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学导师频发性侵案的今天,网络是受害者唯一的武器吗?

2018-04-10 凤凰欧洲 凤凰欧洲

这两天,前北大教授沈某被北大校友实名揭发多次性侵女学生高岩、致其自杀的新闻受到广泛关注。


随着事件持续发酵,与沈某相关的三大高校陆续做出回应。 然而,争论和疑问并未就此消除。


揭发者对媒体称,高岩不是唯一的受害者;同时,也有人对当年的处分决定细节提出了质疑。


看似仅存在于高校中的师生关系问题,为何引发各界的关注?其背后隐藏的,更是一个人人都可能遇到的困境:在不对等的关系中遭遇压迫和霸凌时,除了网络,我们还能几拿什么保护自己?





三天之内三所高校连发四份声明


4月5日,一篇豆瓣网文在网络掀起轩然大波。 



根据现居于加拿大的北京大学硕士生李悠悠描述,前北大中文系兼职教授、现任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沈某在22年前性侵北京大学中文系女学生高岩,并指其有精神病,致其自杀。 


随后,北京大学95级校友徐芃、曾指控UIUC徐钢性侵的王敖教授也严厉指责沈某的“禽兽”行为。 



尽管网文当天就在网络被删除,但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网友指出当事人已经不在南京大学文学院任教,目前担任上海师范大学的老师。


经过舆论发酵,沈某本人出面回应,称“根本不存在上述事实”,而和沈某有关的三所高校也先后发表了四份声明,表明立场。


4月6日,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发布《声明》,称已经着手复核/调查。 



4月7日南京大学文学院发布声明,称沈某师德师风存在问题,建议其辞去教职。 



同一天,上海师范大学发布声明,将终止与该教授的聘任协议。 



4月8日,北京大学公布了当年对沈某的处分决定。文件中提到,1998年,北京市公安局经过调查取证做出了事实认定,认为沈某“行为不当,违法师德”。


不少网友看到这些回应后纷纷点赞,但也有人发出质疑。首先,既然北大这样的高等学府早已知晓此事,并对沈作出处分,为何依然留用沈至2011年。


此外,这份文件中并未提及发生性关系、性侵等情节。据《扬子晚报》 45 32785 45 14939 0 0 1040 0 0:00:31 0:00:14 0:00:17 2632 45 32785 45 14939 0 0 972 0 0:00:33 0:00:15 0:00:18 2632用知情者说,沈阳当时在系里的会议上承认了他对高岩有性行为。举报人李悠悠称,希望公开当年处分当事人的会议记录行政处分时开会的会议记录。


对于处分决定,高岩的家人则表示不满意,称“不合适,给得太轻了。” 



而三大高校的回应中都提到“师德问题”。


对此,据《人民日报》报道,沈某回称:“我想发出一个弱弱地呼喊:三个大学都拿‘师德’说事。请问,这种定性靠什么?他表示,处分决定也只是行政警告,不是记大过,根本没有师德问题。



“高岩不是唯一的受害人”


然而,这还不是此事件的结束。


据《现代快报》报道,事件曝光者李悠悠透露,她和其他校友已联系到其他几名受害者,有北大,也有南大期间的,时间跨度比较大,“在适当的时候,受害人也会站出来”。 


而这,也不是我们第一次惊闻老师性侵学生。


2017年,身患抑郁症的26 岁才女作家林奕含,留下长篇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后上吊自杀,林奕含父母随后声明,称书中所写即是女儿13岁时遭补习班名师诱奸的真实记录。



今年年初,定居海外的女博士罗茜茜实名举报北航教授、长江学者陈小武性骚扰多名女学生。随后校方介入调查,教育部撤销其“长江学者”称号并追回奖金,责成学校与之解聘。

 



“正义不会缺席”


从林奕含到高岩,一个个逝去的生命残酷地揭开了社会的一面:学术界发生性侵害事件的概率,或许并不比我们想象的低。


在欧美国家闹得声势浩大的 #我也是 运动中,仅美国一个国家,就有超过千人向所在的学术机构提交了性侵害的申诉。



据《卫报》报道,性骚扰事件在英国大学泛滥,超过41%的学生称他们受到不同程度的性骚扰,从遭到带性暗示的评论、不恰当的身体接触到强奸。



然而,在高校性侵害案件中,教授作为权力的主导者,往往掌握着定夺学生毕业、深造、找工作等前途命运的生杀大权,真正敢打破沉默的人少之又少。


即使事件被曝光引起关注,热度往往也是来得快去得也快。作为利益关联者,校方的态度要么模棱两可,要么进行了处罚,但力度不痛不痒。


因此,我们实际听到的声音,很可能只是真相的冰山一角。


▲《时代》2017年度人物:“打破沉默的人”


但是,北航对陈小武的处理,和此次三大高校的回应,让人们看到了一线希望。即使在两三年前,大概也很难预料,几桩性骚扰事件(或疑似性侵)能在网络上激起如此持续而强烈地反响。

 

李悠悠也说过,自己正是因为看了罗茜茜维权成功的事件受到了鼓舞,终于下定决心在20年后站出来为好友高岩维权。

 

有人说,这次的事让人想起那句经典的话,“正义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但也有人不禁发出发出疑问,为什么20多年后事件才重新被人提起,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让弱者能无所顾及地揭发恶性,而不仅仅是用网络作为审判的武器?

 


凤凰卫视欧洲台报道 



编辑:小岛

 责任编辑:李乐



精彩推荐


平均两天一起凶杀案,伦敦已击败纽约成为“暴力之城”

重磅新规,千万别弄丢它!

“寒门学子”跳楼自杀,别把原因推给“脆弱”

这一次,世界看错中国了!

换1万美元少花6000元,人民币暴涨你受益了吗?

意大利,你为何只盯着中国人跑“黑车”?

印度小哥嚣张求职,全澳洲印度人都救不了你了!

官方明确:不会允许“台独”艺人影片上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