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开放获取|2023年第1期现代文学论文

文学评论 2023-03-21

家族哀史与鲁迅小说的骨骼和血肉

王培元

 

内容提要 生长于一个聚族而居的士大夫家庭的鲁迅,耳闻目睹了家族衰败过程中种种人生苦难和丑陋的人性图景,这种阅历极大地影响了他的个性心理和人格的形成,及其文学的思想精神取向。他既毫不妥协地反叛旧传统,愤怒地控诉“吃人”的罪恶,无情地“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又自觉地背负起家族与礼教、传统和历史的罪孽及黑暗,从而创造出了将自己的“血肉”同“骨骼”融为一体、具有“赎罪”和“耻辱”意识、私人性与公共性息息相通的伟大文学。

 

关键词 鲁迅;家族史;狂人日记;孤独者

作者单位:西安翻译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鲁迅与新文学解剖学隐喻的发生

邓小燕

 

内容提要 近代以降“人的发现”的文学思潮中,现代解剖学成为新文学家十分借重的医学资源,新文学也因之具有强烈的解剖学特征,这种解剖学特征体现为向外的社会解剖与向内的自我解剖。向外的社会解剖着重于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新文化知识分子利用解剖学展开的身体暴力史批判,确立了人道主义精神的合法性;向内的自我解剖则塑造了一种具有解剖美学品格的现代文学,赋予新文学开掘灵魂深度的能力。无论是向外的社会解剖,还是向内的自我解剖,鲁迅都是最卓越的代表。

 

关键词 解剖学;新文学;鲁迅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

 

当“旧事”成为“朝华”

——从《朝花夕拾》题名修改说起

郭春林

 

内容提要 鲁迅将“旧事重提”系列文字改题为“朝花夕拾”,并非仅仅出于修辞的考虑,也不是为了给“故事新编”预留题名,而是源自他到厦门、广州后遭遇的现实,源自他对这一现实与历史的关联之认识。《朝花夕拾》不是为回忆而回忆。这一修改,既包涵着鲁迅对“散文”文体的非本质化把握,更充分地体现了鲁迅借助于个人成长的经验希冀实现的情感教育意图,而这一意图在更深的层面也指向“民国的建国史”,即个人的成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之个人化的书写。

 

关键词 《旧事重提》;《朝花夕拾》;辛亥革命;情感教育;“民国建国史”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现代佛教中的“语体文”观念与五四白话文运动

谭桂林

 

内容提要 太虚肯定禅宗文学创造出的“语体文学”是“极优美”的文学,梁启超指出佛经的语体文是一种“组织的解剖的文体”, 现代佛教中的这些语体文观念为五四白话文运动的诠释确立起了一种中国主体性的话语空间。现代白话佛经的广宣流布为五四白话文运动的迅速展开建构了广泛的社会基础,从现代人说现代话、写现代文的现代性观念来强调白话和语体的重要性,现代佛教改革者们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在文言与白话的世纪之争中站在了新文化的立场上,而佛学家的“正正当当的语体”观念,反对滥用俚词、故典的“妖魔怪样的白话”的态度,也为白话文的发展提出了诤言。


关键词 语体文;佛教文学思想;白话文运动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尴尬的逃亡者

——《马伯乐》的语源复合与现代中国观念史的折射

季红真

 

内容提要 在《马伯乐》这部讽刺性长篇小说中,萧红凝视马伯乐这个人物尴尬的历史处境,以他狭隘的精神心理折射出的宏大观念,构筑了一部从晚清、“五四”到抗战爆发的几十年间立体的中国观念史。这个以逃亡为主要行动元的故事,寄生在游记的文体中,也借助马伯乐的视点游动展现了这一时期的人间世相。凝视与游动两个视点的重叠,描画出这一时期社会状况与诸多精神现象的历史长卷,并且以自然的人伦情感颠覆种种宏大话语,表达了朴素的民本立场与生命伦理的深厚情怀。


关键词 萧红;《马伯乐》;语源复合;现代观念史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