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正光:中央16号文件颁布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举措、成效及经验

2017-01-23 张正光 思政学者

(张正光:安徽师范大学教授)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16号,以下简称“中央16号文件”)。此后,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下简称“马工程”)的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取得了显著成就,也积累了丰富经验。系统梳理和研究“中央16号文件”颁发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举措、取得的成绩,总结其经验,对于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主要举措

2004年3月,中宣部、教育部依据胡锦涛对《关于高校公共理论课教学情况的调研报告》的批示,组织专家以北京、上海、广东和陕西等地高校为重点,历时近9个月,针对高校公共理论课的课程问题、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教材问题以及综合管理问题等进行了调研。“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这一主题从来没有进行过如此深度和广度的调研。”[1]调研显示,高校公共理论课“98方案”已经不再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形势的新变化新情况:一是“98方案”公共理论课课程门类多、课程分工过细、课时安排过多、各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有重复等;二是教材未能及时反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三是各高校教材不统一,编写水平参差不齐,不能有效保证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应该作适度调整。在调研过程中,中共中央颁发了“中央16号文件”。为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中宣部、教育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经报送中央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核通过后于2005年2月正式印发。随后,中宣部、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实施方案(即“05方案”)。在“中央16号文件”和“05方案”的指导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首先,组织实施了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05方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指导大纲,也是“中央16号文件”的产物。根据“05方案”的规定,调整后的高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整合为4门,即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整合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简称“原理”课),其中还补充了科学社会主义内容;原“毛泽东思想概论”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整合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简称“概论”课);原“思想道德修养”课、“法律基础”课则整合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简称“基础”课)。同时,增开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简称“纲要”课)。“形势与政策”课以必修课的方式延续下来。

课程设置调整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数的安排也由学时规定改为学分规定,其中“原理”课3学分、“概论”课6学分、“纲要”课2学分、“基础”课3学分。在高校教学中,1学分通常安排15-18学时,如果按16学时计算,“05方案”规定的4门课程共224学时,约占目前高校本科总学时的9.3%,保持了“98方案”8%~10%的比例。“学时总数虽然少了,但占总课程的比例基本没变。”[2]

“05方案”开始在2005级学生中试点,从2006级学生开始在全国普通高校普遍实施。

其次,统一编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并及时更新了教材内容。“中央16号文件”提出要“结合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精心组织编写全面反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以及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史学、新闻学和文学等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的教材,努力形成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中宣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提出,把“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此后,“马工程”统编教材编写工作正式启动。随着“马工程”教材编写工作的顺利推进,2006年2月,中宣部、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出版管理的通知》(中宣发[2006]10号),明确要求“未经中宣部、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再自行组织编写、出版发行各种名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所有高校必须统一使用由中宣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工程重点教材。针对个别出版社自行组织高校教师编写、出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情况,教育部办公厅和社科司曾多次发文予以警示(《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管理、规范教材使用的通知》《教育部社科司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2015年修订版教材和教学大纲使用的通知》)。

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进党章,并把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及时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2008年2月和9月,教育部两次组织专家修订教材,并在9月版教材中把原《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正式更名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此后,在教材修订基础上,先后出版了2009年版、2010年版、2013年版、2015年版教材。

除编写出版本科生教材外,教育部于2010年启动了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的编写工作,其中包括博士生必修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和选修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硕士生必修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和选修课“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等。2015年5月,教育部社科司又启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研究生核心课程教材编写工作,委托10家马克思主义学院编写12门课的教材。

第三,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2005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联合发布了《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学位[2005]64号),决定在法学门类下新增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等五个二级学科。这些学科分别支撑“原理”、“概论”和“基础”课三门课程。随后,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逐步形成一个研究对象明确、功能定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同时强化“纲要”课功能和教师队伍建设,2008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出通知,决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学科支撑。

第四,加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中央16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善于联系实际,老中青相结合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队伍,使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2008年9月,中宣部、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2013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3-2017年)》(教社科[2013]4号),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的培养作出了全面规划,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成长的措施,如构建了中宣部教育部骨干教师培训、各省(区、市)轮训和校级全员培训的三级教师培训体系,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专项计划,等等。

第五,启动了一批建设项目。为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整体素质,促进教学方法改革,高质量地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自2007年开始,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中设立“高校思政课‘精彩一课’全程教学示范片研究制作”委托研究项目,当年即立项70项。此后,定期开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学案例征集、精品课程评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包括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点难点问题解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计划”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文库”出版资助项目等)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的申报和评选。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4]59号),提出要在高校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卓越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计划”“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计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等。2015年7月,中宣部、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教社科[2015]2号)。随着这些文件的陆续出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成果将进一步呈现。

第六,制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及相关建设标准。为进一步加强宏观指导,规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组织管理、教学管理、队伍管理和学科建设,教育部出台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教社科[2011]1号,2015年又进行了修订),中宣部、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

第七,加大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支持力度,推动实践教学。“中央16号文件”明确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深入开展社会实践”等。在教育部社科司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呈方兴未艾之势。特别是教育部社科司在2014年启动了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极大地激发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探索教学方法改革的热情。同时,实践教学也越来越受到普遍重视。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体制机制尚待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与校团学组织间的协调配合机制有待进一步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社会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理念及其重要性已深入人心。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主要成效

“中央16号文件”颁发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学科、教材、师资队伍、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显著成绩。

首先,教师学科意识得到强化,学科归属感显著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强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科意识,学科归属感显著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构成较为复杂,既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也有来自哲学、中共党史、历史学、经济学甚至理工科等专业的。有些高校甚至安排一些不能胜任原来岗位的教师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导致部分教师因此而缺乏职业认同,不能也不愿很好地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立之后,这种局面有了很大的改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了学科支撑,教师有了培养路径,一方面解决了师资培养问题,另一方面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了学科归属感。同时,因为这是一个新学科,有待研究的领域较为宽广,也较容易出成果,所以不仅吸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且吸引了相关专业的教师加入到这个学科的研究和建设中。

其次,教材建设得到加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成果能够及时实现“三进”。如前所述,中宣部、教育部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纳入“马工程”建设项目,组织全国专家编写,再由中央宣传思想工作小组审议并报中央领导同志审定后,由高等教育出版社统一出版发行,确保了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作为全国统编教材,教育部有力量组织专家定期对教材进行修订。同时,在两次教材修订间隔期,教育部还会根据实际情况,推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参考资料、教学建议和教学活页等指导课程教学。教材的及时修订及相关资料的推送,有效地保证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成果能第一时间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当前,以统编教材为纲,以教学案例、重难点问题解析等教学参考书为配套,以“精彩一课”多媒体课件等为辅助教材的系列化、数字化、立体化的教材体系已经形成。

第三,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教师任职自信普遍提高。“中央16号文件”颁发以来,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以及促进教师成长的文件。这些文件的出台,不仅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发展搭建了平台,而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成长提出了要求。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进一步提升,年龄和学历结构更加优化,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改革创新意识显著增强。随着党和国家一系列关心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策的贯彻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任职自信心稳步提升。

第四,教学方法更加多元,更加具有针对性。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普遍使用,课堂教学逐渐改变教师一言堂的现象,除了有传统的讲授法以外,教学方法日趋多元,如分类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专题式教学、研究型教学、课堂讨论法、谈话(访谈)法、读书指导法等。微课和在线课程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得到广泛运用。此外,由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以直接感知为主的现场教学法,也开始真正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新形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些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而创新的教学方法,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五,教学效果明显好转,社会满意度在不断提升。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较强,一段时间以来,人们都说“教好大学的课难,教好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难上加难”,以致教师不能静心教,学生不会用心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不明显。自“中央16号文件”颁发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正在明显好转,学生满意度逐步提升。据调查,在有些高校期末学生测评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评教均分要高于其他专业课教师,有些学校评选最受欢迎的教师或“我最喜爱的教师”时,也常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入选。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明显好转,其地位作用也正在得到全社会的认可。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基本经验

首先,中央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是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首要前提。可以说,包括“中央16号文件”在内的一系列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文件的出台都是中央领导高度重视的结果。胡锦涛和习近平连续两任总书记分别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作出过重要批示。从2004年胡锦涛批示要“力争在几年内使公共理论课教学情况明显改善”到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批示要“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编好教材、建设好教师队伍、改革好教学方法”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积极行动,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文件,同时加强了督导检查,力度空前。思想政治理论课迎来了一个又一个大好发展机遇。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所取得的成就都是中央领导直接关心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结果。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良好局面和显著成效来之不易,而要想取得更大的成绩,还必须始终把它摆在突出位置,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其次,强化学科建设,提升科研水平是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使广大教师工作有了新条件,干事有了新平台,发展有了新空间,责任感、使命感和归属感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立以来,通过有效整合学科资源,调整学科结构,凝练学科方向,完善学科体系,提升学科研究水平,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正在成为优势学科,成为课程建设、科学研究和教师队伍成长等的重要平台。广大教师也抢抓机遇,乘势而为,在搞好教学的同时,积极投身科学研究,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都有很大提升,出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再次,加强师资培训,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是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关键环节。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满意度,关键在教师,因此要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形成科学的选拔、培养、评价机制,不断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一是建设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兼职教师队伍,建立教师任职资格、新进教师宣誓和专任教师定期网络注册制度,只有政治合格才能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同时选聘高素质的兼职教师队伍,鼓励符合条件的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干部和先进人物进高校给大学生讲思想政治理论课,鼓励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校际之间合理兼课。二是完善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在现有国家示范培训、省级分批轮训和学校全员培训三级培训体系的基础上,探索网络远程培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建设,更加合理地规划培训内容、设计培训形式、编写培训教材,增加高级别培训的人数和频次,探索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师的菜单式培训方案,切实提高培训效果。三是遴选和重点培养一批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通过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国内高级访学计划、教学科研团队择优支持计划和教学科研骨干到相关部门挂职或实践锻炼等,促进教师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同时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和桥梁作用。

最后,改进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中央16号文件”颁发以来,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胆创新,锐意改革,探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了教学效果。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结合不同学校的特点,积极探索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育主管部门要遴选和培育一批可复制易推广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组织观摩、推广。同时,各高校要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编写实践教学手册,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促进实践教学的常态化和制度化。(编辑:于建贵  校对:耿春晓)

参考文献:

[1][2]胡锦涛亲自批示高校政治课调整新教材贴近现实[J].东方瞭望周刊,2006-07-26.

(文章选自《思想理论教育》2016年2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