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位福建人“八下西洋”,次数比郑和还多

观八闽 2023-09-23


明朝初年,王贵通(约1369-约1457,后被明仁宗赐名“景弘”)出生在福建省漳州府龙岩县集贤里香寮村。受生活所迫,他十岁出头便净身为宦;因天资出众,他被选入位于北京的燕王府为侍童。


现福建省龙岩市漳平市赤水镇香寮村。600多年前,王贵通在此诞生。图片来源:赤水镇人民政府


当时燕王府的主人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四皇子、未来的明成祖朱棣(1360-1424)。


在府里,王贵通与另一名小太监马和,两人年纪、经历都相仿,颇为投缘。


马和,云南昆明人,家里本是元代地方望族,明朝建国后未主动归顺。明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发动统一云南的战争。马和此时年仅十一二岁,其父战死,自己被掳走,阉割后辗转进入燕王府。


两位少年那时还不知道,人生中竟有巨大的机遇和使命等着他们。


明成祖朱棣的“铁班底”





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临死前将帝位传给孙子朱允炆(年号建文)。建文帝登基数月就开始削藩,周、代、齐、岷等亲王相继被废为庶人、流放边疆,湘王一门自焚而死。


诸亲王中最年长、战功最显赫的燕王朱棣不甘沦为鱼肉,遂打着“靖难(平定变乱)”的旗号奋起反抗。公元1403年,“都城陷。宫中火起,(建文)帝不知所终”,朱棣顺利登基。


这场史称“靖难之役”的残酷内战历时四年,期间,王贵通、马和二人作为侍从,对朱棣鞍前马后、忠心耿耿。


朱元璋鉴前代之失,在洪武年间对宦官极力压制。建文帝在位时延续祖父时期政策,“御内臣(指宦官)益严”。


而朱棣夺亲侄子帝位后,对指责他的文人大肆屠戮,对誓死追随的侍从不问宦官出身地位加以重用,加封马和为正四品内宫监太监,赐姓“郑”,并擢升王贵通为正四品太监


王景弘画像。图片来源:龙岩市人民政府网站


对此,修《明史》的文官不无愤恼地感叹道:“狗儿辈(指宦官)复以军功得幸,(朱棣)即位后遂多所委任……盖明世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皆自永乐(朱棣的年号)间始。”


一起下西洋的“铁哥们”





登基三年,朱棣决心改变“海禁”国策,派人下西洋。


这一举措背后有着复杂的目的,譬如:寻找密探口中潜逃海外的皇侄朱允炆;“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震慑海内外敌对势力;开辟由皇帝直接掌控的财源等等。


如此要务,交给谁最可靠?


永乐三年六月,朱棣命郑和及王景弘等通使西洋。郑和被任命为正使太监,王景弘以副使身份协助郑和。


据同时代人描述,马和“身长九尺,腰大十围……行如虎步,声音洪亮”。


对王贵通,民国初期《毅轩杂志》一书描述其“擅少林拳,善正骨,为人颇具豪气”。民国时人的记载虽不可靠,但王贵通有其过人之处自不必说。


在国家海洋博物馆里,王景弘的雕像矗立在郑和雕像旁。图片来源:《中国影像方志》


作为福建人,王贵通对航海事业有着天然的优势。下西洋的船,由他在福建长乐太平港等地督造;经验丰富的水手,由他在闽、浙沿海等地招募和训练;航海路线,由他与航海技术人员规划。


据随行人员所著书籍记载,至少在永乐七年(1409)第三次下西洋时,王贵通已被任命为与郑和一样的正使太监。


朱棣在位时,王、郑二人六次下西洋,创造了当时航海领域的“世界之最”——


船队最庞大。第一次下西洋的船队主要由王景弘组建,有大海船62艘,官兵、水手27800余人,这样的船队规模,往后推450年也是世界上最大的。


海船最大。据《明史·郑和传》记载,王景弘指导工匠建造的海船为当时世界上规格最大、制造工艺最高。


郑和、王景弘下西洋航线图。图片来源:《漳平人物春秋》


站队“王者”,蒙三任皇帝信赖





朱棣去世前,皇子们激烈争夺太子之位。王贵通“有拥立皇储功”,获新任皇帝明仁宗朱高炽信任,被赐名“景弘”


朱高炽想经营南京,设立“南京守备”官职,派王景弘与郑和出任。


同年,朱高炽死,明宣宗朱瞻基继位。五年后,朱瞻基不爽于“践阼(登基)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派郑、王老搭档第七次下西洋


临行前,朱瞻基为王景弘作诗一首,盛赞王景弘的忠诚品格与航海技能:


“昔时将命尔最忠,大船摩拽冯夷宫(传说中的水神宫殿)。驱役飞廉(风神)决鸿蒙(自然的元气),遍历岛屿凌巨谼(深沟)。”


明宣宗赐王景弘诗。图片来源:漳平市融媒体中心


宣德八年(1433)三月,郑和病逝在第七次下西洋归国途中。王景弘将老友灵柩护送至南京安葬。


次年,王景弘奉旨第八次下西洋,独立指挥完成这最后一次远航。


当时世界上“经历过海上最远航程的人”非他莫属。


此时,朝廷风向已变,反对下西洋的声音越来越多,甚至出现兵部郎中将下西洋相关档案付之一炬的极端行为。


完成使命的王景弘回到南京任守备太监,直至去世。


王景弘雕像。图片来源:漳平市融媒体中心


期间,他整理航海资料,编成的《赴西洋水程》成为明清时期航海人员的导航“秘本”。


在书中,他没有标榜自己的功绩。因排名在郑和之后,《明史》也未为他单独立传。


故此长期以来,人们只知郑和下西洋,却对王景弘知之甚少。


王景弘就这样被遗忘了近六百年。


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漳平市赤水镇香寮村的王景弘故里。图片来源:漳平市融媒体中心



推荐阅读

“硬核”!福建这个家族后人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共和国勋章…

没想到!“大宋提刑官”竟是福建人

厉害了!福建这个地方的状元



来源|观八闽 撰稿/黄东仪 参考/《明史》等

编辑|林诚烨

审核|陈欢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