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魏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关系

2017-05-25 魏佳 思政学者

(魏佳:北京科技大学讲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功能。充当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近40年的改革和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话语体系。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思想文化领域不断涌现出的新的理论和现实问题,面对大学生思想实际中反映出的新情况,不断改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中需要注意如下几个关系。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关系

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最根本的特性,这一特性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任务决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任务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头脑,这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这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必须具备鲜明的意识形态特性。特别是面对国际范围内日益尖锐和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这一根本特性不应被淡化,更不应被去除。当下,由西方蓄意制造的意识形态和学术的割裂,把马克思主义归为意识形态,导致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话语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话语权方面被削弱,使其除了意识形态宣传以外,在其他方面很难有影响力。这样一来,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似乎面临一种窘迫的境地,那就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加强其话语的意识形态性,但要想让其作为一种学科话语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又需要适当地淡化其意识形态属性。当然,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基本构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面向实践、实现理论创新并提出新的实践课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理论的内在矛盾关系,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也并不是天然一致的。意识形态的党派倾向性和科学的客观真理性之间必然存在着不易跨越的断裂点,正因为如此,才出现强调意识形态性时容易失去科学的态度,而强调科学性时又可能会排斥党性原则,使话语权建设陷入一种矛盾处境。对此,我们只有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中理清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的关系,才不至于在话语交锋中陷入被动。

一门学科话语,是以该学科的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为基础,是建立在基本观点、分析框架和特定视角等构成的根本话语方式之上的一整套话语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是建构在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探索人类社会及人自身发展客观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用科学的方式确立历史真实、直面现实、把握未来,第一次实现了对意识形态虚假性的消除,并建构了新的阶级意识。反之,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实质上是“消灭阶级”,它又是以对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的科学把握为前提。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才使其作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话语的权力得以确立并在指导社会实践中发挥出不可小觑的力量。同样,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权并不是主观建构的,而是站在正确的阶级立场上,以科学方法探索客观对象的过程中确立起来的。具体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意识形态属性不能弱化,特别是那些带有鲜明意识形态属性的概念和原理,比如,阶级、阶级斗争、人民民主专政等概念和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核,是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理论前提。如果抛开这些话语,不仅不能科学地回应现实问题,而且还会落入西方话语系统的窠臼,成为西方意识形态话语的附庸。同时,只有在认识活动中运用马克思主义概念、判断和推理等逻辑形式,对认识对象进行本质性、规律性、系统性的反应和探究,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解释力和生命力不断迸发出来,才能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

因此,从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关系上来看,巩固和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关键在于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历史观、方法论,对时代问题及其所涉及的重大任务进行追问,对时代特征及其包含的重大问题进行判断,并在这个过程中合理表达阶级立场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性和创造力,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科学内涵不断彰显,并使之在与社会实践的结合过程中发挥指导作用。特别是当我们面对以“非意识形态化”为特征的西方意识形态话语的挑战之时,更坚定地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中的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的有机统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首要任务。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关系

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特征。理论的功能只有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发挥,理论的正确与否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反之,只有在理论的指导下,实践才摆脱了自发的经验论状态,成为一种自觉的活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系统的基本内容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的建设必须要重视话语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关系。

应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与社会主义实践的密切关系给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对接与统一提供了客观基础。但在实际中,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并不是那么顺利。在系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把理论变成一种纯粹的、固定不变的知识,把实践变成一种个体的经验之谈,都会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分裂。从知识论出发的理论性话语,不具有洞察和探究社会现实生活的能力,只能成为书本的复读机。从经验论出发的实践性话语,不具有分析现实矛盾和阐释事物本质的能力,只能成为其他学术话语的注脚。而只有把握了理论与实践的同质性与异质性的统一,才能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话语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然而,在理论与实践的异质性和同质性关系问题上,我们很容易走极端。我们很容易从理论与实践的异质性出发把理论视为纯观念性的现象,其最高表现形式就是客观知识,可这也就无形中使理论走向僵化,以此为基础形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同时,我们也很容易从理论与实践的同质性出发把理论视为对生活经验的观念反映,从而使得理论过于容易被经验所左右。以此为基础形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也就必然滑向庸俗的泥潭。

实际上,理论与实践的异质性在于理论与实践不是统一序列的存在,理论作为观念性存在只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而“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P56。理论与实践的同质性在于理论不断向实践转化,实践也在不断上升为理论,同时,理论和实践相互需要、相互适应。“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1]P11 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来说,了解了理论与实践的异质性与同质性,就要充分重视理论性话语与实践性话语的统一,尤其是要对理论性话语和实践性话语的同质性给予肯定和利用。这就是说,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系统不是只能从理论性话语是否能正确反映实践的要求来获得话语权,而是可以通过把理论性话语不断转化为活生生的实践因素、不断促成实践批判的活动来实现其话语权。从根本上说,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这种特点是由马克思主义自身所具有的不断参与变动的实践并打开实践的新局面的理论品质决定的。对于兼具理论高度和实践参与能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来说,其所表达的理论不是纯粹的思想,而是渗透在实际生活中的逻辑;其所促发的实践在于把生活的逻辑不断地转变为更新着的实际。只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才能在面对现实的过程中找到话语权的立足点。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思想性与政治性关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概念,首次明确地将思想与政治作为课程的两个最大特征和任务并列表现在课程名称里。为了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中,也必须重视话语的思想性与政治性的关系。但是,一直以来人们往往从思想性和政治性统一的角度,把这两种特性混为一谈,尤其是受过去政治理论课概念的影响,容易把思想性纳入到政治性里,甚至是用政治性代替思想性,对思想性与政治性的区别关注不够。这导致的结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性的缺失,而与此并存的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性的空泛化。

思想,既是人类的思维活动,又是人类文明进步过程中积累的思想文化成果。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是集人类思想之大成的思想文化成果,其思想文化渊源非常深厚,思想性特征自是不言而喻。对于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思想性则成为其内在要求。这一方面表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上,要涵盖人类的优秀思想文化,要体现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从而促进学生思维深度、广度和思想境界的提高。另一方面表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上,要以思想性作为贯穿整个教学实践的灵魂。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建立起的教学实践关系,其实质上就是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是思想文化的传承和新思想的生成。认识到这一点,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就必须牢牢把握住思想性特征,充实话语所包含的思想内涵、提高话语所表达的思想境界、激发话语所体现的思想活力,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所包含的政治知识、道德规范、科学理论以及党的路线、政策、方针等原则性很强的一般性理论知识,赋予丰富多样的思想教化性。而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这种思想性的实现则要靠教育者“对教育内容作正确且深刻的解读,把外在的教育要求与教育内容变成自身的思想认识、理论观点、情感认同、行为准则,内化教育内容。”[2] 教育实践也一再表明,“不经过自己的思考、理解和认同,思想的表述就没有力量,就没有生命力。更重要的是,在自己理解的过程中,也包含着一定的思想创造。人们在表达自己经过深入思考而得到的思想时,在表达自己深信不疑的道理时,总是表达得最好,最有影响力。”[3] 这种融入了个人的思想、智慧和情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也一定是最能够达到教育目的的。当然,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所包含的丰富的思想性并不代表话语的随意性。那些别有用心的,与主流意识形态作对的,竭尽全力地用所谓“新的思想”诠释党和国家宣传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做法,往往打着丰富教育实践的旗号,实际上却是妄图通过对教育内容的“创新解读”,实现其“暗度陈仓”“偷梁换柱”的意识形态渗透目的,这是我们在提倡话语的思想性时要注意防范的,引发出与思想性相关联的另一个特性,即政治性。

不能撇开政治性去空谈思想性,马克思深刻地指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而这就意味着他们的思想是一个时代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1]P98-99 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的一切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所传递的都是对人自身及其与社会、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观念表达,必然地受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支配,具有政治属性。而思想穿透的深度、思想展开的宽度、思想境界的高度背后所体现的历史观、世界观、价值观问题,更是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特别是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以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基本任务,决定了政治性是其最基本的属性,而思想性始终是围绕这些政治任务展开的,是为政治性需要服务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发掘科学的政治性话语本身在培养正确的政治理念、价值观念,提升文明素质等方面的作用。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政治立场出发,运用科学的政治性话语,一方面是为了让受教育者了解政治组织的基本框架、政治活动的基本制度等政治现象,从而形成关于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基本认识和政治素养。另一方面是要传递党的基本路线、政策、方针,让受教育者认清自身的政治责任、明确自己的政治追求、为将来参与政治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话语权建设中要注意把握话语的思想性和政治性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不能离开政治上的规范性与普遍性要求去追求思想上无原则的丰富和多样,也不能为了完成政治任务而放弃对思想性的追求,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沦为一种政治宣传。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创造性与趣味性关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创造性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传递的内容特点和我们教育对象的特点决定的。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种状况,很多内容是受教育者在进入大学以前就已经学习过的,很多道理是受教者早就明白和知道的,可是这些内容不但没有因为不断重复而内化为受教者的思想观念和指导思想,反而却在一遍遍反复中导致了受教育者的反感和漠视。究其原因,并不是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显得多余,而是我们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缺少创新,让受教育者感觉总是千篇一律,缺少新鲜感。没有新的刺激,思想就无法活跃起来,既有的知识也就不能被有效调动起来。因此,一直以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都把创新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对于课程教学来说,一切的创新都要借助语言表达出来,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创造性或话语创新不仅是决定课程效果的重要因素,而且是促进马克思主义话语活跃在理论和现实之间和掌握话语权的关键。

话语创新不是对传统话语体系的否定和取消,而是根据时代的发展和条件的变化,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作进一步理解、阐释的过程中,对原有话语体系的丰富和发展。话语创新的重要目的之一就在于激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内容。从这方面来说,话语创新不是闭门造车,不是形式上的新语言、新表达,而是要联系实际,是要建立书本内容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我们说,课程内容中承载着的理论知识是一般性的、相对稳定不变的,特别是当这些内容借由书本这一载体呈现出来之后,它们就变成了外在于主体的纯客观的东西而失去活力。这时,就要靠语言这种流动的因素把活跃着的现实引入到沉淀着的知识中,又把理论知识带入到鲜活的现实生活中去,从而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重新充满生机和活力。同时,话语创新的目的是要激活受教育者头脑中已掌握的思想观点,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引起学生共鸣的重要前提。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现实与他们已掌握的理论的对应点,还要根据学生思想实际的发展变化及时补充进新的理论知识,这不仅可以促进他们知识的巩固和增长,而且能锻炼他们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观察社会问题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教育者为了吸引受教育者的注意,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把话语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变成了对严肃的理论内容的“戏说”,对现实问题的“调侃”,甚至是与教学内容不相干的玩笑,以为这是风趣的表现。针对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时代特征,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需要适当增强趣味性和时代感,但是这一定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主旨的趣味性,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创造性发展相一致。对于大学课堂来说,趣味更多地要通过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去创造,更多地要在创造性地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在一起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理论学习的乐趣。(编辑:龚春燕  校对:耿春晓)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白显良.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思想性特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

[3] 刘建军. 激活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和职责[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8).

(文章选自《思想教育研究》2017年1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