证您做个长期票友,并从中获得足够的乐趣。


动作大片的片尾经常会打出一行字:本片动作场面均由专业人士完成,请勿模仿。其实,股市里的某些”动作场面“也属于专业人士。但要命的是,这些动作看上去似乎并不那么惊险,让人看着跃跃欲试。股票操作的简易性(有人说像买菜,其实比买菜还容易上手), 和其中蕴藏的巨大风险相比是如此不相称,让人极易混淆”业余“和”专业“的界限。所以,在进入这个市场之前,最好先问问自己是哪一边的,是以业余心态还是专业心态起跑?


心态是一种微妙的元素,却能深刻左右交易行为的取向和结果。前面提到的那位年轻的投资人,有一句概括或许可以代表一种境界: 交易的真谛,并不是机会来临时的狂喜,而是一种心境上的平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